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思维”视域下钢琴文献类课程改革探析

2020-06-01魏陶影

北方音乐 2020年7期
关键词:创新思维课程改革

【摘要】本文从教学理念、课堂教学模式、学习评价等方面的转变出发探析“创新思维”视域下的钢琴文献类课程改革,以期寻找到符合综合性大学艺术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关键词】创新思维;钢琴文献;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07-0219-03

【本文著录格式】魏陶影.“创新思维”视域下钢琴文献类课程改革探析[J].北方音乐,2020,04(07):219-221,256.

创新思维是指以新颖独创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旨在突破常规思维边界,以新的视角去思考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方案,从而产生新颖、独创、有意义的思维成果。影响人们创新潜能发挥的因素主要包含有动机、知识、能力、思维方式、人格特征及社会环境等等。在本科学习阶段,教育模式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影响最为明显和有效。因此,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发展趋势是以创新为核心,用创新思维指导课堂的教学改革,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具有自主选择、策划、创意、设计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何将创新思维融入相关的音乐专业课程建设,尚未形成系统化的教学指导与研究成果。为此,笔者参加了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与英国高等教育学会联合举办的“创新创业思维方法融于专业教育”工作坊,在“创新思维”的视域下,以钢琴文献课程为改革试点,通过教学理念、课堂组织模式、学习评价影响与转变等一系列的教学进探索,在实践中以创新思维为核心,探寻艺术创新人才培养的新途径。

一、创新思维对艺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创新思维具有灵活性、探索性、能动性、综合性等特点,能帮助人们克服思维定势的前见,对已获取的知识储备和不断获取的新资讯,通过知识的匹配、重组,以创造新办法、新概念为目的,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在人类文明中,艺术与创新的关系密不可分。由多元要素构成的艺术创新思维则是一个复杂的思维活动,能将创新意识的感性愿望提升至理性的探索,从而实现创新活动从感性认知到理性思考的质变。

艺术家的创造力是推进艺术发展的重要因素。艺术的创造力由三个要素构成,首先是创造的内驱力,即创造性精神,又称为“心智模式”(Mindset),是一種不囿于现状,渴望与众不同的心态;其次,是创造性思维,不被思维定式束缚,从崭新角度进行思考。再次是创造性能力,指把思考转为行动的能力,即有方法、有策略、有步骤地实现创新思维转化为成果的能力。教育模式对个人创造性思维与创造性能力的培养具有直接影响。

美国著名音乐教育哲学家雷默(Bennet Reimer)认为教师应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施展音乐创造性的机会,包括聆听与欣赏活动,在活动过程中产生主动的联想,创造自己的体验;学生进行作曲,作曲是判断自己音乐审美的最佳途径;鼓励学生表演作品,在表演过程中,学生做出美学判断。

二、钢琴文献课程现存问题

钢琴文献课程,是艺术院校为钢琴演奏专业学生开设的必修课程,课程名称通常被称为《钢琴文献》或《钢琴艺术史》。笔者认为不能混淆两者的概念,而应将其分为两门具有衔接性的课程或组成课程群。因为这两门课程虽存在教学内容的共性,但教学目标与教学模式还应有所区别。《钢琴艺术史》着重于在文字、图像、乐谱、音视频资料的史料研究基础上,对钢琴艺术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式讲解,以期使学生了解并掌握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作曲家及其钢琴作品,并了解作品创作的社会人文背景及把握作品基本的结构特征。而《钢琴文献》侧重于以钢琴音乐发展为线索、对不同时期、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钢琴文献(作品文本)与代表性演奏家的演奏特点进行主题讨论。旨在通过音响展示、分析讨论、纵横比较及演奏参与等方式,提升学生对各种钢琴文献作品的演奏实践把握,扩大他们的音乐储备量,为他们将来的钢琴演奏与钢琴教学提供理论基础。可以说,《钢琴艺术史》是《钢琴文献》课程的基础,而《钢琴文献》课程强调的研究型学习是创造性思维的音乐人才的培养基础。

笔者通过对几位在不同大学教授该课程的任课教师采访得知,钢琴文献类课程尚未形成多维视角教学或成熟的课程群。此类课程多以音乐发展时期为线,以代表性作曲家及其钢琴文献作品为点,概括性介绍结合重点分析个别作品构成教学模式。文献课仿若音乐史与作品分析课的延展,由于多数院校对该课程的设置仅为一学期,在学时短、内容多的教学压力下,教师为保证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繁多的教学内容,对于经典作品的解读,大多流于以导赏方式进行简单的音视频分析。

从教学反馈来看, 虽然钢琴文献类课程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对钢琴作品的欣赏能力,却难以帮助学生在演奏实践中及职业发展产生更为积极的影响。学生依赖于课堂“耳治”的习得,缺乏音乐文献学习“目治”的功力,长期以讲授型的课堂模式进行知识灌溉,积极探索,培养创新的教学目标终将流于空话,难以实现。

在创新思维视阈下,启发引导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倡导学生将学科知识与跨学科知识进行融合,提升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是解决目前钢琴文献类课程教学困境,实现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

三、创新思维视阈下的《钢琴文献》类课程改革探析

(一)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师是创新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前提及重要因素。具有创新教学理念的教师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动性,关注最新的教学动态,善于将教学研究成果运用于实践教学中。在课堂实践中,能发现并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就课堂角色而言,教师的定位需要从传统的从自上而下的权威式“讲解员”变为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领路人”。领路人既要引导学生通过思考、感受、沟通、运用方法实践,提高组织与表达能力,又要协助学生将想法付诸实践,提升对不可预知的外界环境的应对能力。

不少教师担忧课堂角色的转变,会打破现行教学中的心理“舒适区”,对可能面临的未知挑战感到不安。笔者认同美国斯坦福大学行为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提出的成长型思维理论。人的技能和能力是可以通过教学和学习被培养的。成长思维理论认同将习得的信息和经验转化为新的知识和技能,并支持通过学习和实践创造性思维策略来发展创造力。创造力经过训练是可以得到提升的。因此,拥有创新理念和勇于结合教学进行实践反思的教师,是创新思维嵌入专业课程教学的基本条件。与此同时,教师的身份还可以是多重的,既可以是课堂活动的策划者、指导者、评价者、又可以是参与者、协助者与被评价者;学生是课堂教学的参与者、合作者、亦可是观察者、评价者等。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创新教育的首要条件,平等而良性的课堂互动,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动机,为创造性思维的萌发提供较佳的契机。

目前的《钢琴文献》类课程大多以教师为中心,系统讲授钢琴艺术发展不同时期的重要文献,以达到让学生了解文献,欣赏文献及运用文献为教学目的。树立了教师权威式的教学模式。而教学改革实践的《钢琴文献》课程,在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中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转变,更为明确的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以课程实践性的专题演讲,现场演奏为载体,提高学生文本收集和分析能力。通过学生之间的互评互助,教师点评等教学手段培养学生批判式的学习精神,并促使学生不断对文献进行小题大做式的深入探索学习,使课堂教学成为提升教师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实践基地。

(二)教学模式的改革实践

创新思维指导下的教学模式转变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础,教学模式是创新思维在实践的重要环节,笔者认为创新在教学模式中应包含两个过程,即创新想法的萌发与在实际课程中的应用和实施。创新想法亦是学习思维策略的过程,即懂得学什么,为什么学,怎么学。创新型课堂主张运用双主体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提出的,强调在维系良好师生关系的前提下师生之间的相互配合,通过双主体符号互动将教学效果最大化”。“双主体的教学模式本质上是以学生为主体,赋予教师适当干预的责任”。

笔者将双主体教学模式实践于《钢琴文献》课的教学,教师负责设计并提供富有创造性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从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对实践进行反思,从而不断提升创新能力。经过一段时间的课堂观察发现,由于赋予学生更多的活动自主权,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了明显提高,课堂氛围更为灵活。学生只有在学习过程中从被动的接受变得主动去探索,才能更好地将知识转化为实践,促进自我的发展。教师及时地辅以适当的干预,更有助于学生提升创新想法和实践能力。

1.课程目标定位与内容

《钢琴文献》教学目标以钢琴音乐的发展为脉络,通过音响展示、示范讲解、文献作品的纵横比较等教学方式,扩大学生的钢琴作品储备,建立对各时期钢琴创作风格的认识和理解,并为演奏与钢琴教学提供理论基础。笔者认为教学目标设定合理。然而,在一学期32-36学时内要对浩如烟海的钢琴文献内容分门别类的进行深入讲解,未免强人所难。在无法增加课时量的情况下,不想教学内容流于走马观花似的导赏,势必要对其进行“断舍离”,才能更为贴近课程定位。

《钢琴文献》课程从文献研究的角度出发,突出了音乐文本研究的重要性。鉴于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适当运用教学自主权,在把握系统教学的同时,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适当裁剪教学内容。在教学中减少“耳听”的习得,增强“目治”的能力,“注重寻找、阅读、分析材料的过程,做到‘读书得间,在同背景资料与同相近资料的比较中认识文献,了解文献”。

2.模块化教学的重构

创新教育强调培养学生创新型学习的习惯,把知识和实践相结合,教师通过对课程内容进行适当的裁剪,以单元形式重新建构模块化教学。通过课程单元的形式,鼓励学生对特定选题小题大做,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开展多层级的研究。每单元结束要求学生提交作品,衡量标准将考量作品创作的过程、表现手法以及媒介运用等多样性。此举旨在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设想并最终形成体现创新思想的作品。单元作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单元考察结果亦作为学生平时成绩的考核,计入学生期末总评,形成更为科学合理和客观的教学评价。

按照钢琴文献课程改革设想,课程将按照西方艺术音乐的风格时期划分为四个模块,分别是“巴洛克时期”、“古典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20世纪”。每一模块分别由导入、实践、讨论及成果展示部分构成。

在四个部分中,分别由教师或学生作为课程活动的主体,共同创建创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

首先,作为模块课程的第一部分,教师需让学生清楚学什么:从宏观上介绍特定时期钢琴文献的体裁特点、介绍相关的作曲家及作品以及文献研究的方法。以便学生对即将展开学习的内容有框架式的了解。

其次,在特定时期中,允许学生自由选题并对选题展开基础分析。教师协助或引导学生选择作品并指导他们对不同版本的同一作品进行谱面分析、演奏家演奏版本分析。

再次,教师与学生一起对特定内容进行交互式的学习探讨,打破权威式的讲解,营造平等、和谐,有序的讨论氛围,保障每一位学生都有对内容发表意见和建议的权益,尊重和理解学生的分析,促使他们创造性的潜能得到发挥。 收集并整理讨论意见和建议,形成表現性评价。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对现存的问题进行修改及对下一阶段的研究进行方向性引导。

最后,提交单元成果作为测验依据,以此检视学生对于单元学习内容的掌握与实践运用能力,并始终将掌握学习方法的与获得综合能力放在重要的位置。课业作品的衡量标准具有表现、媒介、手法等方面的多元性。作业完成的过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三)学习评价的转变

“评价是人类目的活动的一种普遍特性,是解释价值主体存在的意义,建构价值世界的认识活动。评价标准是评价活动所遵循的价值准则,是应用于评价对象的价值尺度。作为评价活动赖以进行的逻辑前提,评价标准直接规定和影响着评价的性质和质量。”

本文所指的学习评价主要是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互动、作业完成等方面给予的意见和建议。学习评价可分为总结性评价及表现性评价。总结性评价多以期末考试成绩作为依据,目的在于检验学生的学习是否符合教学预期,以查验教学活动的最终效果,具有概括和鉴定的意义。由于总结性评价发生在教学活动后,缺少让学生反思以及进一步修改的空间,容易使学生产生以学习结果为导向的临阵突击,尽管符合规定性教学质量,却难以企及“需求和创新”教学质量的更高要求。

与总结性评价相比,表现性评价关注学习的动态过程,目的在于改进教育活动的质量9。以笔者任教的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为例,在2015年全面实施完全学分制后,大学更为注重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性考量。每一门课程的期末总结评价中,平时成绩占比率大幅度提高至60%,教师通过表现性的教学评价,帮助学生随时调整对自身学习状况的评估以及对知识认知和掌握的过程。

笔者以单元任务的形式,如命题演讲,小组讨论,作品解析,活动项目筹划等,通过学生的综合表现,评测学生对课程基本知识点的掌握及应用情况,并给出表现性评价的文字评述。在鼓励和肯定学生作业亮点的同时,恰当的指出不足之处,旨在引导学生在下一阶段的学习中有更明确的努力方向。在学习评价中,注重及时的表现性评价、鼓励对课程作业进行反思修改,以期通过课程,帮助学生逐步了解文献研究的意义,通过口述和论文两种形式完成对钢琴文献的初阶学习,并为进一步从宏观语境中,例如历史、哲学、美学、社会学等方面研究钢琴文献打下坚实的研究基础。经课堂实践观察,学生的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及文献理解分析及运用能力有了较显著的提高。

《钢琴文献》期末考试除要求提交一份学期论文以考察学生学习文献,分析文献的能力以外,还要求设计一份长达90分钟的钢琴独奏音乐会曲目单,并就曲目编排与动机进行详尽的阐述。从音乐会的选题、曲目时间安排、节目单制作、音乐会作品宣讲都由学生独立完成。每一份别出心裁的节目单不仅显示出他们对钢琴文献作品课程内容的掌握,更是每一位同学创新思维的体现及成果展示。

当然,表现性评价实际上放大了教师自主评估的权限,为保证教学评估标准,除文字性作业,教学管理部门应鼓励采用提交不同的作业形式,如演讲、讨论和表演的视频片段作为评测依据留底。

四、结语

《钢琴文献》课程经过两年的教学改革实践,从教学反馈来看,呈现良好态势。学生反映通过模块化学习,深度地参与讨论与分析帮助他们在不断探索中逐渐掌握文献研究的基本方法,清晰了解文献研究的重要性。而课堂教学在平等互助的师生关系里,学生主动参与文献资料搜索、分析,对文献的理解与思辨能力有所提高,期末的个人演讲不但展现了学生对音乐文本的演奏分析与实践能力,对音乐会作品策划提出了不少具有实用价值的创新点。

通过交互式的教学手段,教师从宏观格局上更为注重传授学理的根本之道,使钢琴文献研究成果用于演奏实践,从开始的懵懂到深入地解读作品,经过不断探索,从古老的文献中找到新的使命和意义,在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创新个人演奏风格。 文献学习亦如演奏实践般需要“操千曲而后晓声”, 以钢琴文献类课程改革实践“抛砖引玉”,在创新思维视域下不断提升学生可持续发展地学习潜能,这才是音乐教学改革的初心与核心。

参考文献

[1]梁寶华.音乐创作教学——理念原则和策略[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4(9).

[2]王小盾.中国音乐文献学初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1):5.

[3]Dweck,C.(2006).Mindset:The new psychology of success.New York:Ballantine Books.

[4]Rose,L.H.,& Lin,H.-T.(1984).A meta-analysis of long-term creativity training programs.The Journal of Creative Behavior,18(1):11-22.

[5]陈珊珊,董洋.国外双主体教学模式研究的元分析[J].高教探索,2017(8):59-66.

[6]高文丽,秦忠翼,王琼.创造型课堂教学模式研究[M].广州:世界图书出版广东有限公司,2012(12):15.

[7]王小盾.中国音乐文献学初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1):31.

[8]康宏.高等教育评价标准的价值反思[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11(1):20.

作者简介:魏陶影(1981—),女,汉族,广东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钢琴演奏专业讲师,中国音乐学院钢琴演奏与教学,硕士,英国朴茨茅斯大学教育管理学,硕士。

猜你喜欢

创新思维课程改革
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研究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构建优质高中数学课堂,实现活力教学
在经济新常态下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巧用“错误”激活数学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培养职校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研究
基于创意的对口单招色彩课程改革突破点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创新产品、优化布局,让传统主流媒体传播更具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