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现实意义

2020-06-01王海彦

中国经贸导刊 2020年2期
关键词: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基本内涵生态环境

王海彦

摘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思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生态思想、建国以来中国历届领导人的生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指导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仅蕴含着丰富的基本内涵,为建设美丽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对大力发展绿色经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全球生态环境治理提供中国方案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基本内涵 生态环境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我国生态环境问题,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新的战略高度,着重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显著地位,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向新阶梯,在实践中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我国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的永续发展指明了方向,对新时代背景下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了理论指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依据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新篇章,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经验相结合的新时代产物。首先,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与自然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二者之间相互影响,但又不容分割。自然是先于人类的,人产生于自然,并受制于自然,自然为人类提供生產生活之所需,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同时,人也要顺应自然界中其他要素的生存发展变化规律。其次,劳动实践是人与自然相互联系的独特方式。我们不能违背客观规律,要在尊重自然运行规律的基础上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利用自然。最后,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解。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冲突才能解决,实现人和自然的双重解放,促进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理论基础,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生态思想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大量的生态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正是对这些内容的吸收、继承与发展,其中最具有典型意义的就是中国古代春秋战国时期提出的“天人合一”思想。儒家认为,“天人合一”就是人在遵守道德原则的基础上与自然形成有机统一的整体,二者紧密联系,相互依存,来实现人与自然友好共生。在道家看来,“天人合一”是指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不可分割,充分肯定了人与自然的交相融合。同时,道家的老子也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把道作为万物最高的准则,主张自然规律与道德法则相统一,达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佛教始终倡导“尊重生命”“万物平等”,人类与自然万物是平等的,人类不能随便伤害自然界中的他物,敬畏自然,保护生态多样性。这些优秀的传统生态思想对我国当下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启发,也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借鉴。

(三)建国以来中国历届领导人的生态思想

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和历届国家领导人都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到了重要位置,他们根据我们党在不同历史时期面临不同的环境问题,制定了具体的环境对策,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思想。一是毛泽东生态思想。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战争、自然灾害等的影响,我国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毛泽东率先开展了生态修复工作,同时不断兴修水利和植树造林,加强国家的绿化建设,通过控制人口来减轻环境承载压力。二是邓小平生态思想。邓小平继续强调植树造林,注重加强水资源的管理,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环境保护要协调发展,重视法制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来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三是江泽民生态思想。江泽民提出了可持续发展重要战略,倡导中国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来降低消耗、减少污染、提高科技含量、提升经济效益。他同样重视法制建设,不断健全生态环境保护相关法律。四是胡锦涛生态思想。胡锦涛提出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强调要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协同发展。建国以来中国历届领导人的生态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当时社会的生态问题,同时也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来源。

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基本内涵

(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关系揭示了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关联性。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是共生共存相互作用的,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不能不顾生态环境的承载力片面地寻求经济的高速发展,要以遵守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基础来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良性耦合,在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同时,为人们创造一个山清水秀的美好生态环境。我们要始终坚持生态优先原则来发展经济,减少以往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的此消彼长的趋势的出现,加大力度保护好生态环境,因为生态环境一旦被破坏,会危及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会直接影响经济发展质量。绿水青山是我们宝贵的财富,我们要不断地将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增强人们的环境福祉。

(二)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

“我们要认识到,山水林湖田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人不能脱离自然而是单独存在,人与山、水、林、田、湖之间相互作用且地位平等,共同构成密不可分的生态系统,使人与自然界的命运休戚与共,一旦割裂了其中的任何一部分,都会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导致生态系统失衡。我们要遵循生态系统本身固有的规律,要从整体的视角出发,着眼于生态系统的各个组成要素,与山、水、林、田、湖的发展融于一体,促进生态系统的均衡运行。大力加强综合治理,人类在发展自己的同时也要兼顾山、水、林、湖、田的发展需要,不断地增强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优化生态环境,推动美丽中国的建立。

(三)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

习近平指出,“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生态环境为人类的社会生产及生活提供了一定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是经济发展的物质保障,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是生产力,也就是指生态系统的生产能力,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肆意地破坏生态环境,滥用自然资源,始终存在生态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错误观念,致使生态环境恶化。我们要加大改善生态环境的力度,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充分发挥生态环境的价值功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四)制定和严守生态保护红线

当前治理生态环境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时代课题,习近平提出要制定并严格遵守生态保护红线,来保障国家的生态安全。当前,从总体上看,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还没有根本扭转,植被遭到破坏、森林覆盖率降低,水土流失严重等问题依然存在,制定生态保护红线就是要通过法律的强制约束性要求来促使我们每个人不得越出这个界限,规范自己的行为,推动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加快生态经济的发展。生态保护红线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未来,关系到人的生存与发展,这就需要社会全体成员凝聚共识,同心协力,严格遵守生态保护红线,不断提高生态保护红线意识,积极主动承担生态责任,共同建设我们的美好家园。

(五)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惠普的民生福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的今天,人们逐步提高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尤其是希望有更优美的生态环境。习近平立足于人们的共同生态需求,他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美丽的生态环境也是民生的一个重要方面,生态环境建设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幸福,凸显了生态环境建设的价值取向。近年来,我国在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效,如空气质量有所提升、绿色植被数量大幅度增加、节能降耗有所提高等,同时也大力推行绿色生活方式,如低碳出行、绿色消费等,这都使人们切实地共享生态成果。不断地保障人们的生态权益,为人们提供高质量的生态公共产品,促进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意义

(一)大力发展绿色经济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我国发展绿色经济提供了重要指导,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以牺牲生态环境来追求经济高速增长,由此导致一系列复杂的生态环境问题出现,致使经济与环境的发展极其不协调,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经济发展的全过程,才能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推动绿色经济的发展,就是从全局的视角出发,着眼于长远利益,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兼顾生态环境,促进经济与生态的良性互动。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走低污染、低消耗的新型生态化道路,保护好绿水青山。发展绿色经济的过程中,我们要以科学技术为依托,循环利用自然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不断开发新能源,同时加快建立绿色生产模式,形成绿色经济结构。

(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世界各国的联系愈发密切,成为一个同呼吸、共命运的有机整体,共同发展,共同应对一系列挑战,由此习近平从全球视野出发,坚持中国立场,倡导各国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一些发达国家为了谋求自身利益,把污染严重的企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转嫁生态危机,破坏了他国的生态安全,这种做法虽然暂时缓解了本国的生态压力,但世界各国共存于同一个地球中,这种环境污染的影响对输出污染物的国家依然存在。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方面,这就要求各国在促进本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共同致力于建设全球的良好生态环境,建立全新的生态格局。在面对日益显著的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时,世界各国不能置身于事外,因为任何一国的环境问题不及时解决都会波及其他国家乃至危及整个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我们要不断地提升各个国家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强开放与交流,互惠互助,建立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三)为全球生态環境治理提供中国方案

在全球生态环境治理中,中国始终积极主动承担起自己的生态责任,是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将环境保护落到实际行动中,为全球环境治理提供中国方案,体现了一个大国的责任与担当。我国着重缓解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开发清洁能源,发展绿色产业,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协调统一,为全球的绿色发展体系的完善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我国积极参与全球生态环境治理,与世界各国建立生态环境合作机制,积极探索适合全球发展实际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为全世界人民营造一个舒适美好的生态环境,推动全球共同繁荣。

猜你喜欢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基本内涵生态环境
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基层路径探讨
绿色发展的“库布其模式”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理念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生态文明思想引领美丽中国建设
森林康养产业经济带动性与环保型方案研究
依法治国之基本内涵探析
企业危机管理对策思考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体系研究
对媒体融合生态环境中出版教育的思考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