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学音乐的孩子有个良好的心态
2020-06-01周海宏
周海宏
在前一节中,我们讨论了,培养孩子抗挫折能力中的如何防止在人际交往中受到伤害,但是人的挫折,并非全部来自社会生活的人际交往,还有许多挫折与伤害,是来自现实生活中理想的破灭,在人类生活的现实中,完美的理想状态难得一见,但是现实中美好的事物很多,当然也有很多令人遗憾的、有缺陷的、让人不满的东西,还有黑暗与残酷的现实存在。这是人类社会的现实常态!如果我们的孩子,能够正确了解、充分认识,可以预见到现实的常态,那么,因理想破灭而产生的伤害就会轻得多,最重要的是,不会因现实中理想的破灭而消极、沉沦、一蹶不振,因有黑暗就不再相信光明。如何培养孩子抵抗现实挫折的能力,不为现实的不如意而失落理想,在教育上有两项重要任务。
第一,培养孩子概率意识。
培养孩子的概率意识、常态期待,不在“概率成见”被打破时,产生挫伤感。我先给大家分别讲两个故事,一个故事是大家应该都听过的守株待兔的故事。第二个故事,一个考生家长,来到我办公室肯请我给他家孩子一个上中央音乐学院的机会,在她语无伦次的哭诉中,我先听明白了她是多么不容易,辞了职,与丈夫离了婚,带孩子学琴,在她断断续续的逻辑中,我又慢慢明白了,原来这位母亲的孩子从6年前开始,连续报考了三年中央音乐学院某个系,都在初试就被淘汰了,现在孩子已经在家呆了三年,没有上大学,我问这位家长,为什么不考其它学校呢?她说,从孩子学琴的第一天起,我们就下定决心——非中央音乐学院不上。
我先问大家,那个农夫错在了什么地方?可能很多人都會说,是不会变通、墨守陈规、僵化教条,但是,我一个朋友6岁的孩子,给出的答案一语中的,那个农夫的错误是:“错把偶然当必然”,现实中各种事件的发生,是存在着概率现象的。人对现实概率发生的判断,与实际概率发生的符合程度,是一个人成熟程度的重要标志。它对一个人能否从容面对现实,坦然应对不测,不被现实所伤害,不在目标失落中产生痛苦,有重大的影响。缺少概率意识,不能调整自己的期待符合概率的常态分布,在生活中会产生各种误判。
高估现实中危险的发生概率,会使一个人生活在紧张之中,导致防犯危险的成本投入过大;古人用“杞人忧天”来形容这样的人。虽然我们都觉得“杞人”可笑,但是英国总共发生了两例疯牛病,在北京就连内蒙的牛肉都不吃了的大有人在;日本福岛发生了核泄露,中国人就把所有的盐都抢购一空,也是大家都知道的现象;低估现实中危险的发生概率,导致悔之晚已的事更是屡见不鲜,比如说酒后驾车出车祸的人,比如说吸烟者导致肺癌的人,比如说因贪污受贿锒铛入狱的人。误判好事发生的概率,低估现实中好事的发生概率,会使人失去很多机会,而高估现实中好事的发生概率,会使一个人对现实存在过多的幻想,一旦幻想破灭,就产生挫伤感,高估好事的发生概率,是遭受现实的打击时产生挫伤感的重要原因之一!更糟的是,它还会导致一个人产生赌徒心理,在小概率目标中投入太高成本。赌徒心态的本质就是:过高期待好事发生的概率,从而在小概率目标上投入过高的成本!从赌徒心态的本质上看,其实“守株待兔”就是典型的赌徒心态!虽然我们都觉得故事中的农夫很可笑,但是,倾家荡产买彩票的人,在赌场上得精光的人大有人在。从小要当科学家、艺术家、政治家,最后所有这些理想都破灭了,成为一个普通人,就认为自己的人生很失败的人大有人在!可能很多家长一点也没有意识到,放弃自己所有人生的追求,牺牲孩子所有童年的幸福,不惜成本的投入,想把孩子培养成明星、大师、伟人的想法,与赌徒在赌场上的行为,在心理学的本质上是一个心态!
努力可以提升天赋潜能的表现水平,却不能超越天赋潜能的限制。而天赋潜能的高低,在人群中的分布是符合概率的正态分布的。下面我用才能来指天赋潜能。大家都看到了,这个世界上,从身高、体重等生理指标,到运动能力、音乐、数学等等,人的才能都是呈正态分布的,大多数人都是中等水平,越接近极高、极低,人数越少。这是人智力呈正态分布的概率现象,而我们自己,我们的孩子,也就是构成这个现实概率分布中的一分子,我们自己的孩子有可能落在才能极高或极低的群体中,但更大的可能性是,落在才能一般的群体中。
现在有些琴童家长,总希望能够把孩子培养成郎朗一样的明星级大师。进入任何一个挑战人类能力的行业,都存在着天赋的问题,而音乐演奏则是一个最典型的特别受天赋制约的行业,超高的音乐天赋能够降临到哪个孩子的身上,这就是一种天赐的机遇。就好像是买彩票中大奖一样,天上总会掉下馅饼,但是落到谁的头上,是靠运气的!以中央音乐学院附小为例,钢琴专业每年只招15名学生,这意谓着,每个省的第一名到中央音乐学院附小来,要被淘汰一半!即便进入中央音乐学院附小、然后顺利的上附中、大学,在中央音乐学院的学生中,最终能够以独奏家身份生活的,也是少之又少,而郎朗这样的明星级大师,在中国几十年专业钢琴教育中,也就出这么一个。但殊不知,郎朗是旷世奇才,根本不能作为常态教育的期待目标。而有些家长的问题与悲剧在于,那些发生概率极小的超优品质并没有集中落自己孩子的身上,但他却拥有不顾一切想让孩子成功的赌徒心态。
概率现象同样存在于社会学的现象中,极端善良,毫无私心的人,与极端自私,毫无善意的都是小概率事件,大多数人,处在中间状态,这个世界总会有的人喜欢你,有人不喜欢你,这是常态,有的人觉得你光彩照人,有人觉得你恶俗无比,有的人觉得你端庄、沉稳,有的人认为你死气沉沉,这是社会的常态。这个世界上就是有这么多的价值观,这么多思维的角度,这么多种类型的人,这是世界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当然它也构成了生活的丰富,与判断、评价的困难性。东北有个歇后语叫:“磕磕瓜子磕出虫子来,什么人都有!”还说,“人过百,形形色色”孩子听到这些话,就受到了非常朴素的概率教育!这些教育虽然朴素,但是非常重要。正是这种非常朴素的概率教育,使人会有这样的判断:在可以自由发表语论的环境中,任何一种想法的人都有可能存在,但缺少概率意识的人,则会想,他怎么会有这种想法,他为什么就不理解我呢?我们应该让孩子认识到,不同的人行为的方式差异很大,同样的事情,怎么做都有,不见得都象你这么做。同样的意思,怎么说话的人都有,不见得都象你这么说。没有概率意识的人,会在各种意想不到的现实面前产生困惑不解,失落与伤害。
每个人的生活经验在很大程度上受生活圈子、文化传统与信息来源的影响。由于经验与信息的不足,一个事件的发生会形成某种概率上的偏态分布。这种偏态分布的现象,会使人形成概率的误判,导致人们的期待偏离现实常态,误以为自己经常见到的,在另一个范围里,也是大概率事件,误以为自己很少见到的,在其它群体中,也是小概率事件!这就是成见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我把人的成见分为推理成见与概率成见。因为见识不足而产生的成见是概率成见。概率成见的本质,是根据一个小样本中概率的经验,形成一种概率发生的预期!并用这样的概率发生的预期,来推定其它样本的思维定势。这种成见在前期得到确认的越多,成见就越强,一旦遇到判断失误时,意外感就越强,“少见多怪”这个词,再准确不过地形容概率成见受到挑战时的情况。而当这种成见以理想面貌存在时,人就会产生挫伤感,“理想破灭”这个词,其实换成“美好成见被打破”应该更符合事实。
人的一生会体验到很多失落感,挫伤感,幻灭感,崩溃感都源自以理想面貌存在的“概率成见”打破的时候。我们学校有一个琵琶专业的学生,入学前,在当地从来都是最好的,区里比赛第一名,市里比赛第一名,省里比赛第一名,但是自从考上中央音乐学院附小以后,成绩在班里年年排在后面。陪读的家长和她都不能接受这样的结果。这时她们产生了错误的判断:她们认为从老师到同学都是在打压她,渐渐,她们觉得所有人都在与她竞争,都想把她踩在脚下,人言可畏,人心险恶,觉得谁都是坏人,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问题。学习成绩一落再落,上了大学以后,人很阴郁,练琴的积极性也很低。家长眼见着自己的孩子与童年的理想越来越远。在类似于清华、北大这样一流的大学中,经常能够见到,那些在当地从来都是第一名的中学生,进入大学后,来到了一个高手如林的群体中,再也不能出众时,出现的挫折感,与痛苦感,甚至有人产生了沉沦与一蹶不振。这些孩子产生挫伤感的一个重要原因,当然不是唯一原因,来自缺少概率思维,因概率误判,存在错误期待。在心理上,对有可能发生的情况,准备不足。说的通俗点,那个学琵琶的孩子,在全国的范围内,是属于90分水平的学生,在整个群体的常态分布中,属最优的一小撮,比如90分以上水平的学生在全國的分布概率是万分之一,这样万分之一个概率分散到她所在城市的琴童中,就仅仅有她一个了。这时她产生了一个误判:我是最好的!但是,当全国90分以上水平的琴童集中到中央音乐学院时,在90-100分的学生中,她的水平又属于最差的小撮,这时她又产生了一个误判,我是最差的!两次概率成见,都使他产生了误断:第一次他把在家乡的琴童当成了总体,在最一般的群体中,建立了盲目自大的自我形象,第二次他又把中央音乐学院附中的同学当成了总体,在最优秀的群体中,又建立了盲目自卑的自我形象,其实在这两种情况下,家长如果能够有概率思维,有一个常态期待,那么就应该及时提醒孩子,现实中自己的真实状态。自己是,比上有些不足,比下非常有余!如果孩子从小受到“山外有山,天外有天”,“我们这个地方太小,我们见过的人太少”的教育,那么他就会做好有许多人比自己强的心理准备,就不至于当遇到自己不行的时候,而产生挫折感。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