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小学校本课程开发实践与探索
2020-06-01林丽婵
林丽婵
摘 要:校本课程开发具有灵活性强和因材施教的优势,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路径。学校还要高度重视校本课程的开发,在校本课程建设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元素,从不同角度优化小学生的心理状态,让学生在校本课程活动中充满阳光,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 校本课程 心理健康 教育价值 优化措施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0.35.056
小学阶段是学生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学校应当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关注学生心理的发展变化,强调通过一系列主题性、趣味性、实践性资源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教师还要优化配置校本课程资源,组织开展优化性的教学活动,从而提高校本课程开发质量,推动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一、基于心理健康开发校本课程的价值
1.缓解学生学习压力
融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校本课程可以优化小学课程结构,深入践行素质教育的理念,有助于缓解学生学习压力,给学生提供多种趣味性、愉悦性、互动性的课程。指向心理健康的校本课程给学生提供了别样的课程活动方式,能够促进小学生保持良好健康的心理状态,可以发展学生多方面的兴趣爱好。校本课程还具有开放性、灵活性和多种选择性等优质条件,特色校本课程符合小学生的心理需要,幽默、互动、直观、新颖的教学方式可以释放学生压力,给予学生良好学习体验,促进学生获得学习成就感,积累学生自信心,同时锻炼学生意志品质,并且充分的尊重了学生主体地位,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困难,提升了学生心理素质。
2.促进学生人际交往
校本课程从贯彻素质教育的理念出发,符合现代教育观,具有极强的互動性、实践性和探究性,授课模式以实践操作为主,一般以团队形式进行,需要学生与他人充分互动,强调在合作、讨论、互动中完成教学活动。首先,校本课程具有较大选择空间,学生可以选择符合自己兴趣爱好的课程,还可以组成小团体学习,有助于拓展学生的交友空间,同学之间积极的互动还可以活跃课堂的气氛,提高教学的效率。其次,校本课程把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作为教学的终极追求,开发校本课程有助于学生共同进步。校本课程充分的尊重了学生的学习需要,课程的内容更适合学生当下发展,具有实践性和可操作性,教学内容与难度适当,能够激发出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知、思考和创新的意识,促进学生尝试着主动与他人交往合作。第三,教师设置的较为融洽的氛围保证所有学生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有助于学生更充分合作与竞争,使他们在学习上都有平等获得成功的机会和自信。
3.发挥心理评价作用
校本课程的实施不仅指,使学生获得知识、提高技能,还强调学生在学习时获得愉悦的身心体验。校本课程实施中融入了大量师生互动交流环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表现适时给予学生激励,当学生遇到挫折时能够及时给予帮助、指导。而且,教师会在校本课程实践时对学生进行心理状况诊断,有计划的实施心理矫正,并且把心理教育的内容渗透到校本课程实践当中。一方面,教师可以促进学生自主反思,客观评价学习的情况,促进学生找出自我改进的问题点,在一系列主题实践活动和同学互助中解决心理问题。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对个别心理失衡,有心理问题障碍的学生进行单独辅导,从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出发,在理解学生的基础上倾听学生心声,帮助学生拟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从而引导他们更愉快的学习和改变身心状态。
二、基于心理健康开发校本课程的障碍
1.教学理念更新不足
有些小学校教师还没能正确认识校本课程的价值,缺乏正确的校本课程开发理念,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性、创新性、互动性不足,校本课程开发没能关注学生身心成长需要,不具备较强的个性化特征,没能按照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设置教学活动,教学活动的趣味性与互动性较低。
2.教学资源配置不当
有助于学生心理发展的校本课程应当具有一定的实践性、互动性,强调优化配置隐性与显性的教学资源。有些校本课程开发过于重视学科课程建设,不注重教学环境氛围的优化改革,例如,没能在语文、数学、英语等课程构建直观、生动、互动、有趣教学氛围,导致学生的学习压力较大。
3.缺乏充分互动空间
校本课程的开发还没能构建家校互动、师生互动的良好机制,无法促进学生主动投入相关学习实践。由于校本课程资源缺失,教学硬件条件不足,导致不能在校本课程中给予学生良好的实践体验。例如,校本课程不注重家校联系,校本课程实施范围狭窄,影响了学生人际关系的培养。
三、基于心理健康开发校本课程的措施
1.优化校本课程模式
为了更好地发挥校本课程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作用,校本课程应当具有一定的实践性、活动性、趣味性,强调保持校本课程足够的娱乐性。校本课程可以采用社团活动的模式,校本课程应当有助于学生广泛交流,一般以社团招募和学生自愿报名形式进行,根据学生兴趣实施校本课程教学。校本课程还可以采用家校合作的模式,良好的家庭教育对于促进学生身心成长有重要的意义,家校共同参与的校本课程可以延续学校教育理念,纠正家庭教育的方式,提高家庭活动的愉悦性,促进学生家长关注学生心理状态,促使家长对少儿教育保持正确理念。例如,开发戏剧表演课程,设置一定的表演情境,促进家长与学生共同表演情景剧,这样有助于学生加强自我认知,同时优化学生学习态度与思维认知,发挥心理健康积极作用。
2.重视隐性课程开发
隐性课程主要指的是学习环境,包括物质环境与人际交往环境等。隐性课程能够极大的影响学生的心理状态,校本课程开发应当优化教学隐性环境,构建符合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学习氛围。良好的隐性环境可能促进学生获得非预期的知识,有助于优化学生的情感态度和思想价值观念,能够从无意识层面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应当塑造良好的班级氛围,通过学习风气感染学生,基于传统文化教育养成学生正确思想观念,树立学生正确的核心价值理念。教师还要主导建设融洽的班级氛围,给予所有学生展示的机会,定期进行个性化指导,不仅关注学生心理健康,还要渐渐的影响身边学生,从而达到以点带面教学的效果。
3.加强学科课程建设
优质的学科课程可以保证学生接受更优质的心理熏陶。学科课程以知识教学为基础,按照特定价值标准实施,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成长需要选择具体的教学内容,优化知识逻辑体系和知识构成。校本课程具有较强的系统性、逻辑性和综合性,按照学科课程实施,需要符合心理学的原理,强调发展学生的身心素养,一般以知识教学为主线,以实践活动优化学生的学科认知水平和思维品质,在一系列的游戏、比赛、互动中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开辟师生广泛交流的空间,促进学生自主表达意愿,学会与他人的积极交流,达到促进学生全面成长的效果。
4.增加活动课程比例
丰富的活动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纠正学生的心理障碍,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有重要的意义。活动课程可以满足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可以为学生提供主体性的活动经验,有助于充分肯定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自我展示。心理健康教育指向下的校本课程开发应当从学生的兴趣、需要、成长与参与的角度出发,大力设置活动课程,优化配置各种活动资源,从学生的学习生活经验入手。为了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还要开设社团类的活动课程,采用一系列的讲座活动,以及组织开展趣味实践课,这样有助于促进学生积极投入学习实践。
总之,校本课程的开发应当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在校本课程中实现个性化的成长,同时达到锻炼意志品质,提升身心能力素养效果。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还要从学生的成长需要出发,进一步优化教学环境,通过隐性和显性的教学环境达到塑造学生身心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孙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校开发的实践与探索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7年第12期。
[2] 叶华文《校本特色立品牌,科研引领促发展:“主体——发展”模式下校园心理剧校本课程的实践探索》,《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8年第6期。
[3] 丁海蓉《语文校本课程应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7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