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乌托邦》的国家政治制度理念及其现实意义

2020-06-01刘芳玙

文存阅刊 2020年2期
关键词:乌托邦现实意义

刘芳玙

摘要:《乌托邦》是关于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作,作者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人莫尔,他同该时期大多数人文主义者一样,思想比较先进,反对中世纪的禁欲观念和神权主义,坚持以人为本位,相信人的力量,力求满足人的情感和兴趣。而且通过《乌托邦》这本书,能找出其存在的现实意义。《乌托邦》全书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谈到一个不合理的社会,是作者对英国政治和社会的种种黑暗的抨击。第二部分则是全书的精彩内容,作者描绘了“乌托邦”这个理想国,他从财产公有、生产劳动、务农为本、城市规划、卫生健康、学术研究以上六个方面来设想未来的“完美社会”,与第一部分内容形成了鲜明对比。本文就将从概念分析、具体制度、现实意义三个方面来简要的探析《乌托邦》的“完美国家制度”。

关键词:乌托邦;空想社会主义;完美的国家制度;现实意义

一、乌托邦的概念

在谈论这本《乌托邦》之前,我想先引入两个概念——何谓“乌托邦”?什么是空想社会主义?关于“乌托邦”,它在不同的时期有一些不同的定义,但是总体来说都是指理想的城市,不存在的城市。“乌托邦”一词最早是由两个希腊语构成的,本义表示“无场所”“不在场”“没有的地方”,亦即“乌有之乡”。其次,关于什么是空想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产生于16世纪,终结于19世纪30~40年代,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和成长时期剥削者与被剥削者间对立的反映,是在理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现代无产阶级先驱者的思想体系。

(一)16、17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主要特点是:对未来的理想社会制度只是一种文学描述;提出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的基本原则,但只是一个简单的轮廓;在设计未来理想社会方案时以手工工场为原型。莫尔的“乌托邦”理想就属于这一时期的空想社会主义。

(二)18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主要特点是:认识进入理论探讨和论证阶段,对私有制、特别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批判,在设计未来理想社会的蓝图时,以农村公社和手工工场为原型。

(三)19世纪初期的空想社会主义,是空想社会主义发展到顶峰的时期,其主要特点是:批判矛头直接对准资本主义制度;理论上提出了经济状况是政治制度的基础,私有制产生阶级和阶级剥削等观点。在设计未来社会蓝图时以大工厂为原型,社会主义成为了一种具有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社会。

由上可见,《乌托邦》一书中的概念与空想社会主义概念是被包含关系,它是16、17世纪空想社会主义的缩影,体现了空想社会主义的早期思想。

二、“完美政治制度”的内涵

关于如何理解作者定义的“最完美的国家制度”,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来窥探一二。

(一)财产公有

这是乌托邦最大的特点。在乌托邦,全部社会财富都是大家所公有的。家家户户都到市场领取全部所需要的东西,不付钱,不付任何代价,也不受数量限制。全体财产公有,按需分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在我们当下社会来看,这种理想化的社会形态应该是最完美的,当然在现实条件下,几乎不可能实现。如果要实现以上所描写的“美好生活”,那么必须的前提條件是物资极其充足,也就是我接下来要说到的另一个方面——生产劳动。

(二)生产劳动

因为人民按需分配,物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那么这些物资究竟从何而来?这就与乌托邦所严格执行的生产劳动制度分不开。在乌托邦,没有贵族、地主等等只会贪图享乐的寄生虫,也没有乞讨为生的人。所有的乌托邦居民都要参加生产劳动,所有的生产劳动都将用于增进国家财富,提高社会福利,改善全体人民的生活状况。

(三)城市规划

在《乌托邦》一书中,最具前瞻性的现代化思想莫过于对于城市规划所提出的一系列理论。作者莫尔在16世纪,提出了关于城市规划这种超前的想法,他认为在乌托邦,应该要严格控制每座城市的人口密度,重视城市绿化,每个城市的住房每十年抽签调换,最为突出的是,莫尔提出要彻底废除私有制。

(四)学术研究

在乌托邦,学术研究和国民教育是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这种推崇教育的理念也十分的超前,与我们现代社会的教育理念不谋而合。乌托邦的人们不仅重视保护本国的文化遗产,也会吸收外国的优秀文化;他们还不遗余力的推行教育,提倡公共道德、集体义务,以养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三、现实意义

尽管《乌托邦》属于空想主义范畴,但是这其中所折射的观念也并不是完全不可取。比如全面系统地构建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等要素,这其中城市规划、医疗卫生、学术教育的制度建设都是现代社会在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基础建设。其次,莫尔所提出的批判资本主义剥削制度,要求废除私有制;尊重劳动,主张消灭劳动差别、共同享有劳动成果;全民平等,维护民众利益和满足民众需要等观念也为其他思想主义的发展做出了理论贡献。另外,乌托邦社会主义理想社会对中国加强改革顶层设计也有一定的启示。其一,乌托邦社会主义理想社会的批判性为顶层设计提供客观立场;其二,乌托邦社会主义理想社会的整体性为顶层设计构建宏观视角;其三,乌托邦社会主义理想社会的系统性为顶层设计塑造协调机制;其四,乌托邦社会主义理想社会的公正性为顶层设计规定道德原则;最后,乌托邦社会主义理想社会的民本性为顶层设计明确价值导向。

参考文献:

[1]乌托邦[M].商务印书馆,托马斯·莫尔,2017.

[2]孙宇伟,邓新星.论乌托邦社会主义理想社会对中国加强改革顶层设计的现实意义[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36(05):45-51.

[3]李梦雪.“乌托邦”思想在城市设计中的应用和意义[J].现代园艺,2018(16):95-96.

猜你喜欢

乌托邦现实意义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儒学视阈下刍议箪食瓢饮的颜回之乐与现实意义
Killer App
后现代式精神下欧美反乌托邦类型片表达刍议
乌托邦
“中国梦”在民族地区医德教育中的现实意义初探
心灵的旅程
论“教之道, 贵以专”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