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发情境课程,助推儿童素养发展

2020-06-01缪莉丽

教育界·中旬 2020年5期

缪莉丽

【摘要】情境课程注重探究实践,打破学科壁垒,超越时空的界限,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立足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具体实施中,须围绕核心目标,统整多方面的资源,对课程内容进行整体架构,构建相对丰富、完整、系统的课程体系;须充分依托现代化网络平台,优化主题资源传播、信息互动、成果展示的方式,实现线上线下“双线并举”,使主题课程走进学生生活。构筑一个立体多维的课程网络,使之走向常态化、生态化发展之路。

【关键词】情境课程;统筹架构;立体勾连

情境课程是一种以体验、探究为主的实践型课程,它打破学科的壁垒学科,超越时空的界限,是一种向儿童的生活日常延伸的开放性课程。情境课程以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全面和谐地发展为宗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立足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不仅为儿童未来的成长添翼助力,也为其童年生活涂抹上绚丽的色彩。

一、统筹规划,架构课程开发的生态体系

情境课程作为一门综合性课程,它没有学科课程那样有逻辑性很强且严密的现成教材。因而在确立情境选题之后,必须围绕该选题的核心目标,统整多方面的资源,对课程内容进行整体架构,构建相对完善系统的课程体系,确保学生在更多的领域中得到全面的历练和发展,积累更为丰富的经验。

1.系列编排,凸显活动的适切性

情境课程不是一两次的活动所能体现的,它需要进行统一的课程规划,制定活动序列;需要考虑目标的层级,使得操作者具有明确的方向;需要关注课程的均衡与连续,避免盲目与随意;需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使活动安排有理、有序。

在“最是乡情能醉人”活动中,学校围绕“乡土文化”这一主题,分化出“乡土游戏”“乡土手艺”“乡土文化”三个年段子课题,分别提炼出针对不同学段的课程目标,使得年段目标更为切合学生 “最近发展区”。在活动方法上,一、二年级侧重的是制作玩具、玩游戏等感知、体验型的活动方式;三、四年级则在此基础上加入了寻访、调查等实践活动;五、六年级则侧重培养学生调查、分析等探究性能力,强调理性思维和综合能力。伴随课题分解不断趋向细化,研究的内容之间综合程度也愈加凸显,与此同时研究难度也不断攀升。这样的活动序列避免了活动内容的无序和重复,实现了课程结构从简单到复杂、由单项到综合的梯度变化和年级衔接,为教师在活动中充分发挥引领指导作用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促进学生在情境课程中综合素养的逐步形成。

2.弹性设计,彰显活动的开放性

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个具有独特个性的学生,理想的课程应具有足够的开放性和选择性,以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适应学生发展的多样化需求。上述案例中,在年段活动内容的架构上进行了弹性设计,遵循指定和自主相结合的原则,既有“规定动作”,也有“自选动作”。如低年段将推圈、陀螺设定为必学游戏,由此延展到挑棒棒、跳皮筋、贴烧饼等乡土自选游戏,这使得“乡土”系列的课程内容更加立体丰满,让情境课程以开放的姿态走向儿童,给他们营造了差别化学习的空间。

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充满着智慧和灵气的活动主体,因此,无论是选题的由来还是方案的设计抑或是活动的组织,都应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权和决断权。我们必须在固有的课程内容中开设门类多样化的且富于弹性的选修项目,拓展学生的认知领域,让学生从备选游戏中将获得的学习经验进行正迁移,促进其潜能的获得和充分发展。

3.點面结合,尽显活动的丰富性

情境活动均有着鲜明的主题,横向勾连贯通全学科及相关活动,纵向贯穿全校各学段各年级的阶段教育,须将显性课程与隐形课程巧作融合,在同一主题下互为补充,抵达相得益彰的境界。因此,在实施过程中,既要聚焦主旨,又须放眼全局,以面促点,以点及面,创设纵横交互、螺旋上升的学习体系。

情境课程模糊了班级的范畴,使得整个校园成为一个情境大课堂,其活动的对象是面向于全校师生的,每一次活动都凝聚着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同时又让全校师生收获着成长的体验与幸福。每一次活动的开展,在统一的教育导向下,需注重情境教育整体统一的教育效应,同时又强调学生参与活动过程的个体体验。因此,活动的组织,既有面向全校共性的整体铺展,又有遵循年段特征的专项推进,乃至指向学生个体的私人订制。

二、依托媒体,构筑课程发展的崭新平台

如今,我们正处于网络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E时代,教学方式在越来越多的学习终端、即时通信程序的影响下发生着巨大的变革。而情境课程的实施应和时代的脉搏,充分依托多元化的网络平台,优化主题资源传播、信息互动、成果展示的方式,实现线上线下“双线并举”,使主题课程走进学生生活,再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的新高度,缔造教育方式的新常态。

1.资源推送

如今家校联系的方式业已多元化。QQ、微信群等现代即时性通信工具,能快速发送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这与情境课程的开放性是相契相合的。基于数字化学习环境,发挥移动式学习强大功能,及时向学生推送与主题相关的活动资源,或让学生之间进行资源共享,学生获取学习资源的方式就超越了时空的制约,方式更加迅捷,收获更显丰沛。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主题情境活动中,为了配合线下活动,先后利用学校微信公众号推送了“长征”主题的系列学习资源。“红军长征史篇”,用图文匹配及纪录短片相结合的方式介绍了长征的起因背景、途经路线以及重大历史意义;“长征诗词篇”集合了《七律长征》《忆秦娥·娄山关》在内的12首气势磅礴的长征诗词,注明创作背景及解释,并配有诵读音频;“长征组歌篇”链接了《十送红军》《四渡赤水出奇兵》等mp3音乐;“长征故事篇”则罗列了长征途中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这些主题资源的推送可以让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进行选择性的学习和探究。这些“资料库”“资源包”给予了学生一个可以尽情深掘广采的“富矿”,避免了学生在网络空间海量信息中盲目“冲浪”,而由此衍生的浮躁的学习态度和无深度的思维习惯。让研究性学习真正发生,变“全面撒网”为“有的放矢”,变“随心所欲”为“有章可循”。

2.实时互动

情境活动具有自主性、生成性的特点,师生、生生间互动与交流、指导与反馈贯穿于活动的始终。在主题活动实施过程中,将信息技术作为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构筑起新的学习情境,打通课内与课外,学校与家庭,学校与社会,最大限度实现无缝对接。在技术整合、开放互动、动态发展的学习环境中,教师、学生分享资料,互动对话,并不断产生新生信息资源,形成新型的学习共同体。

在以“秋”为主题的活动中,孩子们利用周末寻找秋的足迹,他们把自己觅来的宝贝在班级群里共享。秋后的蚂蚱、田野里的浆果、飘飞的芦花这些常被人们忽略的印迹又重新回归了孩子们的视野。众人拾柴火焰高,活动很快就出成果了。教师将学生在活动各阶段的简讯、照片、活动花絮及时在班级群里发布,避免了长线活动的耗时、费力,使学生在活动中保持高昂的兴趣。

个性化教学是教师最大限度地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不同特征、兴趣等提供不同的学习素材或不同形式的同一知识以满足不同的学生。微信所提供实时留言、消息推送等功能,可以实现教师与学生间的一对一提问和答疑解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利用微信随时随地向教师提出个性化问题。在“花语缤纷”主题活动中,孩子们纷纷当起了小花农,但是受经验不足的制约,不少孩子种下的花种并未能如愿破土。于是,我们邀请对种植园艺比较内行的老师和家长,在QQ讨论组中开设讲座指导,让孩子们询疑问难,了解花卉绿植的生活习性,并不断晒出自己的种植成果,分享种植收获。在“最是乡情能醉人”主题活动中,发布讨论话题,学生在询问父母的童年游戏时,家长们纷纷亮出了自己孩提时的“十八般武艺”。孩子们感慨道:“父母的童年是在狂野中长大的!”由此萌生了让传统游戏再次重生的心愿。

3.多元展示

惯常的活动中,逢有展示環节,一般会采取学生之间的语言交流,或是直观的作品如手抄报、手工制作等方式来呈现研究成果。这样的展示方式,形式刻板单一,涉及面小。受时空的限制,往往只有有限的一小部分学生能够成为展示中的主角。而基于网络环境之下的活动展示,则是立体的、全面的、多维的。除了校内组织的常规展示活动,我们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各种软件,在家长的帮助下展现成果,利用微信“朋友圈”进行自我发布,使用各种图文编辑软件记录活动过程,分享活动心得,回顾在主题情境活动中的成长时光和收获。可以说,依托于网络平台,学生的成果展示的方式更为便捷而多元,且能做到人人皆有展示的空间,真正实现了学习成果的最大化。

三、结语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笔者深切地体会到只有坚持将课程的权力重心下移,才能使课程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学校、年级、班级三级课程统筹协调,自上而下,分步推进,能构筑成一个立体多维的课程网络,有效推动情境课程的逐层深入和细化。课程内容的统筹编排,现代媒体的立体勾连,社会资源的充分利用以及活动主题的系列生长,为情境课程的有效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并使之走向常态化、生态化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朱洁芬.基于“这一方”,为了“这一个”——对李吉林“主题性大单元情境课程”的思考与实践 [J].数学大世界(下旬),2018(0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