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网络育人生态圈的构建策略研究
2020-06-02杨金辉
杨金辉
摘 要:如今我们已经开始步入互联网应用发展密集化阶段,根据大调研结果显示,互联网已经成为青少年人群的获取消息和动态的重要渠道,网络舆论将直接地影响和指导着他们的各种思维理念和价值取向。高校作为网络使用和信息传播的主要场所,必须增强网络育人生态圈的构建,助推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的实践价值和示范作用。
关键词:网络育人;生态圈的构建;困境与策略
1.高校网络课程面临的困境
目前我国网络教育课程的整体建设上,根据从下图到表1中的课程教学内容、课堂实践活动、教学规范三个不同维度对我进行了深入调研,纵观目前我国大部分的小学网络教育课程,主要发现存在着三个关键方面的存在问题:一个关键就是重点向教学素材的合理呈现,轻点向课程计划的合理制订。大部分的高校网络教育课程视频教学内容的整体维度最为丰满,但主要原因是由于视频教案、老师视频讲解稿、ppt视频课件、视频录像等简单教学形式缺乏呈现,没有根据网络课程的目标定位与课程教学发展目标要求做出统一的教学规划,没有为整个网络课程规划制定者提出清晰的课程学习发展途径方向导航和明确的课程学习目标引领引导指南。二是由于教学活动的设计不合理,网络课程中教师采取的教学交互式工具数量最大,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讨论板块来发布一个主要的话题,学习者通常只能被动地接受这个话题的内容或者是发表一些看法,学习的主动性并没有得到充分地调动。我们相信,在开展网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和家长都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角色和作用就是通过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组织学习小组之间的协作、提出问题探究等教学活动,让更多的学习者能够在网络学习的环境中置身于其中,从而真正地成为自己的教师,主动地进行对知识的建构。三是教学中缺乏评价与反馈。教学中的评价方式可以包括有教师评价、同伴评估、自我评估,目前对于网络课程教学的评估方式主要是采用了教师对于学习者的评价,教师通过发布一个试题库,学习者在规定的时间内通过网络进行测试并获得系统根据其预设的答案所产生的分数,缺少了更为详尽的对于教师评语反馈,评价的具体激励效果和学生的积极性都没有能够得到很做到良好的发挥。
在我国现有的网络课程的使用中,还存在着资源利用率低、学生浏览量高、资源更新缓慢等情况,许多现有的网络课程在一旦建成或投入使用几年后便被视为闲置,教学业绩考核还需要时再次突击提供更新的资源,部分网络课程依然沿用于传统的课堂教学,信息化对于促进网络课堂教学和教改的积极推动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客观上,可以根据国家规定建立一套常态化的政策法规文件,定期组织开展各类全校范围内的网络课程学习者合格、优良品质的评选,从经费扶持、参与竞赛、行为奖励等各个方面出台激励机制。主观上,加强对教师的教育技能培训,通过宣传传播先进的教育科学技术理论与教学设计的思想,指导信息技术手段与工具的运用,使得教师们充分认同互联网的教学模式,主动地实施自己的教学战略。
2.学习生态观视角下的网络课程
随着现代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发展,网络学习已经走向 4A 时代( anyone 、 anytime 、 anywhere 、 anyway )任何人,不管他们是什么样的年轻人,不管他们是什么样的年龄,都希望自己可以同时进行网络学习与共享。网络课程可以被视为学生参与网络的重要基础,其意义更加突出。而且想要在這种新形势下顺应学习者的生活和学习规律与需求,我们就有必要从思想政治课程的建设、教育实施开始。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习无国界计划”负责人 Jan Visser在《Overcoming the underdevelopment of learning,1999》一文中已经首次明确提出了关于学习人类无国界计划生态圈的基本概念,学习者看到的自然环境本身就已经可以被简单地把它比作自己是一个生物圈,各种有害的人类生命体与它们相互联系赖以生存和现存的关系是各种环境和生态系统共同地一起存在、协调及其演变,各种不同知识层次但是对于自己仍然有着各种共性和共同兴趣的人类学习者他们都会在其中共同地一起进行科学研究和相互学习,形成了一个虽然有着多组织的、复杂性的人类学习活动共同体,有意识或者者说是个人无意识地共同去研究构造和提出各种新的学习内涵。在学习生态理念视角下的网络课程和教学就是由于教师、学生、助教等活动的主体以及其他教学内容、课堂教学活动等所组织而形成的一个生态系统,它们在生态中与各种因素之间有着相互作用、相互适应、协调地发展。本文把此类网络课程与教学活动界定为"网络学习生态圈"。我国网络学习信息化生态圈的内容和主体并非简单地由传授知识的专业技术教师和能够接受知识的专业学生等人来组成,而是由了为完成共同的学习目标、促进整个人才成长而努力、助学的人等共同组织构成。活动的主体参与开展学习活动的地点虽然是一个网络课程,但这里的网络课程并非是一个资源储备和存放的平台,而是一个以资源、活动、工具及其他信息为服务的综合性学习环境,在一种学习的情境下,学习者通过自己参与到的学习活动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实现对知识含量的建构。
3.网络学习生态圈的构建策略
3.1确定网络学习生态圈的主体
网络学习信息技术生态圈的核心因素就是人,我们把课程内的所有注册用户划分为三种特殊的身份和角色:即老师、助教、参加者,所有的用户都统称他们为帮忙者。学习不仅主要来自于教师与助学,也主要发生在各个参与者之间,同时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开展的学习活动而获得更大的提高,强调了每一位教师或个体都能够在以问题和任务为导向的学习活动中形成彼此之间的助学者相互推动、教学共同增长,弱化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对于教师支撑者与其他学生被支撑者的边际关系。
3.2部署网络学习生态圈的学习环境
3.2.1部署硬件、软件和潜件
网络学习生态圈的一个重要支撑性构成因素就是物,它由硬件、软件与潜件三个维度组成,以及基础技术、数字化应用与互联网技术为基础,以及信息技术为核心,通过互联网技术为基础,以互联网技术为核心,通过互联网技术推动学习活动的开展。硬件层面应该要求网络状态良好、平台运行稳定、电脑基础设施符合条件。软件层面要求各类认知工具、沟通工具、效能性管理工具和其他学习工具的部署合理,并且有明确的阶段性目标和整体性目标,教学内容可以依据清楚的学习途径导航及学习活动的开展情况来进行发布,教学资源的提供必须符合学生自主学习的需求;潜件层次就是充分利用思维、规范、手段和策略这些潜在影响因素。
3.2.2实施学习活动与激励机制
生态观视角下的各类学习活动都必须要符合生态主义的联系和整体性的特点,各类学习活动之间、活动与资源之间都要有着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关系。每次的学习活动都不是孤立地存在,一次的学习活动的开始和结束都不是知识含义建构的顺利完成,而是对接下一次学习活动的扩展、拓展或者更加深化服务。其次要注意的就是符合学习活动动态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特点,随着学习进程的推移,主体在知识层面上的水平、认识方式以及学习途径都会发生一些动态的改变,那么为了充分满足各个主体的新需要,学习活动必须也随之产生变化,有一种富于活力的学习环境也才能够维护参与者持续的学习积极性。
那么这样的综合学习体验活动的组织实施就必须就需要完全依靠对综合学习活动环境的仿真创设,使得所有参与学习人员完全能够在通过仿真的活动提出学习问题或以完成任务作为引导的活动情况下,自然地直接进入感受到综合学习的活动状态,进行一种具有学习目标的、适宜性和不能可逆性地反馈的综合学习。参与者为了能够帮助他们成功解决一个学习问题或者是他们完成一个任务主动地组织获取所学习需要的学科课程内容和所学习需要的其他课程学习资源,主动地组织调动各类课程学习辅助工具,自愿地将其加入交互式的问题讨论学习模块,自觉地与任课教师或者其他助教相互建立关联,协同学习发挥其相互作用以有效推动共同的知识发展,从而顺利地学习完成对所学知识具体含义的综合建构。同时也不能完全刻意忽略动态教学评估的重要作用,通过教学评估法来跟踪学生动态教育学习的发展过程和学习结果,适时地通过采取建立鼓励促进机制的各种方法以此作用来提高推动动态学习的学生积极性。
4.总结
在这个创新科技层出不穷的现代,教育工作者需要转变思维,充分运用先进的教学观念和科技优势去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方案及模式。对于传统的网络教育课程,提高其利用率和浏览量是远远不够的,我们目标就在于将传统的网络教育课程及其网络教学组合起来构建为一个网络学习的生态圈,不仅有效地保障了网络教育课程的可持续性发展,同时也有效地提升了网络教学的勃勃生机和活力,用现代教育信息化的科学思维和手段来推动高校的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华南师范大学:探索“互联网 + 思政教育”新路径 [J].中国高等教育,2016(24):15.
[2]罗汝坤,李志强,刘智斌.高校易班网络骨干队伍建设机制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13(6):69.
[3]牟艷娟,陈丹:加强高校易班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7(4):120.
注∶2019年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项目名称∶立体化网络育人生态圈建设,项目编号; 19IPO84.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湖南 益阳 41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