腮腺区闰管增生1例
2020-06-01熊艳杰董丽儒吴晨阳宋旭东
张 爽,熊艳杰,董丽儒,吴晨阳,宋旭东
患者男性,36岁,右侧腮腺区肿物3年余,肿物生长缓慢,无明显症状,无触痛及发热,肿物与周围组织的界限清、活动度尚可。超声示右侧腮腺边缘低回声,结节状,边界尚清、实性、血流散在分布。
病理检查眼观:淡黄色不整形组织一块,大小1.6 cm×1.5 cm×0.5 cm,呈分叶状,被膜完整,切面分叶状,灰白、灰褐色,实性,周边见少许腮腺组织。镜检:病变呈分叶状结构,主要由增生的导管构成,几乎无腺泡结构,背景为硬化的纤维间质成分,周围可见包膜,增生的导管排列密集,导管细胞为立方上皮细胞,胞质可见颗粒样结构,嗜碱性,并可见基质透明化的闰管(图1),立方上皮外周可见少量扁平肌上皮细胞,未见细胞异型及浸润。免疫表型:CK7、CK8/18(图2)、p63、CK14(图3)和Calponin均(+),S-100蛋白局灶(+)(图4),Ki-67增殖指数为1%。
病理诊断:腮腺区闰管增生(intercalated duct hyperplasia, IDH)。
讨论IDH又名腺瘤性导管增生,是少见的增生性病变,由Weinreb等[1]首次系统性提出并讨论,国内外相关报道较少。WHO(2017)头颈部肿瘤分类[2-3]中将其正式命名为IDH,并将其归为良性增生性病变。目前文献报道不足80例,男女比约3 ∶2,平均年龄52岁,多为偶发,生长缓慢,无明显临床症状,可见于慢性涎腺炎、萎缩和放疗后,被视为反应过程[4]。5%的患者发生于腮腺,此外还有少数发生于颌下腺及口腔,本例为发生于腮腺区的IDH,患者预后良好。
低倍镜下IDH呈不规则的灰白色病灶,与周围较暗的唾液腺实质形成对比,可见包膜;镜下见导管细胞较小,颜色较浅,呈均匀的立方柱状,缺乏多形性和核分裂象,胞质内含嗜碱性颗粒。在常规的HE染色中,导管周围无明显可辨别的肌上皮细胞,伴基质玻璃化[1]。免疫组化标志物CK7、CK8/18在导管上皮细胞中呈弥漫强阳性,CK14及Cadherin在肌上皮细胞中呈阳性;在导管周围发现一层不完整的肌上皮细胞,S-100蛋白在正常闰管中呈阴性,在增生的闰管中呈阳性。Weinreb等[1]报道导管细胞及肌上皮细胞的阳性率达100%,S-100蛋白在病变组织中的阳性率为73%,与本例免疫表型结果一致。
①②③④
图1低倍镜下肿瘤呈分叶状,导管增生明显,可见基质透明化的闰管图2增生的导管上皮细胞中CK8/18呈弥漫强阳性,EnVision法图3肌上皮细胞中CK14呈阳性,EnVision法图4增生导管中的部分肌上皮中S-100蛋白呈阳性,EnVision法
IDH属于良性增生性疾病,需进行鉴别诊断。黄兰柱等[5]发现IDH可能是上皮性-肌上皮癌(epithelial-myoepithelial carcinoma, EMC)的癌前病变,研究发现16%的IDH伴EMC,并且在肿瘤细胞附近发现明显的肌上皮细胞,虽然不能证明两者有必然联系,但其共存也不仅仅是由于偶然性。也有研究表明基底细胞肿瘤与IDH有关,该肿瘤来源于闰管储备细胞,局灶具有形态学相似特征,有导管双层结构,即导管上皮和肌上皮细胞构成[6]。IDH还需与小管腺瘤鉴别,其属于常见的唾液腺肿瘤,只有管腔细胞组成,无肌上皮细胞,背景为丰富的血管基质,具有明显的水肿,CK14及Calponin均呈阴性[7]。此外,还应与多形性低度恶性腺癌进行鉴别,类似于IDH,由单一结构的管状细胞构成,细胞均匀一致,核淡染,核分裂象少见,缺少肌上皮细胞,但该病变为恶性肿瘤,有向周围浸润的证据,常伴有神经的侵犯,CK、EMA均呈强阳性,CEA呈灶阳性[8]。
IDH治疗以手术局部切除为主,患者预后较好,无复发及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