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编导利用舞蹈语汇塑造人物的功力
2020-06-01闫思宇
闫思宇
【摘 要】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作为向建国70周年献礼的剧目,经过两位80后年轻编导韩真、周莉亚的创新,再次搬上舞台。该创作实现了历史性突破,获得文华奖等多个奖项,公演了一百多场,演出排到了2021年之后。这部浓墨重彩、节奏紧凑的舞台剧,剧情的容量和信息量非常集中,对于编导和演员的逻辑思维、叙事能力、表现能力等都是一次极大的挑战。
【关键词】致敬;信仰;鲜活;突破;石库门;艺术
中图分类号:J705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12-0095-03
一、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统一的佳作
从1921年到全国解放的28年当中,中共上海地下情报工作可以说是值得重笔描画的红色经典,编导要描绘和表现的是一批在看不见的战线上默默无闻又艰难卓绝斗争的革命党人。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以下简称《电波》)向那些与反动派英勇抗争的人们致敬,尊重历史,大胆创新,创作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呈现得非常别致,不光是美和理念的突破,更是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统一的佳作。首场演出拉了两次幕,演出排到了2021年之后,斩获文化部设置的政府最高戏剧奖,该剧无疑取得了成功。
从一个观众欣赏的角度看,这些人物都是身边的人,普通的人,恰恰因为是普通人,才显得真实可信,这就是信仰的力量!作为红色经典,主旋律剧的思想性和灵魂就是爱;将爱升华的,正是共产党人的崇高信仰。黎明即将到来,不朽的生命折戟于黑暗中,高潮处英雄舍身就义,让人潸然泪下,那个温暖的男子再也回不来了,反衬越发催肝断肠。悲怆美学的闭环格局,扼腕遗憾弥漫至现实外的生活中,让读懂它的人且行且珍惜。爱和信仰是协调的,因为信仰而产生了爱,因为爱而坚定了信仰。信仰和爱是统一的。同志情、夫妻情、师徒情,人物丰满高大,浓稠的情意才是一部作品得以升华和动人的灵魂所在。艺术以情动人。“亲爱的同志们,永别了,但我会想念你们。”可爱的小裁缝小光带着英雄的红围巾掩护他,一声罪恶的枪响之后,年仅15岁的他去了,观众席上一片哭声。国家已到生死存亡之际,我辈只能奋不顾身,为了伟大的信仰,有时必须舍弃家庭和爱的人,献出生命,笑对牺牲。这种生命里奔流的感动让人久久难忘。
《电波》共有9个主要人物,除了男女主角外,还有秘书、社长、记者、老裁缝、学徒小光、人力车夫、卖花女。作为谍战剧,几乎每个人都有双重身份,剧情的容量和信息量非常集中,对于编导和演员的逻辑思维、叙事能力、表现能力等都是一次极大的挑战。舞剧中全无对白,戏剧节奏主要靠音乐控制。但这并不代表在舞剧《电波》中,文本是缺失的。靠对白支撑起来的戏剧或许可以高频率切换场景,或许可以让观众有足够的空间挖掘人物的潜台词,但舞剧中在语言缺位的情况下,则需要让音乐、舞美、服装这些视听因素尽可能多地传达信息。事实上,浓墨重彩、节奏紧凑才是舞剧《电波》的主要基调,这主要因为其核心是一个谍战故事,像石库门里柴米油盐的场景,在剧中更像个调味剂,用温情来缓解紧张。
排练历经了无数次头脑风暴,反反复复重头再来。女主角说:“第一天进排练厅的时候,导演没有教我们一个动作。她给我们布置了一个作业,就是让我们自己即兴地模拟、模仿人物的一些动作。从开排的第一天起,她就牢牢地说不是为了跳舞而跳舞,不是为了动作而动作,而是你就是这个人物,你所有的一举一动都是带有那个人物最独特、最明显的符号和气质。”
说它是观赏性佳作,是因舞蹈长于抒情,不靠服装、道具、舞美,只通过干巴巴的表演很难让人看懂。《电波》的舞美和灯光设计珠联璧合,人物形似有腔调。因此这部剧的每个重要场景,都打上了上海元素的烙印。如石库门推拉移动旋转、旗袍店、聚光打在泛黄的旧报纸上,几个主场地基本上都可以看成是一部小型的“迷你舞剧”。紧张压迫的气氛下,革命最艰苦时期,传统美学色调被颠覆了,长度直达肩胛的黑印花手套给人压抑感,发报机是从市民家里淘来的老古董,饭盒和同是20世纪40年代的报纸都有穿越时空的感觉,包括谍战剧必备的小绿台灯,每一个景杆景片空间的调动,流动的每个场景,都具有自身的完整性。与匠心独运的石库门景相对应的,是美女如云的旗袍店,不仅凸显江南美女的风情万种,还可为革命者打掩护。婀娜多姿的女神们错落有致地在舞台上走秀,非常养眼。
26块移动板的运用,使得舞台效果很棒,叙事手法也更多样,配合灯光,营造出回忆等多个场景。幕与幕之间经常是生活化的场景与紧张的场景交替,张弛有度,使舞蹈、剧情、内心都能够同时展现在同一空间中。
二、编导的创作历程艰辛,数年磨一剑
由于经典的同名电影先入为主,作为向建国70周年献礼的剧目,50后的著名编剧罗怀臻和两位80后编导韩真、周莉亚都感到“压力山大”。编剧几易其稿,增加了许多新元素。两位美女编导在成功编排《杜甫》《沙湾往事》等多部大作后,仍十分严谨地做案头工作。走访、采风、修改剧本、讨论开会,灵感来源于舞蹈语汇的表现。十几个月的时间里,她们全身心投入,小到音乐风格、演员服装的材质,大到人物个性化设计和舞台布景,她们都亲力亲为,会不知开了多少次,讨论和设计方案写了几大厚本子。她们被革命者的精神所感动,力求让人物有厚度,让作品有温度。剧中所有角色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都是慢慢一点点用心打磨塑造出来的。9个人,每个人都必不可少,两位编导让演员即兴编舞,要他们自己摸索人物气质,自己找感觉,自身塑造比技巧更为重要。人物内心要是达不到预先设定的点,就会出现花架式。正因为有了前因后果的交代,舞剧人物才鲜活、立得住。她们反复说很害怕重复,希望能够找到自己更独特的一个点。一定要在美学上做到一个既在记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的感觉。在叙事性的舞剧方法上,走到一个相对极致的位置上。
这部舞剧的舞美设计,设计出了年代感,设计出了地域感。道具、布景、灯光都有助于剧情的发展,有助于矛盾的爆發,更有助于戏剧高潮的形成。比如说在空间的时空上的叙事切割的方法,“虚”和“实”的表达更加简单明了。好的作品能够清晰明了地表达内容,能够被观众感受到,如本来有的画面全部被打碎,重新组合。有些用了倒带手法,比如卖花姑娘、报馆的建筑、钢笔里藏着什么反复拧开、热情过头的黄包车夫,以及刀光剑影的旗袍店,悬疑元素占领了半壁江山。有些用了假定空间的真实性,还有真实空间的假定性,用了非常多叙事上的功能性的表现形式。
而不同舞种的运用,界限也并不清晰,舞种的风格则需要与场景的底色契合。比如石库门的场景里,舞蹈表现江南小女人的市井生活,绣花、玩扇子、照镜子梳妆、生炉火、等待良人归家,场景充满温情,配合《渔光曲》的舒缓曲调,温柔里流淌着淡淡的悲伤。地下工作预示了悲伤的结局。即便台上的舞者们一言不发,也能让柔情直抵台下的观众。
三、舞蹈结构新奇特,扣人心弦
舞剧就是用舞蹈来讲故事,用肢体塑造人物。舞剧《电波》运用了独舞、双人舞、三人舞、群舞的形式。舞段编排得非常好,和剧情、人物紧密相连,报社和裁缝店的群舞,起伏跌宕、环环相扣。现代舞、古典舞、探戈交替呈现,并非是炫技,不重复拖沓,把剧中人物间的情感纠结、内心矛盾等表现得恰如其分,每一个舞步都是为推动中心剧情和展开人物内心而存在。
只有小角色,没有小演员。每名演员处理角色都干净整洁,不拖泥带水,人物情绪十分丰富,他们将烈士惊心动魄的潜伏生涯,将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演绎得惟妙惟肖。那些窈窕淑女,冷艳诱惑,复古了旧上海所有的气息,意境悠远,如雨衣、黑雨伞、大蒲扇、淅淅沥沥的雨声、舒缓的《渔光曲》等。演员们绷着演、含着舞,意境十足,把一幅幅宁静的画面带着血撕开给你看。
动静结合。开场的雨伞舞,雨点的呈现使用了多媒体技术,而雨点的节奏则是一封摩丝密码信,伞下若隐若现的“滴滴、滴滴滴、滴滴答”的红色电波,象征着革命的脉搏,微弱而有力。当密电码的节奏过渡到报社的场景时,节奏越来越强烈,形成第一个戏剧高潮。岁月静好,谁料黎明将至,暗流涌动,反动派反扑的枪声让人揪心。上半场女子群舞香风阵阵,高潮处军警队列阵凶神恶煞。
虚实同构。四对“夫妻”,在同一个舞台画面中呈现出不同时空中的形象,将两人从假扮夫妻到结下深厚情谊、共同坚守理想展现得一目了然。如四季铺排,看懂的观众不由拍案叫绝。
独舞彰显个人技巧,双人舞表现了演员的配合,群舞气势磅礴、排山倒海。李侠和兰芬由假夫妻到真情侣,情感交代有理有据,令人信服,编排铺垫很饱满。主演把李侠的机智勇敢表演得非常好,有力度又有感染力,八烈士被杀,望着随着枪声抽搐着倒下的身躯,他深深沉浸在战友离去的压抑的悲伤里,独舞充满动人心魄的力量。结局,男主角发出最后一封电报,在他孤身赴死前,整理衣服从容坐下,有瞿秋白的范儿,滴滴滴发报声,前面积攒的所有紧张在那一瞬间爆发。
仅是一段男女主角双人舞就表达了不同的蕴意。男女主角回忆入党宣誓时的情景,回想过去幸福的时光,这是地下工作者乱世中难得的温馨时刻。情报组织被破坏,八名同志被屠戮,送妻子走时男主角用流畅的高难度动作将那份缠绵无奈、难舍难分展现得淋漓尽致。潜伏十几年,一直是名义上的夫妻,好容易组织批准成为合法夫妻,又要面临生离死别。
生离是两人情绪及舞姿最激烈的部分,共同战斗的战友不幸牺牲,刚刚又与敌人厮杀,国仇家恨、儿女情长,又要面临诀别。撞击法的叠用形成力与美的对抗,起身深情相拥,错位肩部回旋,眼神交流,兰芬拼了命地捶打着李侠,那种复杂的心情带着痛彻心扉和无能为力,兰芬的脆弱,李侠的痛苦,观众的心碎。这与前半场兰芬来送饭传递情报的那份小儿女情怀形成了鲜明对比,那场舞蹈语言依然保留,但相爱缠绵的动作较为弱化。动作通过不同场景的演绎,呈现了比话剧和电影语言更富深意的内涵。
老裁缝被杀后的画面倒放的舞蹈编排令人耳目一新,与此同时,另一边正在进行的是李侠复盘老裁缝的死,发现阴谋。黄包车夫一人力战三个敌特,处理得干净利落,可见功力。小裁缝用红围巾引开敌人,和李侠、老裁縫挥别敬礼时的一段舞蹈,直戳观众内心最柔软处。
李侠是报社编辑,报社是他收发情报的站点,国民党特务柳妮娜也在此潜伏。李侠和柳妮娜同时进行伪装、试探,埋藏的危机一触即发。报社的场景采用探戈舞步,强拍断奏热烈活泼,情绪正好契合打字时滴滴的节奏感,重合了收发电报时所发出的长短不一的敲击声。
柳妮娜用高领、夹鼻眼镜将自己伪装起来,人畜无害的样子,但眼神骗不了人,舞步娴熟掩藏不住她特务的真实身份,演员的表演与装扮形成有趣的戏剧反差。当她恢复了真实身份时,以国民党军装、马靴示人,干练狠辣。多重性格通过着装和演员的表演呈现出来。
当李侠、柳妮娜、记者三人步入电梯,开始怀疑对方的身份,在这狭小的空间里,柳妮娜的脸上写着“你就是怀疑对象,必须排查。”激情的探戈突如其来地上演,柳妮娜脸上伪装的微笑,配合快节奏的试探动作,险象环生。三人用夸张扭曲的肢体语言相互审视着,将人物立场的冲突演绎到位,也衔接起了后续双重身份的揭露。
场景在真实空间里追求假定性,大雨瓢泼的夜晚、黄包车夫载客、卖花女卖花这些户外场景,则是假定空间的真实性,每个演员的表演恰到好处,不炫技、不过火,不是十分卖力使劲地跳舞,一切如呼吸一般自然,仿佛什么都没发生过,张力自如投入戏剧中,虚实相生,交错进行,配合悠扬的《渔光曲》,产生一种莫名的诗意。
从来没有开过枪的兰芬,第一次开枪杀死阿伟,努力擦去血迹,在李侠怀中挣扎的时候,全场都能听见她的喘息声。面临丈夫慷慨赴死的内心感受,女主角刻画得入木三分,两个小时的舞剧,平凡的女人变成了一个伟大的战士,最后一幕打出字幕“李侠牺牲,兰芬抱着孩子迎接上海解放。”兰芬围着她给李侠织的红围巾,让人泪奔,唯爱与信念永存的震撼力度,是不被时空限制的,所以能够产生共情。
两位女编导通过数不清的细节勾勒和演员的真挚表演,准确描绘出一个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既视感的上海。大胆借鉴西方蒙太奇手法,频繁转换,以四维多变时空将谍战风雨下坚贞不屈的革命者还原,每位观众都置身其中,攥紧了拳头与剧中人同悲欢离合,看到烈士牺牲泪目,这种信而无惧、爱而无畏的家国情怀,准确击中了观众的泪点。
主创人员谦逊地说:“不能说演员塑造人物,人物成就演员,其实,舞蹈创造的最高境界,永远都在路上,不是你挑战这一部剧火了,你就功成名就了,舞剧是遗憾的艺术,好的精品无论何时都在下一部里,总是省略号。”
参考文献:
[1]地域文化的舞诠释—观舞剧《沙湾往事》有感[J].戏剧文学,2017,(11):48-52.
[2]欣赏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灯光/舞美/多媒体/服装设计[J].演艺科技,2019,(04):6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