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发展研究

2020-06-03魏语婷

经济研究导刊 2020年12期
关键词:专业教育新工科创新创业教育

魏语婷

摘 要:新工科建设对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提出新要求,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发展是新工科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深入分析现阶段本科院校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融合的现状及意义,进一步提出新工科背景下推进“专业+创新创业”融合发展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新工科;创新创业教育;专业教育;融合

中图分类号:G648.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0)12-0184-02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倡导创新文化,培养高水平的创新团队,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实现高校毕业生等群体多渠道、高質量就业创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地方高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举措,是大力构建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支撑,是实现人才强国的必要内容[1]。在新时代“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背景下,“专业+创新创业”的融合发展是高等学校发展的必然趋势。地方高校要以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效融合为契机,将培养具有创造能力和创新思维的新时代创新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切实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一、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互相融合的现实意义

1.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选择。随着近些年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逐步普及与发展,地方高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已取得较大成效,突出表现在学生创新意识增强、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和就业率提高等方面。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发展机制,是高等院校完善自身内涵发展建设和提升自身教育教学质量的必然选择。然而,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仍将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作为主要培养目标,忽视学生创新能力与创业教育,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势在必行。

2.引领专业教育革新发展的重要举措。高等院校在推进专业教育的改革过程中,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在培养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提升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发挥创新创业教育引领专业教育的革新作用。引导学生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相关理论与学生专业课程知识相结合,帮助学生建构知识关联性,让学生感受到创新创业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相辅相成的实践体会,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专业素养的复合型人才。

3.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地方高校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效融合,是全面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重要举措,也是新常态下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力量,更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增强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影响、协同发展。一方面,地方高校专业教育为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提供专业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帮助大学生熟练专业技能和提升专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高校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两者有效资源充分整合,使得校内外资源实现共享,优势互补,从而促进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全面增强。

二、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发展现状

1.教育理念融合不足。部分高等院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方案由学工部门统一负责,教材编写理论性较强,教学内容以思想灌输代替实际创业经验分享,教育形式枯燥单一,多以理论知识讲解和专家讲座的形式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缺乏统筹规划和具体安排。由于创新创业教育与本科生专业教育的理念融合不足,部分高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存在研究领域较为片面、研究内容陈旧等现象,研究类型多为商业买卖活动,与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相分离,导致学生对创新创业的认识仍停留在表层,无法实现其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大幅度提升。

2.师资建设融合不足。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内容不仅要注重创新创业理论知识的讲授,还要加强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所以建立具有创新思维和专业能力的师资队伍至关重要。目前承担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主要是由从事学生工作或就业指导工作的人员组成,这类教师虽然教学经验丰富、教学功底扎实,但都缺乏创业实战能力和经验。大部分专业课教师不仅拥有深厚的专业素养和过硬的专业技能,还具备一定的企业管理经验及创新创业经历,并且拥有与企业接触的机会和实践资源。由此可见,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相融合,才能更好地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潜能。

3.创新模式融合不足。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实践能力,其能力的培养内容包括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以及学生参与创业实践、解决实际创业问题的能力。然而,大部分高等院校实践创新与思维创新融合不足,使思维创新与实践创新相分离,创业课程的开设主要围绕理论知识的传授,导致学生的专业实习和创业课程相脱离,无法将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真正运用到实践应用当中。

二、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路径

1.创新地方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新时期深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革新发展已成为地方高校加快本科教育改革的现实需要。应用型高等院校肩负着推动地方产业经济发展的重任,其人才培养目标应打破传统的学科本位和知识本位的育人观念,构建“专业+创新创业”高素质、复合型人才[2]。在大力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坚持以专业教育为依托,以各类创新创业项目和活动为载体,在专业理论教学活动中融入创新创业知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地方院校不仅要重视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讲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努力引导学生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创新意识相融合,从而增强学生创新创业动机和创新创业精神。

2.加强各学科知识的深度融合。“新工科”建设背景下,高等院校在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方面要加强各学科间的融合和渗透,充分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协同育人机制,从而满足新时代对高素质专业化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本科院校应积极转变办学理念,调整人才培养模式,整合各学科教学资源,将学科建设和人才培育有机结合,形成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耦合联动机制,从而提升学生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切实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扎实学识、突出技能和勇于创新的新时代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

3.建设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效融合的师资队伍。随着新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教学的革新发展,培养具有较高理论水平高、充足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至关重要。专业教师是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核心力量,地方高校应选任一批专业理论知识充沛且富有创业经历的专业教师,协同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工作。同时,高校应引进具有丰富创业实践经验的校外创业企业家或创业优秀的校友,进一步充实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3]。目前,许多地方高校引进优秀的创业导师,建立创业导师与专业教师互助机制,从而增强校内创新创业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养,提升创新创业教学能力和实践水平。

4.构建“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平台。在“互联网+”时代,地方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不仅可以利用现实物质环境,还可以依托“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活动平台,运用高校网络创新创业实践阵地,将线上专业学习和线下创新实践相结合,为学生搭建互联互通的创业实践活动。其次,地方高校可建立“互联网+通识课程”教学模式,将专业理论知识与创新创业知识有效结合,运用“互联网+”技术增强两者的融合深度,实现创新创业资源共享,加大“专业+创新创业”复合型人才培养力度,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便捷的学习途径和广阔的渠道支撑,从而提高地方高校的创新人才培养水平和整体综合实力。

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切实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发展,强化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联动机制,变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对创新创业人才的教育引导作用,为新时代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实现我国高等教育事业高水平、高层次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烨.“互联网+”视域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7,(9).

[2]  郝宇,史艳翠.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8,(8).

[3]  何发胜.“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五位一体融合模式构建研究[J].高等教育,2018,(9).

猜你喜欢

专业教育新工科创新创业教育
面向新工科的Python程序设计交叉融合案例教学
新工科形势下高校二级学院毕业设计管理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索
高职艺术院校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房地产专业教育与“三创”教育的耦合效应
工程教育认证模式T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研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影响因素及路径探索
新常态下系列化、规范化、创新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