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历史学科教学的优化方式

2020-06-01王豆豆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0年23期
关键词:初中历史核心素养

王豆豆

摘 要:传统的初中历史教学是以学科理论为中心的,教师会全面讲解、大量补充历史知识,以便让学生能够牢牢背诵,使其能够及时形成良好的历史解题能力。但是,久而久之,将限制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发展,而且由于一直以理论知识为中心,学生并不会全面分析历史知识的人文内涵,难以对学生产生思想启示。对此,初中历史教师必须要根据核心素养理念重新设计学科教学策略,综合优化本学科的教学质量。本文将从组织历史探究,让学生学会学习;丰富综合实践,优化学生文化修养;渗透德育教育,培养学生家国情怀三个角度来分析初中历史教师如何才能全面落实核心素养教学理念。

关键词:初中历史 核心素养 落实方式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0.23.052

为了解决“立德树人”教学问题,让学科教学的指向性更强,我国提出了“发展中国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具体要求,目的是要全面优化学生的文化修养、学习能力、科学精神、社会责任感、人格发育状态等等。与之相适应的,初中历史教学工作者也综合分析了本学科对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具体作用,需由此改善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探究行为,使其形成良好的唯物史观与家国意识,能够综合展现历史学科的育人价值。因此,初中历史教师要全面落实核心素养教学任务。

一、组织历史探究,让学生学会学习

历史探究是促使学生全面展开历史分析、历史解释的重要活动,而为了突破探究任务,学生也会自发搜集、甄别历史材料,在特定的时空背景下进行历史分析。如此,则可切实改善学生的思维品质,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其从“学历史”,转而成为“学会学历史”。因此,初中历史教师要积极组织历史探究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学生积累有效学习经验,使其全面内化历史知识。具体来说,组织实验探究可按照如下程序进行:

首先,创设探究情境。情境教学是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中提出的一个教学论点,而这一理论直接指出以学生为中心的建构活动需要在情境中进行,促使学生置身于特定时空环境之中,使其产生相应的情感体会,以便切实优化学生的历史思维状态,为后续的探究活动做准备。其次,完善小组探究。在探究模式下,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活动一般都是相辅相成的,因为初中生需要保持独立思考,也需通过小组合作不断开阔历史学习视野,发散历史思维,以便切实优化学生的历史认知状态,确保学生可以真正实现有效探究。为此,初中历史教师则要综合分析学生的学科能力、思维品质、人际关系,科学组建异质小组,且要解放学生,使其通过团体合作的方式去建构历史知识。

就如在“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一课教学中,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学习行为,笔者就在历史课上全面组织了4人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希望学生能够全面梳理知识线索。为此,各小组便要结合历史教材确定本节课所要研究的时空背景,初步整理与这一时空环境有关的国际历史知识,由此确定中世纪城市与大学兴起的时代背景知识与历史条件。接着,各小组便要按照时间线索、地域线索来整理关于中世纪城市、大学兴起的发展史知识,整合重要史实,自主建构历史知识,且要尝试通过结构图来展现探究结论。在此过程中,笔者会补充相应的历史学习材料,借助一些历史学家、历史著作的具体材料来引导学生证明历史观点,由此发散学生的历史学习视野,使其总结出更加完善的探究结论。最后,各小组便要全面分析中世纪城市、大学的兴起所产生的历史影响,也可结合自己的真实感受进行客观分析,还要尝试将本课史实与现代社会的发展规律结合起来,从宏观角度分析中世纪城市、大学兴起的历史意义。如此,本班学生则可自主生成历史知识,通过集体讨论形成开放的思维特点。接着,各小组便要轮流展示探究结论,共享历史材料,相互补充、彼此质疑,也可直接提问,由此完成组际分享。

二、丰富综合实践,优化学生文化修养

目前,综合实践活动已经成为学科教学结构的基本组成部分,学生也需要在实践活动中全面内化所学知识,由此形成良好的动手实践能力,学会从多维视角分析历史问题。在此过程中,初中生可以充分展现自己的思维品质,且有可能会产生创新见解。因此,初中历史教师要组织丰富的综合实践活动,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历史素养,让学生学会以史鉴今,使其自覺吸取经验教训,也能自觉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形成自信、乐观、坚强的奋斗精神。

在组织历史实践活动时,初中历史教师要善于整合乡土资源,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历史遗迹,使其学会利用历史知识去解释生活现象、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以便切实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切实优化学生的历史思维状态。而且,在历史实践活动中,初中历史教师也要根据实验任务需求与其他学科教师积极合作,综合引导学生追溯历史,使其全面接受文化熏陶,自然而然地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让学生学会使用历史材料进行问题论证、现实解释,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做准备。

就如在“活动课:时事溯源”一课教学中,笔者就设计了一轮综合实践活动,即学生要全面调查英国脱欧的时事细节内容,分析英国做出这一决定的必要性、现实条件,以及英国脱欧之后所产生的历史影响。为此,本班学生同样需以小组形式全面进行实践分析,分工合作,比如有的组员负责调查电子资料,整理电子文档,有的组员则需全面利用图书馆资源中关于英国脱欧时事的相关资料进行文献摘抄与分析,记录重要观点。待独立分工活动结束之后,各小组便要汇总各个组员所调查出来的历史信息,由此分析英国脱欧的历史环境、历史影响,学会从利弊两面去分析英国脱欧的历史教训,从而真正学会从辩证角度去分析、解释历史问题,也要及时承认历史对于现代社会的具体影响,自然而然地形成为唯物史观,知道人类社会的发展存在一贯性、连接性特点。在此过程中,笔者也鼓励本班学生去分析英国脱欧之后的发展情况,引导学生分别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拓展实践,使其不断丰富了实践调查材料,切实优化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让学生真正实现了积极思考。

三、渗透德育教育,培养学生家国情怀

既然核心素养教学理念是为了解释、落实“立德树人”问题,那么也势必会以德育为中心,需全面优化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因此,初中历史教师要全面渗透德育教育活动,突出本学科的育人价值,使其积累有效的历史学习资料,逐步优化学生的家国情怀,使其为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感到骄傲与自豪,同时也能因过去挨打受苦的历史教训获得一定的人生启示,能够由此树立高尚的理想信念,形成民族自信与国家荣辱感。

在组织德育教育活动中,初中历史教师应该要全面引导学生分析历史教材中的隐性德育内涵,同时也要关注时事热点问题,利用有效的生活资源去传递正确的家国意识,有效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不断丰富学生的精神财富,让学生自覺树立国家荣辱观与民族自豪感,使其能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艰苦奋斗、努力拼搏。如此,则不仅可优化学生的道德素养,也可逐步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理想信念,促使学生真正实现长足进步,同时也为国家未来培养一批高素质人才。

客观来讲,历史学科的课程资源有极为丰富的育人价值,本身就可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家国意识,使其既能以平常心去看待本民族的荣辱兴衰历史,也能始终铭记历史教训,懂得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从而自觉追求进步、追求发展,且能在铭记历史屈辱的同时还能以客观理性的态度看待国际合作与和谐发展问题。就如在“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一课教学中,笔者就以教材知识为依托,引导学生全面分析了苏联所推行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苏联解体等各个历史知识,对照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体制,希望学生能够自主总结出我国走向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曲折历史,使其真正意识到国家的强大力量与繁荣昌盛的发展过程,希望学生能够由此产生国家荣誉感,也为祖国的强大感到自豪与骄傲。如此,则可初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让学生产生爱国、爱党的高尚意识,使其能够自觉遵守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实现个人成长。

总而言之,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全面落实核心素养教学理念可以切实优化学生的学习状态,综合发展学生的心智,让学生通过历史学习终身受益。因此,初中历史教师要全面分析核心素养的内涵结构,对照历史学科素养的目标要求,由此创新教学策略,逐步落实素养教学,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设优良环境。

参考文献:

[1] 叶敬玉《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实践探究》,《江苏教育研究》2018年第32期。

[2] 陈丽红《浅谈学科核心素养下的初中历史教学》,《学周刊》2018年第31期。

[3] 王燕飞《立足核心素养,优化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华夏教师》2017年第2期。

猜你喜欢

初中历史核心素养
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培养历史探究能力, 促进课堂自主学习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探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思考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