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点入面的文言文教学策略
2020-06-01唐华
唐华
摘要:高中文言文教学,从古人的“言语”悟真情,以情感人,用故事代哲理,以理化人,用古人的“关键行为”析道义,以义育人等情、理、义“文化点”方面,找准教学内容的点,由点入面,并允许学生的多元思考,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以“文”化人,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高中,文言文教学;以点入面,策略
高中文言文,每一篇都蕴含着中华民族各个时期的历史,思想、生活信息和语言智慧,文言文教学,不仅是要积累古代汉语知识,更要领略古代名家的丰富情怀,体会至真至美的人性,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但事实上,目前高中文言文教学正陷入了尴尬的境地,在高考的压力下,文言文的教和学都存在很大的功利性,即使提倡高效课堂改革以来,无论是“教”还是“学”,都是围绕所谓可能的“考点”知识,很多时候,学习一篇文言文后,学生仍然“一知半解”,甚至是“不知不解”,因此,文言文成为大多数学生的“拦路虎”,并被很多学生戏称为“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如何找准文言文教学点,在教学中既能掌握知识,又能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是语文教师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文言文语句,难免生涩难懂,学生容易产生畏难情绪,但每一篇文言文,都有可挖掘的情、理、义等“文化点”,在教学时并不一定要面面俱到,只要找准切入点,从“关键”入手,挖掘其中蕴涵的智慧,根据不同文本,找到最容易让学生产生兴趣的“点”,就可“由点入面”,引导学生理解并生发开去。
一、从古人的“言语”为点悟真情,以情感人
文言文往往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情感,如果教师能够发现其中的美和奥秘,就可以帮助学生顺利学习,形成对文言文的深刻认知。教师要对教材内容有着比较深刻认识,才能引导学生乐于走进文本,当学生乐于去思考的时候,课堂上文言文教学就会轻松很多。
如在教学李密的《陈情表》时,以“臣心一片谁人知”中的“臣”字为点解读,“臣”是谁?“陈”什么“情”,让学生梳理“臣心”是一颗什么“心”,进一步理解苦情、恩情、忠情、孝情、亲情等“情”的内涵。
又如在《触龙说赵太后》一文的教学中,以“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这句话为点,用现代角度来审视,挖掘人物“闪光”点,即要学会从深远看问题。把学生的思维有意引向现实生活,探讨父母对子女的“爱”哪些是‘计深远,哪些是‘计短的?”学生通过自由讨论,明白了从深远看问题的“现实意义”与“深远意义”。
二、用故事代哲理,以理化人
议论性散文,哲理性较强,哲理性散文又往往相对枯燥,学生不仅有畏难情绪,甚至抵触文言文,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会用巧劲,化“枯燥”为“有趣”,故事性强的文章,往往能吸引学生。以《师说》为例,《师说》是一篇非常经典的高中文言文,教学时,可以将韩愈与李蟠的师生关系,并结合现代的师生关系,教师对学生的行为欣赏的故事为点,引导学生分析“士大夫”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为何会有“圣益圣”“愚益愚”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这样,教师就可以抓住时机,主动引导学生思考更多的内容,比如: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这篇文章放在今天有何现实意义?诸如此类的延伸学习对于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有重大意义,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对文章内容有了更深的认识,启发了他们的思维,达到以理化人的目标。
三、用古人的“关键行为”析道义,以义育人
文言文主要是叙事散文、山水游记散文、议论性散文、人物传记、抒情散文为主,针对不同文本,灵活运用“以文代言,用言解文”的教学思维为点,让文言文教学的目标得以真正的实现。
叙事性的文言文教学要以人物关键时刻的“关键行为”来作为点,透过“行为”来概括人物的“形象”,评价人物的精神。通过精心设计,要求学生结合作品内容,从现代视角来看待现实中相关的问题。
以《烛之武退秦师》为例。以烛之武关键时刻的“关键行为”为点,激发学生思维,一点引面,把握文章思路,然后逐渐引入探究和拓展。探究设计,烛之武关键行为的原动力是什么,自读、理清脉络,拓展设计,要求“以今天的观念审视这则故事”,让学生了解关键時刻:郑国危急;关键行为:不顾年迈,摒弃前嫌,连夜出使,说服秦伯退兵。结合烛之武是处在多年来被朝廷“闲弃不用”的情况下出使的,可谓“疾风知劲草”“危难之处显身手”。学生不难从他身上找到爱国、深明大义,不畏强暴的中华民族的精神,让学生学会从古代优秀人物身上得到更多的“精神食粮”。
又如在教学《归去来兮辞》时,以“归”为“关键行为”点,归者,回去也,引导学生自读,梳理出归去之因、归去之情、归去之悟,在自读梳理中由浅入深地走进陶渊明的精神世界,进行浅层次的探究式学习。感受陶潜的人文精神,并结合《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已学过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面对逆境,如何坚守内心,从而培养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奠定精神的底子。进而砥砺自我人生修养。
当然,选准教学内容的点,要注意培养学生课前预习和学后总结的习惯并形成能力,同时,要允许学生的多元思考,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这样,既能把文言文这块“绊脚石”变为中学生学业成功的“奠基石”,又能以“文”化人,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王素文《浅析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高中生学习:师者,2014(2)
[2]王琳琳《找准语文教学切入点,一课一得,课课有得》--《语言文字学》20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