做好群众文化工作,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2020-06-03闫宜君
闫宜君
摘 要: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处理好群众文化工作、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心、带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深入发展的必由之路。基于此,本文首先客观阐述了当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探讨了做好群众文化工作以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发展的合理举措。
关键词:群众文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一、引言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情况,将直接决定今后民众文化体验的成效。因此,各地必须积极地调整公众文化,革新既有的文化服务体系,加快文化供给层面的改革,为民众开拓出更加多元可靠的文化体验路径,带动大众文化与文化自信的同步发展。
二、当前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一)城乡公共文化建设和服务标准未能统一
首先,城乡在文化基础设施投入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性,表现为地方财政预算大多都投放在城镇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上,相比之下,周边的一些农村却难以获得充足的资金来引入全新的文化设施。久而久之,农村在文化设施建设上出现了严重的滞后性,不足以满足当地民众多元化的文化体验要求。其次,城乡在精神文化活动组织上有着明显区别。一直以来,县城被视为全县经济、政治、文化的交流中心,一系列文化活动的布置组织,都要以县城为中心。同时,周边的一些乡村村民却难以及时参与有关的文化活动中,不能享受对应的服务,只得通过电视等媒介进行收看。
(二)公共文化服务的资金投入渠道不够丰富
县区的文化建设和服务方面的资金来源主要依靠政府拨款,而一些交通方便、拥有多余收入的乡镇,能够在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和服务方面使用部分村委会的收入,并基于本地配套设施等修建适当规模的文化广场。可像这样拥有其余收入来源的村委会并不多见,同时他们没有足够的渠道来筹集文化建设资金。也就是说,大部分乡村委员会只能单纯依靠国家财政进行本地文化建设,无法及时创建适当规模的文学团体、文化协会。
(三)难以全面保障居民的文化权益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目的,就是全方位保障广大居民的基础性文化权利,令他们能够及时阅读报纸、看电视节目、上网、观看农村演出,进一步汲取更多的文化养分[1]。选择进行社区图书馆与农民书店等文化住宅创建,既能够保障城乡居民及时享受文化权利,还有助于贯彻中央政府的精神纲要,令各地的公共文化服务变得愈来愈统一化与标准化。可现实却往往不尽人意,许多地区尽管拥有不同类型的文化体育设施,却缺少完善的管理体制和文化权利保护规定,经常出现文体设施未及时对外开放使用、长期被搁置等不良现象,也没有及时地开展多元化的文化交流活动,直接损害了广大居民的合法权益。
(四)文化服务者的职业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不高
纵观大部分区域的基层文化单位,往往缺少长期稳定的专业化人力资源团队,基本上都是兼职人员,同时年龄较大、知识结构不够新颖,尤其是处于信息化和网络化的时代背景下,某些文化工作者的思想和理念过于滞后,无法全方位迎合基层文化建设的种种要求。诸如部分乡镇文化站中设置了电子阅览室,可对应的管理者却只能扮演守门人的角色,没有及时做好宣传工作,也未深入指导村民如何正确上网查询资料、学习和体验,严重时甚至直接令此地沦为孩子们的游戏室。随着民众经济实力的飞速提升,他们的文化体验需求空间势必全面扩张,对应的文化服务任务也会更加沉重,对于文化服务人才团队的要求自然愈來愈严格。可纵观各地既有的基层文化队伍,不管是在整体结构或是综合素质方面,都未能达标。
三、做好群众文化工作以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发展的举措
(一)树立起以需求导向为基础的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供给机制
我国的居民文化需求之所以一直以来难以得到充分满足,主要原因就是既有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供应过于单一,因此急需想方设法来开发多元化的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在此期间,政府应发挥应有的导向作用,包括投入适量的资金来支持和引导文艺创作,令后续生产出的产品更能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体验需求,同时呈现出本地和整个中华文明应有的特色;再就是积极地引入体育健身器材、在社区与校园传播优质的传统文艺,定期组织送戏和送电影下乡等活动。长此以往,持续完善传统文化传承保护体系,使村民的文化水平和综合素养得到有效提升。
(二)宣传和落实最新的文化服务政策
纵观我国的公共文化服务政策,历经肇始、探索、深化等不同时期,这才缔造出许多公共文化服务政策,诸如公共文化的服务标准、发展规划、管理体制等,经过持续优化调整过后,现阶段已然初步形成比较系统的政策体系。在一系列有利的政策激励和引导作用下,不同层级的地方政府都有责任、有必要全面了解中央最新的政策精神,严格遵循规范标准并因地制宜完善本地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三)革新既有的公共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想要壮大农村文化,就要依靠公共文化建设渠道,同时兼顾文化内部参与者和外部宏观社会环境等要素。内部参与者则依次可细化为地方政府、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第三部门和农村群众,而外部宏观环境因素则分别对应的是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市场化、社会化,以及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而要全面发挥出权力机构在公共文化服务上的驱动功效,就需要做到以下两点。
首先,创建和健全市场化的竞争机制。要求在第一时间发现既有公共文化服务法律法规方面的漏洞,并进行针对性调整,争取为公共文化市场化发展提供可靠的法律保障。与此同时,政府应及时明确市场参与和分权规则,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透过政府采购补贴等方式来提供专门的服务平台,方便各地销售具有代表性的文化产品。其次,开放社会参与机制。各地政府应该及时加大农村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宣传力度,调动社会各界加入文化建设活动中,激发社区公民的文化体验意识[2]。此外,要站在居民层面调查农村社区发展现状,探讨如何完善文化服务体系。久而久之,形成一类固定模式,允许内部参与者共同监督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动态。
(四)加大财税支持力度
第一,设置专门的政府性基金,借此不断加大对公共文化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如制定项目津贴、贷款贴息、税收减免等政策方针,使更多社会文化机构积极发挥自身职责,努力向民众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文化服务。第二,充分发挥市场的功用,开发以市场为主导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并全方位吸纳一系列社会资源,规范准入门槛,设置专业化的第三方评价机构,进而形成层次完善的基础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五)引领社会文化需求
想要增强民众的文化信心,就要充分了解他们的文化需求,令他們积极了解和体验全新的文化习俗。我国各地民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各异,既有的文化服务供给模式也很难达标,而当下要做的就是引导民众多了解一些不同的文化习俗,并基于这些文化要素特征设置专门的文化基础设施,从而便有助于把握社会整体的文化需求方向。
(六)培育高素质的公共文化服务团队
任何事业的发展,都要依靠人才,因此,为了更高效率和高水平地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首先要设置专门的体制机制,确保留住并用好人才,培养一批素质高的公共文化服务团队。
第一,制定政策,吸纳更多本科毕业生加入公共文化服务工作,并配合招聘等途径,令一些专业水平高、业务技能强的人才,融入乡镇文化团队[3]。同时,还要重新调整乡镇文化站内部职员的编制,赋予对应岗位职员合理的工资和福利待遇,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另外,还应该及时聘用一些有文化建设担当的辅导员,令他们在农村文化建设工程中发挥出应有的组织协调功效。第二,定期做好对文化站职员的教育培训工作。即依照各类文化项目的特征和要求,定期设置专门的培训班,借此更新文化工作者的专业知识结构,不断提升他们的业务技能和职业素养;再就是加大对民办文艺团队的指导力度,激励他们自主组织群众喜欢的文艺活动,在彼此深入交流和实践的过程中,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的文化服务要求,慢慢转变成为公办民办交互式补充、业务实力超群的基层文化团队。
四、结语
优化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是增强民众文化自信心、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必要途径。归根结底,社区始终是公共文化服务的关键性主题,具备贴近民众、掌握人们文化需求等诸多优势。因此,各地社区工作者要积极响应党的号召,积极完善内部的文化设施,定期开展多元化的文化实践和交流活动。
参考文献:
[1]祁述裕,曹伟.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应处理好的若干关系[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5,17(2):84-89.
[2]陈昊琳.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概念演变与协同[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5,21(2):111-117.
[3]柯平,宫平,魏艳霞.我国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研究评述[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5,33(2):150-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