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知识转型视野下我国的审美音乐教育哲学

2020-06-01伍竞雄刘咏莲

北方音乐 2020年7期
关键词:音乐教育

伍竞雄 刘咏莲

【摘要】近年来,知识的转型与爆发无不牵引着音乐教育的改革。本文从知识转型的视角来解读我国的音乐教育审美哲学,以现代知识型与后现代知识型这两次转型来阐释我国音乐教育应是以多维度、注重本土音乐来看待音乐教育。

【关键词】知识转型;审美音乐教育哲学;音乐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07-0247-02

【本文著录格式】伍竞雄,刘咏莲.知识转型视野下我国的审美音乐教育哲学[J].北方音乐,2020,04(07):247-248.

《知识转型教育改革》一书是石中英先生探讨知识与教育关系的重要的哲学研究中的一个课题,本书阐述了三次知识转型即古代知识型、现代知识型和后现代知识型。每一次的知识转型与当下我国的审美音乐教育又是如何联系与发展呢?下面本文将从知识转型的视角进行解读。

一、知识转型的概念与内涵

人类历史上共有三次知识转型。即古代知识型被称为是“形而上学知识型”,也是第一次知识转型。第二次知识转型的到来也必然是在批判形而上学知识型的绝对性、终极性上产生的新的知识观——科学知识观即现代知识型。这种知识是客观的、普遍的也是价值中立的,但是对人文知识和社会方面的缺乏却为这次知识转型埋下了巨大的隐患。从18世纪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卢梭就曾对科学产生进步的问题做出了否定性的回答,再到19世纪德国思想家狄尔泰提出“精神科学”,直至20世纪下半叶更是对科学知识型的质疑达到高峰。随着对现代知识型的不断批判与反思,第三次知识转型悄然而至即“文化知识型”也稱之位“后现代知识型”。是持有一种更为开放、多元、尊重差异性的态度。提倡把知识作为文化来理解,并且处于特定的社会环境背景下。

二、现代知识型与我国审美音乐教育哲学

众所周知社会每一次的转型都与当下的时代背景、政治、经济生活等等都密切相关连,而知识转型也亦是如此。现代知识型即科学的知识型,所接受的是科学性、理性、确定性的知识。而影响当下现代教育的改革可以说就是以科学知识为主要内容,以满足个体和社会的世俗性需要为主要目的,以大众化为主要发展方向,以理性启蒙为主要理念的教育。现代教育的基本精神就是科学主义、功利主义、普遍主义和客观主义的。对当今我国音乐教育的影响也是最为深远的,最为典型的则是在某个时期一直崇尚和应用的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甚至到现在依然还无不渗透着审美音乐教育的“影子”。

(一)欧洲中心主义的“殖民”

我国近现代的音乐教育是从学堂乐歌开始的。当时在政治上,由于“维新变法”运动、经济上,国力落后、经济衰败,人们的物质生活不能满足个体因此更加让知识分子们意识到要加快教育的改革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政府开始废除旧的教育制度主张效法欧美的教育制度,引入很多欧美、日等国的曲调,随之西方的现代科学知识也传入中国。而审美运动从19世纪50、60年代开始,70年代发展到其巅峰时期。随之产生的一系列现代知识型即科学的知识涌入全世界。我国学校音乐教育更是以西方的乐理知识、视唱练耳、音乐技巧充斥着我们的音乐教学。大量的学习西方的五线谱运用到我们的民族音乐之中,听音乐要求学生想到它的曲式结构、和声、旋律这种聆听音乐的方式来感受音乐的美的存在无一不渗透我们的音乐教育思想。很显然“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已悄然进入我们的生活并息息相关。它的哲学基础是建立在笛卡尔以来的认识论的普遍主义哲学上的。课堂上音乐用单一方式去欣赏;听众以单一的模式进行反馈;世界上所有不同文化的音乐用单一的角度去解读。审美的音乐教育认为从审美角度聆听音乐是最有价值、最合适的或最有音乐性的聆听,这种观点是一种标准化的假设,而不是对世界各种音乐过程的真实描述。曾经在教学中采用“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教师作为主体,学生就是“客体”,教师一味的灌输知识,学生仅仅是听、记。从来没有自己的思考也没有和老师沟通、交流和对话导致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分开的,就如同审美的音乐教育主张音乐听赏,把音乐即音乐作品,把它仅仅作为一个客体来认识即“主客二分”。时代在变化,世界上是不存在一种独立的普遍的衡量标准。

(二)审美语境下的音乐教育

现代知识型对应的是现代教育即科学教育,具有科学性、世俗性和普及性三大特征。相对应的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认为它是主导地位的、客观的、普遍的。我们用西方所倡导的“审美为标准”去衡量中国传统的音乐,它的旋律是怎样的?调式是怎样的?这是可取的吗?东方有自己的音乐美学“天人合一”,西方的音乐美学则是“人定胜天”,俩者有着明显的差异性。从这个角度看我们是没有办法以“审美的标准”来评判二者谁更胜一筹。

正是这种“欧洲中心主义的殖民”让人们认为西方的知识是最“科学、先进”,而我们在日常的音乐欣赏中也无不用这种音乐审美来看待音乐作品。审美音乐教育把音乐看成是客体的,和其它任何都无关仅仅只看重音乐作品的本身。这正和现代知识型不谋而合。

三、后现代知识型与我国审美音乐教育哲学

正因为科学知识型本身的内在缺陷,在音乐教育过程中随着对音乐概念、功能等进一步的多样性的认识再加上有音乐人类学等学科的出现,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意识到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的不足与缺陷。对当下社会时代的背景的转变以便适应当下社会,不可能是一尘不变的。即从强调科学的知识型转向文化的知识型。

(一)知识霸权的解构

后现代知识型是一种文化的知识型,它的出现标志着第三次知识转型。突出知识的多样性。认为世界上的每一种音乐都有它的存在方式和生存语境没有所谓的“高级”和“低级”之分。正如当下愈演愈烈的“中美贸易战”,因为中国企业的崛起,美国认为自己的知识霸权地位被“威胁”,以美国优先为原则的美帝国用做出限制中国企业崛起的行动,就如同“欧洲中心主义殖民”一样,音乐课上用西方的十二平均律来衡量音准的问题等来囊括所有不同文化的音乐以一种方式去评价它,这是荒唐的,也终将会被社会格局的变化而打破!

(二)多样性的音乐与文化

后现代的知识型关注多样性和差异性,当今世界是一个多元的社会,绝不仅仅是单一的独立的个体。“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我们要加强世界上不同国家、民族、文化的交流互鉴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音乐教育更是要如此。要相互平等、尊重的看待对方的音乐,要保持包容、互学的态度,要具备批判与创新发展的精神。

四、结语

审美音乐教育哲学是建立在“主客二分”“主体与主体”的基础之上,这已经对当下的音乐教育引起了足够的重视。在此,笔者主要从知识转型的两次视角为契机粗浅的对当下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做出阐释。当今世界是多元的、平等的,文化也应该是百花齐放,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因此我们应该相互平等的、尊重的看待彼此的差异,把音乐置于文化中,坚持美人之美、美美与共。音乐教育才能有更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石中英.知识转型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管建华.“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哲学批评与音乐教育的文化哲学建构[J].中国音乐,2005(4).

[3]管建华.中国音乐人类学主体性的反思与建构[J].音乐艺术,2017(2).

作者简介:伍竞雄(1994—),女,汉族,安徽省芜湖市人,安徽师范大学在读硕士,安徽师范大学,研究方向:音乐教育学;刘咏莲,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猜你喜欢

音乐教育
创作教学在音乐教育中的意义探讨
中国传统音乐教育传播的必要性
贵州民歌引入音乐教育的策略分析
浅议高职院校音乐教学与学生创造力培养
新时期音乐教育与民族传统文化传递的关系及实现策略
浅析音乐教育在基层消防部队中的作用
关于特殊音乐教育师资培养的个人见解
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在新课改背景下的改革
论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幼儿音乐教育中的运用
音乐美学基本原理对音乐教育的几点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