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镜辅助下手术治疗自发性脑出血的效果探讨*

2020-06-03张进朝陈志夏克江

江西医药 2020年5期
关键词:自发性骨瓣开颅

张进朝,陈志,夏克江

(江西省鹰潭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鹰潭 335000)

自发性脑出血属于危急重症,需及时治疗,如出现延误,则预后较差或死亡。传统的手术方案有直视下开颅血肿清除术,损伤大,以及软硬通道血肿置管引流术,血肿清除速度较为缓慢,置管时间较长,因此术后感染发生率较高,进而有必要探索更加高效、安全的手术方案[1,2]。神经内镜辅助下手术可在内镜下清除血肿,解除脑脊液梗阻,减轻脑积水、血肿导致的继发性神经损伤,改善患者术后昏迷情况。本次研究中,给予观察组内镜辅助下手术治疗,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8 年12 月-2020 年2 月收治的60 例自发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将采用常规开颅手术治疗的30 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同期实施内镜辅助下手术治疗的30 例患者作为观察组。观察组男18 例,女12 例,年龄38-74 岁,平均(53.52±2.17)岁,血肿量(87.25±2.15)ml、NIHSS 评分(13.29±3.61)分;对照组男 17例,女 13 例,年龄 39-76 岁,平均(53.55±2.88)岁,血肿量(87.29±2.11)ml、NIHSS 评分(13.25±3.61)分。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 均符合自发性脑出血诊断标准[3];经颅脑CT 扫描检查确诊; 自愿参与且知情同意;依从性较好。排除标准:合并器质性功能障碍;中途退出研究;临床资料缺失。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开颅手术:常规消毒铺巾,全麻,逐层切开,利用颅骨钻钻孔,取下骨瓣,放射状剪开硬脑膜,给予电凝,结合出血的具体情况,切开脑皮质进入血肿腔,棉片覆盖脑皮质造瘘通道壁,调整角度,清除血肿,彻底止血,逐层缝合关颅,结合术中脑压情况,确认是否需行去骨瓣减压术及脑室内置管。

观察组采用0 度神经内镜辅助下手术: 术前CT 下定位,头皮对应位行纵向切口,长约6cm 左右,颅骨钻孔1 处,铣刀锯开直径约3cm 骨瓣,放射状剪开硬脑膜,电凝,稍切开脑组织皮质,穿刺并探查血肿情况,置入扩张器,设立通道,通道尽可能放置到血肿腔的底部,置入神经内镜。利用内镜和吸引管,经内镜辅助使用吸引器吸除血肿,底部血肿清除后,退出部分通道,依次清除各点位血肿,实时观察是否存在出血情况,有出血点,及时电凝止血。血肿完全清除、无活动性出血后,血肿腔帖止血纱布并常规放置引流管。脑室出血者吸除血肿后放置脑室引流管。撤出通道,骨瓣复位,逐层缝合。术后均予以抗感染等常规处理。

1.3 观察指标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对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定,分值0-42 分,得分越高,神经受损越严重,分级为0-1 分 I 级;1-4 分,II 级;5-15 分,III 级;15-20 分为 IV 级;21-42 分为 V 级[4]。

记录两组手术情况,主要为血肿清除率、术中出血量以及手术时间,实施对比。

统计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包含: 颅内再出血、消化道出血、肺部感染、电解质絮乱、颅内感染,实施对比。

1.4 统计学方法 对研究所用数据分组,分为定量资料、定性资料,分别用(±s)、(%)表示,采用SPSS19.0 软件实施统计学处理,观察反应强度,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情况比较 观察组血肿清除率高于对照组,且术中出血量较低,手术时间明显缩短(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情况比较(±s)

表1 两组手术情况比较(±s)

组别 血肿清除率(%) 术中出血量(mL) 手术时间(h)观察组(n=30)对照组(n=30)t P 91.26±2.13 70.25±2.61 34.159 0.000 120.21±2.25 135.22±2.61 23.858 0.000 1.92±0.12 2.23±0.37 4.365 0.000

2.2 两组NIHSS 评分比较 观察组治疗后NIHSS评分 I 级、II 级、V 级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 III 级、IV 级人数比较无明显差异 (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NIHSS 评分比较[n(%)]

2.3 两组术后并发症情况比较 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3。

3 讨论

自发性脑出血是指在非外伤情况下引起的脑内出血,占所有脑卒中的15%左右,起病急,进展快,同时具有较高致死率以及致残率[5-7]。自发性脑出血最常见发病部位为基底节区,外科治疗常用术式有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穿刺置软管血肿引流术等[8,9]。其中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能够有效清除血肿,降低颅内压,但仅使用在血肿量较大,术前有脑疝或可能发生脑疝者,且该治疗方法可对脑组织造成一定损伤[10]。穿刺置软管血肿引流术虽具有操作简便,损伤小等优点,但无法有效止血,对血肿清除不理想,同时减压慢,在穿刺过程中,易出现偏离,可导致颅内感染发生,因此主要应用在高龄无法耐受全麻患者中[11,12]。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内镜辅助治疗逐渐应用在临床中,其主要由以下优点: ⑴可多角度操作,抵近观察,提供良好的照明以及手术视野,帮助临床医师对脑深部结构记性更好的观察,提高血肿清除效率[13-15]。⑵术中所使用的硬管道为管壁透明,配合内镜能够清楚看到管壁周围血块与脑组织分界线,提高出血点发现率,进而避免血块遗漏,提高止血效果[16,17]。⑶内镜导引器管壁与管蕊之间的缝隙是严密闭合的,直视下能够一次性穿刺到位,避免脑组织再次受损[18-20]。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血肿清除率高于对照组,且术中出血量较低,手术时间明显缩短,且术后神经缺损程度改善更为显著,证实内镜辅助下手术治疗自发性脑出血有显著疗效。在术后并发症发生中,观察组低于对照组,证实内镜辅助下手术治疗,可显著降低并发症,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内镜辅助下手术,能够直视病灶,减少对脑组织造成的损伤,从而降低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表3 两组术后并发症情况比较[n(%)]

综上所述,内镜辅助下手术治疗自发性脑出血的效果显著,可缩短手术时间,降低出血量,提高血肿清除量,改善神经缺损程度,值得推广。本次研究中,存在少数不足,如研究样本量较少,观察时间较短等,还需进一步改进,且本研究方案是根据本院实际情况制定,未对其他地区进行纳入,还需进一步改进。

猜你喜欢

自发性骨瓣开颅
改良外伤大骨瓣手术在重型脑外伤患者治疗中的应用
自发性脑脊液鼻漏误诊变应性鼻炎一例
小骨窗开颅高血压脑出血血肿清除12例的临床体会
4例自发性肾破裂患者的护理
膝关节自发性骨坏死的病因学研究进展
大骨瓣开颅减压术在对冲性颅脑损伤治疗中的应用观察
快速开颅技术在外伤性颅内血肿合并脑疝抢救治疗中的效果
去骨瓣减压术在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治疗中的应用
开颅手术后继发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和治疗方法
双侧平衡去骨瓣对重症闭合性颅脑损伤的治疗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