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背影》经典地位之建构

2020-06-01张霞

关键词:经典背影

张霞

摘要:任何一部文学经典地位的建构都不是单一的,它需要文学的历史化和经典性两方面。《背影》经典地位的建构既离不开其历史化过程中文学批评、文学教材选编、文学史书写和大众接受等因素的合力,也离不开其自身的经典性。

关键词:《背影》;经典;历史化;经典性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0)08-069-1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就在于其能够经受时间的考验,即在经历漫长的历史化过程后仍能散发出独特的魅力,历久而弥新,得到大众的喜爱与共鸣。

《背影》作为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它从1925年诞生起就备受赞誉,声名鹊起。1928年开明书店出版了朱自清的第一本散文集《背影》,在初版印行之际钟敬文对其进行了高度评价:“我每回在杂志上读到他这类文字,总感觉到亲切有味”[1],认为《背影》尤其写得凄黯动人。不仅如此,《背影》还得到了语文教育界的认可。1930年赵锦深主编《初级中学混合国语教科书》将《背影》收入中学语文教材,这无疑诠释了它在当时的文学权威地位。

其后《背影》持续被选入多家语文教材,直至五十年代中断。在经历了一段复杂的历史浮沉之后,1980年代《背影》重新出现在全国通用的《中学语文》教材中,庄重地宣告其归来,并且自此保持了它在语文教材中的恒久地位。毫无疑问,《背影》也同样得到了文学史和文学精英圈的推崇,它在当代文学中占有不容忽略的一席之位。

1933年陈哲甫在《中国新文学运动史》中推举鲁迅、周作人、俞平伯、朱自清为“新文学创作第一期”散文家代表,称赞朱氏散文集《背影》和《踪迹》一样文笔细腻而精炼;1935年郁达夫编选了《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在“新文学第一个十年”中编选了朱自清以《背影》为典范的七篇散文,数量居于周氏兄弟之后,排名第三,由此可见一斑《背影》的分量之重与地位之高;四十年代末随着朱自清的逝世,文学界涌起了其人其文的评论热潮,其中散文《背影》得到众人的一致推崇;时至今日,《背影》更是在不计其数的文学史书、散文读本、经典读本中广阔传播,走向大众。

通过以上这些,我们可以看见《背影》得到文学批评、语文教材、文学史和大众等多方面的认可与推崇,而它们是建构文学经典地位的重要途径和力量。在这样繁华盛开的情景中,《背影》实现了雅俗共赏,成为文学史上经久不衰的动人记忆和经典殿堂的耀眼明星!

那么,究竟是什么使得一部文学经典拥有如此长久的动人魅力呢?

从文学本体来看,它来源于文学经典的构成,也就是文学的经典性。恰如此,《背影》的文学魅力来自于自身的经典性。

一、经典的人物形象

《背影》之所以会经久不衰,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它塑造了经典的人物形象,传达了人类共通的“心理结构”和“共同美”的问题,童庆炳指出“作品本身以真切的体验写出了属人的情感,这些情感是人区别于动物的关键所在,容易引起人的共鸣”[2]。中外文学史上存在很多这样的范例,比如,南唐后主李煜之词能够长久传诵不绝,就在于它触动了人们面对人生问题或人生跌落时的心灵之弦。《背影》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它以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塑造出现代文学长廊中经典形象“背影”,写出人与人关系中,特别是父子之间最真诚、最動人的天伦之情。作者在谋篇上精心构思,围绕“背影”款款写去,有波澜,有曲折,而无大开大阖之境界,情感则写得“沉痛隐忧”和淋漓尽致,令人动容。

二、经典的语言魅力

《背影》能够保持长久生命力的另一要素在于其语言的魅力。在古今中外文学史上,多数经典作家的文学语言都是充满了活力、魅力,娴熟自如。英国著名作家、文论家艾略特指出文学经典的必备品质之一就是语言的成熟,它和“心智的成熟”、“习俗的成熟”以及“共同文体的完善”一起铸就了经典文本。同样,语言大师老舍也多强调语言对一部文学经典的重要性,并且他用《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和《茶馆》这几部经典之作诠释了语言在经典建构中的强大力量。

毋庸置疑,朱自清那备受称道的语言之美是推动《背影》登上经典之座的一翼力量。它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文字质朴无华。《背影》的文字质朴无华,没有藻饰和雕刻,试看作者细致描绘父亲的动作仅是简单的白描:“探”、“爬”、“攀”、“缩”、“倾”;描绘父亲的衣着、形体亦是平实的文字:“黑布小帽”、“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肥胖的身子”;即使是言说自己感人至深的情感也还是描摹似的语言:“簌簌地留下眼泪”、“我的眼泪又来了”。这些都体现了《背影》文字的朴拙之美,但其意味无穷。评论家们总是用溢美之词来称赞,例如,杨振声称朱自清文如其人,风华从朴素中来,腴厚从平淡中来。郁达夫说朱自清之文满贮诗意,其文字之美仅逊于冰心。

第二,文字通体干净。《背影》在语言上通体干净,没有多余之字和多余之话,即使是一个“的”、“了”这样的虚词也要小心谨慎,于此可见朱自清在语言上的如琢如磨,正如此才成就其语言的精粹。

第三,文字雅俗共赏。《背影》的文字实现了雅俗共赏,既通俗易懂,始终以口语为基本;又有典雅之美,有时候掺杂一点文言古语的成分,如文中的“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触目伤怀”、“举箸提笔”等。

总体言之,《背影》通过文学批评、选入语文教材、文学史书写、大众的接受以及自身的经典构成等众多方面,建构了其经典地位。它在人们的历史记忆中从不枯黄凋落,将在历史的前进中发出永恒金光!

[参考文献]

[1]钟敬文,杨哲(编).钟敬文散文[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3年版,第158页.

[2]童庆炳.文学经典建构的内部要素[J]. 天津社会科学,2005,(3):86-88.

(作者单位:合肥市第五十五中学,安徽 合肥 230011)

猜你喜欢

经典背影
主题:背影里的爱
爸爸的背影
背影
天台植物
背影
黑白色视觉特点及其在服装设计中应用探析
谈如何接近经典——以《论语》为中心
梦想斑驳照进现实
背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