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民族风格钢琴曲训练高职学生演奏技巧之探究
2020-06-01薛飞
薛飞
【摘 要】新世纪以来,经过十几年的跨越式发展,高职院校的音乐教育已逐步进入盘整期。对于钢琴专业的教学和训练而言,引入多元化的曲目来强化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关系到钢琴音乐教育能否顺利实现培养高素质复合型钢琴人才的目标,也关系到钢琴教学能否获得更深维度、更高层次的长远发展与进步。鉴于此,笔者根据自身民族风格钢琴教学所取得的经验,依托具体作品来论证民族风格钢琴作品在培养高职学生基本演奏技巧方面的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高职;民族风格;钢琴;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12-0151-02
众所周知,钢琴的基本演奏方法包括断奏、连奏和非连奏三种类型。上述三种演奏方法是高职钢琴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法,因而也是教学与训练的重点所在。而许多民族风格的钢琴曲,也恰好适用于对学生进行上述三种演奏方法的训练。笔者将根据运用民族风格钢琴曲目开展教学的经验与心得,依托钢琴曲在训练学生基本演奏技能方面的功效,以阐释其对于高职钢琴教学的适用性,并且从民族风格钢琴曲的特点入手,论证此类曲目在培养学生演奏能力方面所能发挥的导向功能,以此来阐释其对于高职钢琴教学的实用性。
一、民族风格钢琴曲中连奏与断奏技法的教学实践
比如,张朝谱写的《中国旋律·森吉德玛》就是一首交替运用连奏与断奏法的民族风格钢琴曲。《森吉德玛》是人民音乐出版社应德国方面邀请,为向德国音乐界展示、传播中国民族化钢琴曲的审美风范和艺术精神而向云南籍作曲家张朝约稿创作的小品集《中国旋律二十首》中的第七首作品。该曲以流行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各旗县的短调民歌《森吉德玛》为原型而谱写,运用钢琴音乐语汇讲述了少女森吉德玛和少年布日固德凄美的爱情故事。《森吉德玛》的第25小节至第38小节,右手部分断奏的跳音和连奏的圆滑线交替出现,表现出了如鲠在喉、如泣如诉的情感效果。因而,在学生经过专门训练而基本掌握了断奏和连奏的技法要领之后,若要进一步训练其领悟断奏与连奏两种奏法的协调与配合技巧,则该曲无疑是非常恰当的教学曲目。所以,在钢琴教学实践中,笔者摒弃了单调、枯燥的车尔尼练习曲,转而采用《森吉德玛》为精讲精练曲目,来示范、讲解断奏和连奏这两种基本奏法的协调配合要领。由于在训练过程中,笔者为学生实时讲解了《森吉德玛》的故事梗概,分析了这首钢琴小品所要表现的情感内涵,因此,学生在灵动转换指尖、指腹触键方式以及触键的力度、速度、方向等各方面都表现出了高度的自主性,不需要教师反复示范即可自主展开训练,并在当堂的精练过程中收获令人满意的学习与训练效果。由此可见,民族风格钢琴作品可以为学生提供具体而生动的音乐语境,从中传递的音乐表情与情感内涵,可以为学生感悟、理解相应的演奏技法要领提供一定的帮助,从而加速学生领悟、掌握该项演奏技法的过程,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民族风格钢琴曲中非连奏技法的教学实践
除了断奏和连奏之外,钢琴的基本演奏技法还包括非连奏。其要领是采取指尖触键技法快速下键,从而获得类似琵琶音乐“大珠小珠落玉盘”一般晶莹剔透而又明亮的颗粒性音色效果。由于采取指尖触键法,手指抬起后距离琴键有一定距离,因此非连奏法并不十分适合演奏快速旋律。然而在钢琴作品中往往会出现一些要求表现明亮颗粒性音色的快节奏旋律或特定音型片段,需要演奏者采取变通的技巧,将非连奏和连奏两种技法的长处有机结合起来,达到适宜的表情效果。对此,笔者以金湘《子夜四时歌·春》当中的钢琴前奏为例,来示范、讲解非连奏与连奏变通搭配的技巧要领。《子夜四时歌·春》是金湘根据宋代郭茂倩编辑的《乐府诗集》中民歌《子夜四时歌》为原型所创作的声乐套曲中的第一首。这首歌曲采用钢琴伴奏,因而也是一首典型的古诗词艺术歌曲。该曲的钢琴前奏部分,左右手要求弹奏一连串三十二分音符节奏型的快速上、下行琶音。而为了表现出春光明媚的特点,又要求演奏出明亮的颗粒性音色效果。这就要求对非连奏的技法进行变通处理,从而获得适宜的音效。所以,在训练学生掌握了非连奏的基本技法要领之后,笔者同样摒弃了车尔尼练习曲中的相关曲目,转而采用《子夜四时歌·春》当中的钢琴前奏为例,来对学生展开进阶训练。
在进行演奏示范之前,笔者首先阐述了《子夜四时歌·春》的情感内涵,引导学生首先想象明媚的春光中一群少女展开妙曼的歌喉咏叹青春年华的生动画面。而后,提示这段前奏的演奏要领,即需要在快速的琶音弹奏中表现出透亮的颗粒性音色效果,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才能变通运用所学技法达成要求的音效。当部分学生提出要采用非连奏法之后,笔者又提示学生思考:如何克服非连奏指尖下键高度和快速的演奏速度指尖的矛盾?当部分学生提出降低下键高度的想法时,笔者继续追问:如何解决下键高度降低之后演奏力度欠缺而难以奏出明亮颗粒性音色效果这一难题?当学生通过思考也难以找到解决方案之际,笔者本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原则,依托微课教学视频来讲解变通运用非连奏和连奏技法的技巧和要领。首先,高度放松身体,促使身体内部的力量能够自由地沿着手臂、手腕而直达指尖,使得指尖与琴键之间形成一种类似拍皮球般充满弹性的感应状态。这样,即使降低下键高度,仍然能够保障指尖获得来自身体内部力量的支持,保持足够的力度来弹奏出透亮的颗粒性音色效果。
而这实际是借鉴连奏的部分技法特点,对非连奏的技法进行了变通改进,从而得以在弹奏三十二分音符节奏型的快速琶音过程中,恰当表现出明亮的颗粒性音色来诠释春光的明媚之美。在《子夜四时歌·春》所提供的音乐情境的引导和启发之下,通过笔者的示范、讲解,辅之以微课视频,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展示变通非连奏触键法的技巧,学生就能够在当堂的精讲精练过程中比较迅速地掌握所讲技法的要领,并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演奏西方古典或浪漫派泛练曲目时采用类似的技法,在演奏快速的旋律或音型时表现出适宜的透亮颗粒性音色效果,从而达到进阶教学的要求标准。
总而言之,民族风格钢琴曲目不仅可用于基本的演奏教学和训练,而且还可以用于进阶性的技巧性训练。而无论用于哪种场合,民族风格的钢琴作品都可以为高职学生提供符合民族审美心理的音乐表情或情境,从而在相当程度上克服车尔尼练习曲单调、乏味的缺点,有效调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能动性,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结语
民族风格钢琴曲作为本土化钢琴艺术的载体,为我国钢琴教学的开展实践储备了丰富的内容,也提供了丰富的依据。在钢琴教学开展实践中也充分验证了民族风格钢琴曲既适用于训练学生基本的钢琴演奏技能,又适合用来强化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既能在高职院校钢琴专业的双基训练中发挥有益的补充作用,又能在本专业的进阶训练中发挥重要的支持和导向功能;既能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和眼界,又利于提高学生综合性的音乐文化修养。由此可见,我国特有的民族风格钢琴曲能够在多个维度上,为高职院校钢琴专业的教学与训练提供有力的支持,能够进一步促进高职院校钢琴教学的不断改革与创新,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和探索价值。所以,笔者也呼吁更多的高职院校,在钢琴教学与训练中,引入并推广民族风格的钢琴曲目,丰富钢琴专业学生的教学实践,以期收获更佳的教学质量、更高的教学效率和更为生动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M].上海: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9.
[2]唐平.中國钢琴作品的民族性风格分析[J].音乐研究,2006(04).
[3]陈向荣.试论中国钢琴音乐作品在教学中的必要性[J].音乐探索(四川音乐学院学报),2005(03).
[4]刘旭.中国钢琴作品的演奏与教学研究[D].齐齐哈尔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