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森林墓园经济发展的可行性分析
2020-06-03刘梅侯亚娟
刘梅 侯亚娟
[摘 要] 我国土地资源紧张,与现有的传统土葬方式形成严重矛盾,造成墓地价格偏高,墓地存量和增量不足,影响人民生活。利用现有林地资源的同时,积极开发新林地资源,通过政策改革、人员培训、文化引导以及技术发明等在适宜地区发展森林墓园经济,促进林地资源的保护和扩展,降低人民生活负担,促进养老业和生态旅游业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在尊重逝者的基础上更好的缓解人地矛盾,促进我国生态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 森林墓園经济;生态;可行性分析
[中图分类号] F069.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9-6043(2020)04-0122-02
“人死为大,入土为安”,“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无论人类社会发展到什么程度,对死的敬畏一直与对生的尊重并道前行。而当今世界大多数民族采用土葬这种最易被人接受的方式来敬畏前人的时候,却也不得不在土地资源越来越稀缺的背景下,面对旧墓被毁,“祖宗无存”的悲哀,以及墓地占地挤占生存用地,墓地价格攀比房产价格的尴尬。所以,墓葬问题的解决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国家甚至是对地球生态都显得尤为重要。由此,笔者提出森林墓园经济这一新型产业链经济形式,以推动地球更好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人类在文化和历史意义上的传承和延续。
一、森林墓园经济的提出
目前,关于森林墓园经济的直接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对于森林墓园经济解释的界定还不明晰,但有些相关观念可供我们借鉴。如,生态墓葬是指遗体火化后,通过树葬、草坪葬、花葬和骨灰撒散等不占地或很少占地的方式生态处理骨灰;现代树葬是指殡葬的一种新形势,人们以认养绿地的方式植树,并将亲人的骨灰撒在树下。根据以上定义,笔者为森林墓园经济做出以下界定:所谓森林墓园经济是指通过森林墓园方式埋葬,从而衍生出一系列产业经济链,如生态游,进而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经济业态[1](p115-116)。
二、我国发展森林墓园经济的可行性分析
(一)现存问题推动森林墓园经济发展
1.墓穴占地面积大且存量不足。2018年我国颁布的《殡葬管理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中,拟规定安葬骨灰的独立墓位占地面积不得超过0.5平方米,合葬墓位的占地面积不得超过0.8平方米,但在目前人地矛盾紧张的背景下,传统墓葬方式占地面积过大。此外,国家逐年减少特殊用地的使用面积,对墓地资源的供给也在不断收紧。北京、上海、南京等多地都已停止审批建设经营性公墓,大部分城市墓葬用地呈紧缺态势。
2.墓地价格高且持续走高。“物以稀为贵”,人口的增长和城市化的发展造成可利用墓地资源紧缺,加之限制房价下“炒墓”经济的盛行以及在传统观念“厚葬为孝”的影响下,造成墓地价格只涨不跌且持续走高的现象。据国内最大的殡葬供应商福寿园财报显示,2017年该公司的墓地平均单价从8.74万元涨到10.24万元,涨幅高达17.16%,而同年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全国住宅商品房平均售价增速仅为5.71%,墓地价格涨势堪比房价。在高昂裸墓价格的基础上再算上殡葬费、占地费、管理费等等各种费用,整体墓地价格还可以再翻上几倍[2](p1)。
(二)多种效益有利于森林墓园经济发展
1.经济效益。一是土地的节约。我国国土面积广大,位居世界第三,但人均土地面积只有0.54公顷,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再加上水土流失、沙漠化等问题,我国可利用土地资源呈严重稀缺状态。特别是近几年殡葬事业快速发展,墓园的建设正以野蛮生长的姿态扩张,“活人墓”现象也大量存在。基于此,森林墓园的建设可以有效缓解殡葬占地问题。传统墓葬每个墓位平均占地1平米,通过建设森林墓园的生态墓葬平均每个墓穴占地仅为0.09平米,那么,一个墓穴即可节约0.91平米的土地资源,我们按每年1000万的死亡人口计算,这样每年可以节约910万平方米的土地资源。二是生态游的发展。森林墓园经济的长足发展必然会带动当地生态旅游经济的发展。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在选择墓地时特别注意当地的风水情况。墓园建设选址多为风水极佳,生态环境较好之地。建设现代森林墓园,在对墓园做好整体规划,促进墓园与自然和谐统一、协调发展的同时,可以发展生态游,将森林墓园建设成以殡葬业为主,生态游业为辅的综合墓园。选择在此处入葬的逝者家属前来祭拜故人的同时,可充分利用这次扫墓祭祖的机会,感受大自然的秀美风光:采摘墓园内专门区域的瓜果野蔬,种植喜欢的树种,欣赏墓园内动植物景观,远离城市的喧嚣,不仅能放松身心,还推动当地生态旅游业的发展[3](p83-p94)。
2.生态意义一是森林的保护。我国一直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其中的内涵不仅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更重要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通过建设森林墓园,以树葬的方式将逝者埋于树下,在很大程度上强化人类对于森林树木的重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此外,墓园派遣专业人员巡查园区,既是对逝者墓位的看护,更是加强了对森林的保护。二是森林的扩展。森林墓园旨在改变土葬和火葬等传统的墓葬方式,结合生态环境,促进墓葬与生态的和谐统一。买者可以提前为自己或亲友在墓园内挑选心仪树种种植,也可选择园区已有树种埋葬逝者。墓园为满足买者需求,在已有小规模森林资源的基础上不断扩大墓葬容量,提高树木种植面积,促进森林扩展。
3.文化意义。一是观念的转变。当代人普遍追求“面子工程”,无论资金是否宽裕都会选择厚葬。认为墓葬价格高昂,占地阔绰,墓碑精雕细琢更能告慰逝者,体现其财富、身份、地位。这种理念过于迂腐和传统。树葬这种生态墓葬方式,则是对这种迂腐观念的纠正。将逝者骨灰深埋于树下,是对“落叶归根”、“入土为安”理念最好的诠释。通过树葬,用植树代替做坟,净化了环境,绿化了国土。二是历史的积淀。森林墓葬这种方式寓意逝者的生命以另一种形式继续存在并造福众人。我国著名抗日元帅聂荣臻的骨灰就安葬在北京八宝山烈士陵园中的一棵松树之下,通过树葬的方式供后人长久纪念。人们在祖宗圣贤和革命先烈的墓前,不仅精神得到洗礼,心灵得到净化,更感受到历史的积淀。这不仅是人的死亡史,更是人的生命史[4](p28-p36)。
(三)丰富的资源有力保障墓园经济发展
1.现有的森林资源基础保障。自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全国各地区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全国共完成造林707.4万公顷,森林抚育851.9萬公顷。国家为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美好生活对优质木材的需要,正加大对国储林的投入力度。截至2017年底,我国已建成318万公顷国储林,而且仍在大力推进国家储备林的建设。此外,林业生态工程稳步实施。2018年共完成27.3万公顷的天然林资源保护造林工程,后备资源改造培育11.2万公顷,中幼林抚育101.3万公顷,管护森林面积1.3亿公顷。退耕还林工程新增退耕还林还草任务82.6万公顷,全年完成造林86.9万公顷。由此可见,我国现存的森林资源是我国发展森林墓园经济的有利保障。
2.潜在的森林资源增量保障。为实现我国“应绿尽绿”的生态目标,2018年3月国家林业局最新印发了《国家储备林建设规划(2018-2035年)》,进一步明确了国储林建设任务:至2020年建成700万公顷国储林、至2035年建成2000万公顷国储林,潜在的森林资源为森林墓园经济增长提供增量保障。此外,国家新启动的黑龙江松嫩平原、宁夏引黄灌区两个百万亩防护林基地建设,以及雄安新区白洋淀上游、内蒙古浑善达克、青海湟水流域三个规模化林场建设试点的实行,也将会大规模扩大森林资源面积,激发潜在森林墓园经济发展潜力。
三、我国森林墓园经济创建途径
(一)从政策方面来看
一方面,国家应通过财政政策加强对森林墓园经济发展的扶持,设立专项森林墓园经济发展项目基金,支持、鼓励、引导森林墓园项目的开发、建设及维护工作,从财力上支持森林墓园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国家及有关部门应完善殡葬改革的相关法律法规,从法律的高度鼓励绿色殡葬,推进我国殡葬事业生态科学发展[4](p47-77)。
(二)从资金方面来看
国家应向各级地方政府、民政部门、林业部门拨款,为推进森林墓园建设发展提供资金支持。通过设立专项资金,结合生态林地建设和保护,在城市周边建立环境优美、肃穆优雅、服务规范的新型森林墓园。各地方政府也应大力发展经济,引进外资,增加对本地区生态葬的经费支出。
(三)从技术方面来看
我国已进入5G时代,互联网信息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政府应将互联网信息技术融入森林墓园经济发展中,对于园区内森林的保护、墓葬的看护、墓园的管理都会起到多元、规范、高效的作用。[5](p47-77)。
(四)从文化方面来看
推动森林墓园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国家需要加大移风易俗的力度,加强生态环保殉葬的宣传与推广;大力倡导“厚养薄葬”的社会风尚,鼓励树立文明、生态、节俭的殡葬新风。将树葬代表的“落叶归根”、“入土为安”理念、秉承逝者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精神寓意,通过政府和社会媒体等向14亿中国人普及宣传,逐步转变人们传统殡葬习俗观念,努力培育绿色环保殡葬文化。
[参考文献]
[1]张潇涵.西方墓园植物配置方法启示——以斯德哥尔摩森林墓地为例[J].建筑与文化,2018(8):115-116.
[2]陈臣.墓地还会更贵:最多能用70年20年1续[EB/OL].新浪财经,2019-04-05.
[3]郝锟.中国现代公共墓园规划及景观设计研究[D].燕山大学,2016.
[4]原佳伟.现代公共墓园景观的情感设计表达[D].东北师范大学,2019.
[5]谭红岩.强化森林培育技术,助力森林经济效益的资源增长[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9(3):47-47+77.
[责任编辑:赵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