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化环境下高校外语教师适应性绩效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2020-06-01田云章

关键词:适应性高校教师外语

田云章, 余 丽

(1.陕西理工大学,陕西 汉中 723000;2.西北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9)

教学绩效是外语教学研究领域的重要研究主题之一。长期以来,人们主要从结果角度去看待教师的教学绩效,认为教学绩效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投入产出结果。新近的研究则认为,教学绩效不仅是一种结果,更是教师在特定外部环境下做出适应性调整的一种过程。当前,教育信息化正在成为全球教育系统性变革的内生力量。2016年教育部出台的《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提出,要“使信息化教学真正成为教师教学活动的常态”[1]。2018年教育部制订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到2022年基本实现“三全两高一大”的发展目标,即教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学习应用覆盖全体适龄学生、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全体学校,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师生信息素养普遍提高,建成“互联网+教育”大平台[2]。《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也明确要求“各高等学校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采用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教学模式,改进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面对技术环境带来的巨大挑战,迫切需要高校教师从行为上做出适应性调整,从而不断提高工作绩效。

外语学科作为高校较早使用电子设备进行语音教学、视听训练的学科,外语教师在从教育信息化1.0转向教育信息化2.0的过程中,是否对智能环境及信息技术应用具有更强的适应性?哪些因素会影响高校外语教师对智能环境及信息技术应用的适应性?从现有的研究来看,我们对此知之甚少。一些研究虽然注意到信息化环境下外语教师的专业发展[3]、适应性改变[4]、信息化能力培养[5]、技术倾向[6]、信息素养[7]等,却未涉及工作绩效问题。少量研究虽然涉及到信息化环境下高校教师的适应性绩效及其评价问题[8],却并未关注到高校外语教师这一细分群体,调查对象也仅仅来源于3所高校。为此,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将信息化环境、高校外语教师、适应性绩效融入一个主题,运用问卷调查和回归分析方法,调研分析了信息化环境下高校外语教师的适应性绩效水平及其影响因素。

一、教师适应性绩效相关研究概述

适应性绩效(Adaptive Performance)是指个人或群体应对工作要求和环境变化的各类行为及其效果的总和,也是在绩效概念基础上提出来的一个新概念[9]。在传统意义上,“绩效”被看作是组织或个人在一定时间和条件下完成某一项工作任务所表现出的工作行为和取得的工作成果。随着管理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在个人主观能动性的驱使下,组织中的个体通常会根据环境变化在心理和行为方面做出调整,尽可能减少个人和组织之间的冲突,实现个人和组织之间的平衡。在此基础上,国外学者们开始了关于适应性绩效的研究。

适应性绩效的概念传播到国内以后,很快就被一些学者看作是动态环境中员工绩效管理的新思路[10]和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领域[11]。从文献梳理结果看,国内学者主要从个人、组织和制度三个层面对适应性绩效进行了探索。其中教师适应性绩效作为从个人层面研究适应性绩效的重要内容,前期研究主要关注了教师适应性绩效结构、教师适应性绩效量表[12]等。因为适应性绩效强调个人或组织对工作要求及环境变化的调适,所以在管理培训作为情景因素[13]进入研究者视野之后,已有学者很快将信息化情景因素纳入到教师适应性绩效研究之中[8]。

因为适应性绩效囊括了教师不断调整自身的行为策略、回应发展变化的多元工作环境等新的内容,能够更加全面地反映处于变革环境中的教师的工作和行为特性[9],成为全面理解信息化环境下教师工作及其行为特性的一个重要窗口,所以教师适应性绩效研究正在成为教师管理领域和教师专业发展领域的研究热点。文献梳理结果表明,已有研究主要聚焦在两个方面:一是信息化环境下高校教师适应性绩效的测量,如郑云翔、杨浩等(2018)[8]从适应性绩效的内部结构入手,把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适应性绩效划分为心理适应、能力适应、环境适应、人际适应和行为适应五个维度,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由五个维度构成的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适应性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及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适应性绩效成熟度模型,分别用于衡量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适应性绩效在某一时点的总体表现和进步状态。二是教师适应性绩效的影响因素。如李毅等(2016)运用量化模型进行研究表明,教师努力期望、绩效期望、社群影响和便利条件等因素对教师信息化教学的效能和效果具有影响[14]。刘喆(2017)从计划行为和技术接受角度的研究发现,诸如行为态度、感知行为控制、感知有用性等新的因素同样会显著地影响到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行为[15]。张哲等(2018)的研究进一步表明,群体影响、绩效预期、便利条件、教学具体内容以及已有技术应用体验等因素不仅会直接影响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行为,还会间接影响到教师的适应性绩效[16]。

前述研究虽然是从一般意义上对信息化环境下教师适应性绩效进行了探讨,但是为我们进一步探索信息化环境下高校外语教师的适应性绩效提供了重要的研究基础,也为我们深入研究高等教育阶段、外语学科教师在信息化环境下的适应性绩效及其影响因素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二、高校外语教师适应性绩效的调研概况

(一)理论模型及研究假设

为了了解高校外语教师适应性绩效的水平,本文首先根据郑云翔等(2018)所采用的适应性绩效指标体系,将高校外语教师适应性绩效划分为五个维度,即教师对信息化教学的心理适应、人际适应、环境适应、能力适应和行为适应。同时,假设高校外语教师适应性绩效至少受到如下四种因素,即绩效期望、努力期望、便利条件和社群关系的影响。二者综合起来,就可以构建出如图1所示的高校外语教师适应性绩效及其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其中箭头方向表示不同因素之间的前因后果关系。

图1 信息化环境下高校外语教师适应性绩效及其影响因素模型

同时,我们假设:

H1:高校外语教师个人绩效期望(X1)同适应性绩效(Y)正相关,即外语教师对信息化教学的效果期望越大则个人的行为和效果越好。

H2:高校外语教师个人努力期望(X2)同适应性绩效(Y)正相关,即信息化环境下高校外语教师付出努力和克服困难的意愿越强烈,则个人的行为和效果越好。

H3:信息化教学便利条件(X3)同高校外语教师的适应性绩效(Y)正相关,即高校外语教师获得信息化教学相关的技术、设备和资源的便利性越强,则个人的行为和效果越好。

H4:社群影响(X4)同高校外语教师的适应性绩效(Y)正相关,即信息化环境下身边同事开展信息化教学程度越高,则个人的行为和效果越好。

(二)问卷设计与样本分析

基于前述理论模型,本文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作为研究工具收集数据。调查问卷包含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教龄、学历等四个分类变量。第二部分为自变量部分,主要测量调查对象的绩效期望(X1)、努力期望(X2)、便利条件(X3)和社群影响(X4),共计17个题项。第三部分为因变量部分,主要测量调查对象对信息化环境下个人在心理适应、能力适应、环境适应、人际适应和行为适应状况,共计35个题项。第二、第三部分所有题项的选项均采取李克特五点量表赋值(1=完全不同意,2=不同意,3=不确定,4=同意,5=完全同意)。

问卷调查采取随机派发调查问卷链接,外语教师在线匿名答卷方式进行。调查样本主要来自陕西省内5所高校,最终收到有效问卷348份。描述统计结果显示,在348个样本中,包括54名男性和294名女性,分别占样本人数的15.5%和84.5%;35岁以下有93人,35~45岁之间有222人,46~55岁之间有27人,56岁以上有6人,分别占样本总数的26.7%、63.8%、7.8%和1.7%;本科学历60人、硕士研究生学历282人、博士研究生学历6人,分别占17.2%、81.0%和1.7%。

针对自变量部分(X1绩效期望,X2努力期望,X3促进条件,X4社群影响)和因变量部分的信度、效度检验结果(见表1)均表明,本研究所用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表1 调查问卷信度和效度检验结果

三、高校外语教师适应性绩效的调研结果及影响因素

(一)信息化环境下高校外语教师适应性绩效的总体表现

通常情况下,高校外语教师适应性绩效的总体表现可以用两个指标来衡量。一个是绩效水平,即从质的提升方面看,高校外语教师对信息化教学的适应性程度如何;另一个是成熟程度,即从量的扩展方面看,有多大比例的高校外语教师能够适应信息化教学。

1.高校外语教师适应性绩效达到中等偏上水平,但低于高校教师整体的平均水平

根据高校外语教师适应性绩效的描述统计结果(表2),结合李克特五点量表的含义判断,信息化环境下高校外语教师的总体绩效(平均值=3.54)及其在五个维度上的表现均达到中等偏上水平(平均值最小为3.20)。这说明外语教师群体在心理、能力、环境、人际关系及行为方面适应了信息化教学的基本要求。同郑云翔等(2018)关于信息化环境下高校教师的适应性绩效研究结果相比,高校外语教师的适应性绩效不论在总体水平还是心理适应、能力适应、环境适应、人际适应、行为适应等方面都更低。

表2 高校外语教师适应性绩效描述统计结果

2.大部分高校外语教师适应性绩效处于初始阶段,成熟度低于高校教师的整体水平

已有研究表明,信息化环境下教师适应性绩效是一个不断走向成熟的渐进过程,一般要经历初始级、基本级、提升级、融合级、创新级五个阶段,不同阶段的人数百分比是判断当前所处阶段的一个重要标志[8]。从本文研究结果看(表3),信息化环境下45.69%的高校外语教师适应性绩效尚处于初始级,而郑云翔等(2018)的研究结果显示,信息化环境下高校教师的适应性绩效达到基本级的比例超过了60%。显然,信息化环境下高校外语教师的适应性绩效不仅总体水平偏低,成熟度也低于高校教师群体的整体水平。

表3 高校外语教师适应性绩效的成熟度

(二)信息化环境下高校外语教师适应性绩效的影响因素

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信息化环境下高校外语教师的绩效期望(r=0.709)、努力期望(r=0.335)、促进条件(r=0.420)等与适应性绩效之间具有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而社群影响同适应性绩效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见表4)。因此,原假设H1、H2、H3成立,H4不成立。即在信息化环境下,高校外语教师对教学效果的期望值越高,则个人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效果越好;高校外语教师越愿意为信息化教学付出努力和克服困难,则个人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效果越好;高校外语教师获得信息化教学相关的技术、设备和资源的便利性越强,则个人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效果越好。

表4 不同因素同适应性绩效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注:**表示在0.01水平上显著相关(双尾检验);*表示在0.05水平上显著相关(双尾检验)。

令人感到意外的是,社群影响同高校外语教师的适应性绩效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性。换句话说,高校外语教师并不会因为身边同事是否开展信息化教学或者信息化教学的好坏而改变自己的行为。而类似的研究却表明,同事关系对高校教师的绩效具有重要影响[17]。我们推测,这种反常结果可能同高校外语教师的文化人格改变有关,即高校外语教师作为高级的语言学习者,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产生了Gardner(1987)所谓的“文化身份丧失和疏离感”[18]236-240,更多的倾向于选择和接受西方文化所倡导的自我意识和个体主义,从而变得更加特立独行而不是合群或者从众。因此,身边的人干什么对自己的影响作用也就不那么明显了。

(三)不同因素对高校外语教师适应性绩效的影响程度

为了估计不同因素对高校外语教师适应性绩效的影响程度,我们进一步建立如下线性回归模型:

Y=αX1+βX2+γX3+C

模型中Y为总体适应性绩效,X1为绩效期望,X2为努力期望,X3为促进条件,C为常数项。回归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

表5 不同因素对总体绩效影响程度的回归分析结果

注:预测变量:(常数),X1绩效期望,X2努力期望,X3促进条件;因变量:总体绩效。

根据回归分析结果可得回归方程:Y=0.453X1+0.201X2+0.249X3+0.143。这意味着信息化环境下教师个人的绩效期望、努力期望和学校推进信息化教学的促进条件对高校外语教师适应性绩效的总体表现不仅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且三种因素的影响程度也有所不同。其中,影响作用最大的因素是绩效期望,回归系数为0.453;其次是促进条件,回归系数为0.249;最后是努力期望,回归系数为0.201。

(四)基于样本特征差异的其他发现

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具有不同性别、年龄、教龄和学历等样本特征的高校外语教师在适应性绩效方面存在着若干差异。

首先,54个男性样本的总体绩效(平均值=3.4668)要低于294个女性样本的总体绩效(平均值=3.5550)。虽然男性的样本量偏少,但是考虑到抽样的随机性以及高校外语教师中男性占比较低的情况,可以认为这一结果依然相对准确地反映了男性教师在信息化背景下适应性绩效较差的事实。

其次,按照年龄分组结果看,除了36~45岁年龄段(样本量=222)的高校外语教师适应性绩效最差(平均值=3.5003)之外,其他组如年龄35岁以下组(平均值=3.5721)、46~55岁组(平均值=3.7591)、56岁以上组(平均值=3.6006)的适应性绩效相对较好。这意味着36~45岁年龄段的中青年教师将是信息化教学过程中亟需补齐的一块“短板”。

最后,按照教龄分组结果看,教龄在11~20年的高校外语教师适应性教学绩效最差(平均值=3.3541),教龄在10年以下(平均值=3.6124)、教龄在21~30年之间(平均值=3.5379)、教龄在31年以上组(平均值=3.5444)的都有较好的适应性绩效表现。

进行样本匹配后发现,教龄在11~20年的高校外语教师大多是处在36~45岁年龄段的中青年教师。这一群体因为背负着教学、科研、职称和家庭等方面的多种压力,往往疲于应对日常教学,对信息化教学的时间投入、精力投入明显不足,所以自然而然地成为适应性绩效双低群体。

四、研究结论及对策建议

本文以高校外语教师为调查对象,运用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方法对信息化背景下高校外语教师适应性绩效的总体表现及其影响因素等进行了调研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信息化环境下高校外语教师的适应性绩效总体表现处于中上水平,但是同高校教师群体整体水平相比却明显偏低,成熟度也不高;高校外语教师的适应性绩效在不同程度上会受到绩效期望、努力期望、促进条件等因素的影响。或许由于文化人格因素的作用,社群关系对高校外语教师的适应性绩效却没有显著的影响。

随着信息技术与教育活动的深度融合,适应信息化教学潮流、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提高信息化教学绩效将是高校外语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的必由之路。然而,本文的研究结论却喻示着高校教师使用信息技术设备的迟早同其在信息化背景下的适应性绩效高低没有必然联系。同时,这也意味着信息化环境下,信息技术设备或手段使用较晚的教师,也有可能在适应性绩效方面超越先行者。

结合本文关于高校外语教师适应性绩效的影响因素分析,我们对高校外语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以下几点建议:第一,加强对高校外语教师的正面引导,不断提高外语教师对预期绩效的期望值。第二,加大对高校外语教师的正向激励,充分肯定其为信息化教学付出努力的行为。第三,加强对外语信息化教学的投入,继续从硬件和软件方面给予支持。第四,高度重视高校外语教师社群关系建设,警惕“文化身份丧失和疏离感”对工作绩效可能产生的潜在影响。第五,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教龄在11~20年、年龄在36~45岁的中青年教师的适应性绩效。

猜你喜欢

适应性高校教师外语
论高校教师的法治素养培育
健全现代金融体系的适应性之“点论”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大型飞机A380-800在既有跑道起降的适应性研究
基于模糊多标准的高校教师绩效考核研究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对提高高校教师绩效考核效果的几点思考
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与慢性丙肝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