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扩招:政策落地、面临问题、 对策建议

2020-06-01何树贵杨悦梅曲海洲刘昀吴建设

职业技术教育 2020年9期
关键词:高职扩招浙江省对策建议

何树贵 杨悦梅 曲海洲 刘昀 吴建设

摘 要 国务院出台高职扩招政策后,浙江省教育厅先后出台两个扩招文件,在政策上保障了高职百万扩招的落地。分析浙江省扩招计划,公办学校校均扩招人数位列首位,“双高”建设院校、民办高职扩招校均数较少。扩招面临的困惑主要是“质量扩招”的疑惑、“人才培养”的困惑、“合作办学”的挑战、“师资短缺”的应对、“扩招条件”的困难。在下一步扩招中要建立长效机制,解决扩招的生源问题,探索扩招的培养模式。

关键词 高职扩招;政策落地;面临困惑;对策建议;浙江省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0)09-0021-05

2019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改革完善高职院校考试招生办法,鼓励更多应届高中毕业生和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报考,今年大规模扩招100万人”[1]。高职扩招政策出台后,浙江省在组织动员、计划安排、考试组织、招生录取等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存在怎样的困惑,对下一步工作的开展有何对策建议,值得总结与思考。

一、浙江省高职扩招政策落地与实施方案分析

(一)政策制定

2019年5月31日,浙江省教育厅、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农业农村厅、省退役军人事务厅六部门,贯彻落实2019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关于高职大规模扩招要求,确保稳定有序、高质量完成浙江省扩招工作任务,根据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的《高职扩招专项工作实施方案》(教职成[2019]12号)要求,结合本省实际,出台了《浙江省高职扩招专项工作实施方案》(浙教职成[2019]143号)。文件从指导思想、工作目标、主要任务、组织实施等方面提出高职扩招专项工作的实施方案,特别强调把高职扩招作为缓解当前就业压力、解决高技能人才短缺的重要举措,坚持系统化推进、质量型扩招,加大发展急需的各类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力度,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共同推进浙江“两个高水平”建设。文件特别强调组织动员更多的应届高中段毕业生和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新型职业农民等群体报考高职教育,统筹做好扩招计划安排、考试组织、招生录取、教育教学、就业服务及相关政策保障工作,全面深化高职教育改革,确保浙江省高职扩招任务稳定有序、高质量完成。文件还对落实扩招计划、做好扩招补报名工作、组织好扩招专项考试、做好扩招录取工作、做好分类教育管理工作、推动教师教材教法改革、做好就业服务、加大财政投入等提出了工作任务,并对组织实施提出了高标准的要求。

对浙江省第一阶段的扩招情况分析,大部分高职院校尚未完成扩招计划,合计未完成计划7300人左右。2019年9月26日,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发布《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组织开展2019年高职扩招第二阶段工作的通知》(浙教办函[2019]290号),并公布了“2019年高职扩招第二阶段面向社会考生分校分专业指导计划表”,高职扩招按计划稳步推进。

(二)实施情况

在省教育厅的指导和推动下,高职扩招有序推进。一是大部分高职院校先后制定了2019年高职扩招(第二阶段)招生章程,面向社会公布,确保扩招公平公正。二是扩招学校还细化了第二阶段招生测试的形式和内容,根据招生对象和专业特点制定测试方案、内容和评分标准。三是完善扩招程序,严格按照《浙江省教育考试院关于做好2019年高职扩招录取工作的通知》(浙教试院[2019]60号)文件要求执行。开展了组织报名、网上签订《诚信承诺书》,如实录入报名信息、考生资格审定、组织适应性面试、审核录取等工作,完成了扩招的录取工作,有些高职院校超额完成扩招计划。如湖州职业技术学院2019年高职扩招(第二阶段)计划招生140人,实际录取新生360人,超额完成计划1倍多。其生源为退役军人、新型职业农民、下岗工人、在浙务工人员,涵盖土建施工类、公共管理类、自动化类等9个专业[2]。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第二阶段扩招计划人数250人,实际扩招369人,其中退役军人数量達到333人,见表1。

二、浙江省高职扩招招生分析与面临问题

(一)扩招分析

浙江省高职(专科)招生计划为15.7万人,比2018年增加了2.8万人。从浙江省“2019年高职扩招第二阶段面向社会考生分校分专业指导计划表”分析,总扩招人数为8812人,扩招学校40所,招生专业144个[3]。浙江省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建设单位15个,其中13所学校扩招计划数2980人,占总扩招数的33.82%,“双高”学校平均扩招229.23人,招生专业43个。见表2。

浙江省有民办本科、高职学校6所,扩招460人,占总扩招数的5.22%,校均扩招76.67人,扩招专业数13个,见表3。其他公办高职院校21所,招生专业88个,扩招人数5372人,占总扩招数的60.96%,校均扩招255.81人。高于“双高”和民办院校。

从以上数据分析,“双高”学校适时调整扩招专业数,扩招人数不断增加。例如,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在高职扩招第一阶段时招生专业仅1个,人数为几十人;而第二阶段时扩招专业增加到3个,人数增加到300人。但是“双高”院校优质资源尚未得到充分利用,校均扩招数低于普通公办高职院校。浙江安防职业技术学院安全防范技术、安全技术与管理等专业面向退役士兵招生,招生专业达到6个,计划人数为590人。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第二次扩招,招生专业4个,计划人数为500人。这2所学校也是浙江省扩招(第二阶段)计划人数最多的学校。

(二)面临的主要问题

1.“质量扩招”的疑惑

按照“质量扩招”原则[4],各院校对考生开展了“适应性测试”。通过对各校的信息收集,主要有面试、计算机测试等形式。如温州职业技术学院,测试形式为面试,内容包括仪表仪态、语言表达、专业认知度,满分300分。温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测试内容包括人生观、世界观、基本身体素质和心理调节能力;已经掌握的专业相关知识和学习能力;与专业相关的职业兴趣与职业规划;语言表达能力与合作沟通能力;具备的相关专业技能,满分100分。浙江安防职业技术学院测试形式包括上机测试(计算机基础知识)和面试(思想品质、安全意识、职业兴趣、语言表达),满分100分。其他高职院校扩招“适应性测试”大体相当。疑惑的是高职扩招几乎零门槛入学,生源质量无法保证,“质量扩招”的“质量”难以保证。

2.“人才培养”的困惑

按照“标准不降、模式多元、学制灵活”原则,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适应性和实效性[5]。在扩招学生正式进入高职院校就读时,将会面临多种困惑。一是在扩招学生的组班方面,有些学校专业扩招人数不平衡,一些专业仅招生十几人,是混合组班,还是单独组班,困难很多。二是在扩招生源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方面,“模式多元、学制灵活”,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会遇到多种实际问题。三是扩招学生基础参差不齐,类型不一,在具体人才培养中会遇到不少困难,“适应性和实效性”成为人才培养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3.“合作办学”的挑战

一些学校在扩招时充分发挥紧密型合作企业的优势,与合作企业联合开展招生和人才培养。如湖州职业技术学院与相关企业合作招生,在学校、久立集团、大东吴集团设立3个考点,方便学生就近面试。但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联合培养高职扩招的学生,在政策、法律、财政、税务等配套措施没有完善的情况下,企业很难主动与学校对接。

4.“师资短缺”的应对

2018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显示,在1338所提交“资源表”数据的院校中,46所院校的生师比高于20∶1[6]。而超过生师比18∶1标准的院校也为数不少。近年来,一些高职院校大量招聘具有研究生学历的应届毕业生,虽然采取培训、培养、下企业等多种途径提升教师的生产实践技能,但是教师水平还不能满足人才培养要求。教师数量的增加和质量的提升是需要应对的现实问题。

5.“扩招条件”的困难

从浙江省第二阶段擴招计划表分析,衢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台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宁波财经学院、温州商学院、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8所学校能够全部安排住宿和部分学校少数专业能够安排住宿外,大部分高职院校无法安排学生入住学校,给扩招学生的学习、生活、管理带来困难。

三、浙江省高职扩招对策与建议

浙江省第二阶段扩招已经结束,据从省教育厅相关部门了解,第二阶段扩招共录取10600人,超额完成计划扩招人数。大部分院校将在2019年12月组织扩招学生入学。针对如何开展好扩招学生的培养,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弥补考生“质量”

一是组织开展扩招学生的文化补习教育,根据专业需要,开设语文、数学、英语等基础课程,计入学分,弥补学生文化基础的不足。二是开发文化基础指导性课程标准和学习手册,有重点地引导学生学习,取长补短。通过改革考试考核形式,让学生掌握文化基础知识,达到“质量扩招”的质量要求。“标准不降、模式多元、学制灵活”,这是浙江省教育厅对扩招后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人才培养质量是一所学校的根本所在。扩招100万不能以牺牲质量为代价[7]。在与部分高职院校领导、教务处长、教师的访谈中,受访者一致认为质量是第一要素,学校要结合专业标准和扩招学生实际,制定分类培养(在职类和非在职类)的人才培养方案。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在扩招背景下,高职院校要加强教师招聘制度的改革,一是要实现引进和培养相结合,师资的招聘与培养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有一个过程和积累,扩招与师资队伍建设同步发展更是当前的燃眉之急。二是要加强专职和兼职教师的有效结合,建立企业教师资源库,培养企业教师的教学能力,开展学校教师下企业,提升教师专业技术能力。

(三)建立扩招的长效机制

任何一种机制的构建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完善。建立扩招的长效机制,在国家层面上要把扩招作为一种新的招生类型,而并不是简单的数量增加,更不是无门槛开放式的入学。教育部门要总结各地首批扩招的成功经验,树立典型,宣传推广,把扩招作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战略,完善扩招考试政策,形成一种新型的招生制度;省级教育部门要发挥国家扩招政策的优势,优化招生制度和考试方式,因地制宜,针对扩招人群实际,探索有利于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新型职业农民等入学高职院校的多种形式,多样方法。浙江省的“单招单考”(中职毕业生单独考试,单独招生)、“自主招生”(高职院校自己命题,学校自主招生),经过多年实践,已经形成了一种面向特需人群的招生制度。应借鉴其经验,出台指导性政策,建立规范、公平的扩招长效机制;在学校层面上要改革“适应性测试”的内容和方式,探索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测试的评价方式,逐步将无门槛的入学招生纳入规范化测试,适期推出招生考试制度,促进“质量扩招”生源入学质量的提升。

(四)解决扩招的生源问题

一是高职院校要把扩招作为学校的责任和使命,从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明确扩招的重要意义,牢固树立新一轮人才培养对社会经济发展重要作用的理念,防止“招得到就招,招不到就停”的随意思想。特别是“双高”高职院校,更要贯彻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高职院校扩招100万人实施方案提出的“高职扩招重点布局在优质高职院校”的精神,在创新扩招机制,加强校企合作,拓展生源渠道,充分挖掘潜力,提高招生数量和质量等方面为高职扩招树立典范。二是要充分利用培训基地、合作企业等优势扩大高职扩招生源。“育训结合”是构建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的新要求,大部分高职院校多设立培训机构,培训方式多样,培训对象多元。这类参训人群中蕴藏着丰富的扩招资源。如杭科院充分利用与杭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共建的退役士兵培训基地的优势,扩招录取了退役军人333人。另外,通过校企合作了解企业员工的学历结构,特别是要了解企业新生代农民工、在职员工的学历需求,使之成为扩招的生源。三是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共建的学院、基地等优势,拓展扩招生源。如湖职院充分利用与湖州市农办共同举办的农民学院优势,扩招新型职业农民。四是加大扩招的宣传力度、建立激励机制。利用各种媒体,宣传扩招意义、政策和报考程序,做到家喻户晓。相关主管部门要组织高职院校做好扩招的宣传工作,学校要深入企业、培训机构等调研,组织扩招发动等工作。政府行政管理部门要探索建立企业人才学历结构考核和奖励新机制,企业要建立员工提升学历和技术技能水平与提高薪酬相结合的机制。

(五)探索扩招后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扩招后,人才如何培养,既是重点,也是难点。高职院校既要打破传统人才培养的束缚,也要破解传统教育教学的羁绊;既要创新多元培养模式,又要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按照扩招学生特点,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开展多种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利用微课教学、案例教学、校内外思政实践基地等开展思政课程教学。充分发挥“学习强国”等平台优势,开展学习。在职的扩招学生,要结合企业思政多种学习平台,建立认定学生学习成果的机制。结合扩招学生特点,制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开展现代学徒制、企业+学校(半工半读、工学结合)、弹性学制、学分制等人才培养模式新探索;改革教育教学方式,充分利用浙江省在線开放课程平台,共享新形态课程优势,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实施“1+X”证书制度,探索“以证代考”专业课考试制度;结合学生实际,建立“双休日+晚上”学习方式等;根据在职学生特点,采取“送教入企”“企业学区”“移动教室”“两个讲台”的企教模式,探索学生企业岗位工作与实践课程相结合的课程评价方式。组织教师开发适应扩招学生的教学资源库、开发新形态立体教材、编写“活页式”教材和实习实训手册,探索多元考试考核方式方法。探索扩招学生创业就业教育的新方法,培养学生创业就业能力。

参 考 文 献

[1][13]政府工作报告[EB/OL].(2019-03-16)[2019-10-28].http://www.gov.cn/premier/2019-03/16/content_5374314.htm.

[2]我校今年高职扩招(第二阶段)录取新生360人[EB/OL].(2019-11-15)[2019-11-22].http://www.hzvtc.net.cn/c1/c2/a2019111511705.html.

[3][4]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组织开展2019年高职扩招第二阶段工作的通知[Z].浙教办函[2019]290号,2019-09-26.

[5]浙江省教育厅等六部门.关于印发《浙江省高职扩招专项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浙教职成[2019]143号)[EB/OL].(2019-06-10)[2019-11-22].http://jyt.zj.gov.cn/art/2019/6/10/art_1532983_34566831.html.

[6]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麦可思研究院.2018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22.

[7]陈秋明.牢牢把握职业教育的就业导向[J].中国高教研究,2019(4):3-4.

猜你喜欢

高职扩招浙江省对策建议
欢天喜地过大年
从政策杠杆到关系嵌入:对高职扩招的初步分析
推进高职扩招的几个关键着力点
中高职专业衔接的问题分析及实践路径
高职“扩招”“提质”一样都不能少
我国融资租赁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关于惠城区发展农业的调研报告
浙江省第一批省级特色小镇分布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