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医务人员遭遇医院暴力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2020-06-01孟利敏毛磊焱宋伟林栋美赖煜黄思敏应慧赵燕丽钟慧群
孟利敏, 毛磊焱, 宋伟, 林栋美, 赖煜, 黄思敏, 应慧, 赵燕丽, 钟慧群
医院暴力目前已成为威胁医务人员人身安全、干扰医疗卫生秩序、影响医疗队伍稳定和发展重要因素之一。2016年全国医疗纠纷、涉医违法犯罪分别比2015年分别减少6.7%、14.1%,但仍有62.0%医师认为职业环境没有改善[1]。江西省出台的地方性医疗纠纷处理法规,为遏制医院暴力事件的发生取得了显著成效[2]。本研究旨在从医院和个人层面分析江西省医务人员遭遇医院暴力特点,为应对医院暴力提供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于2017年11—12月,研究组采取便利抽样的方式,选择江西省赣州、南昌、景德镇、吉安、九江、宜春、新余、萍乡、上饶、抚州、鹰潭11个地级市的医务人员进行调查。
纳入标准:①江西省内各级医院的医务人员;②近12个月内均在职在岗。排除标准:近12月内请假超过1个月以上者。本次调查共有1 560人参与问卷填写,有效问卷1 548份,有效率99.23%。
1.2 研究方法
1.2.1 研究工具采取调查问卷进行研究,问卷主要内容包括基本资料、医务场所暴力调查表、医院暴力事件特征调查表三部分。①基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工作年限、是否遭遇医院暴力等情况。②医务场所暴力调查表:采用王培席[3]编制的医务场所暴力量表中遭遇医务场所暴力部分,共5个条目,每个条目分为4个等级。各条目计分方法为:没有遭遇计0分、遭遇1次计1分、2~3次计2分、4次及以上计3分,共计0~15分,Cronbach'sα系数为0.993。③医院暴力事件特征调查表采:使用陈祖辉[4]编制的医院暴力事件特征调查表,包括暴力事件发生时间、地点、施暴者特征、应对措施、当事人心理状态等。
1.2.2 调查方法和质量控制采用网络调查方式,以问卷星为媒介,进行问卷调查。对调查员统一培训后,由调查员先将问卷发送至江西省各医院工作群(微信或QQ)或各学术委员会群,并限定IP地址(1次/1个),然后在微信群或QQ群上向群内各位成员介绍调查的目的、填写要求和注意事项,每周对数据进行汇总整理。对数据进行核查,针对年龄、职称、学历、遭遇暴力频次等项目有矛盾或明显出入的问卷则视为无效问卷,予以剔除。
1.3 统计方法
将数据导入Excel数据库,复核后采用SPSS 20.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描述性分析;组间比较中,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多个样本率的两两比较用Z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医务人员遭遇医院暴力情况
在被调查的1 548名医务人员中,289名(18.67%)曾遭遇过医院暴力。不同性别、婚姻状况、职业类型和所在科室的医务人员遭遇医院暴力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结果显示,其他科室分别与内科、外科、儿科、ICU和急诊科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婚与丧偶或离异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医生与其他工作岗位人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医务人员遭遇医院暴力的特征
2.2.1 医院暴力的类型和频次特征289名医务人员遭遇的暴力类型主要为情感虐待(93.43%),其次是威胁(69.55%)、身体攻击(39.79%),言语性骚扰(16.96%)和躯体性骚扰(8.65%);情感虐待的频次最高,遭遇4次及以上暴力者达36.68%。见表2。
2.2.2 医院暴力事件发生特征对289名医务人员印象最深刻的暴力事件分析,时间段以白班为主(62.28%);地点以医生办公室(29.76%)、住院部(65.74%)为多,主要发生在常规治疗(40.14%)时,施暴者主要是患者亲属(82.70%),多为中年(66.78%)及男性(46.37%)。见表3。
2.3 个人应对和医院处理医院暴力情况
遭遇医院暴力的当事人应对措施中,耐心解释占54.33%,向上级或同事求助占39.79%,报警占30.10%,躲避占29.76%。暴力发生后当事人的心理状态及医院的处理情况见表4。
表1 不同类型医务人员者遭遇医院暴力情况的比较 n(%)
注:a、b均为组间对比时,每组的标记字母,如果任意两组之间字母不相同,则表示这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为缺失值1
表2 遭遇医院暴力类型和频次 n(%)
表3 医务人员印象最深刻的医院暴力事件基本情况 n,%
表4 暴力发生后当事人的心理状态和医院处理情况 n,%
3 讨论
3.1 江西省医务人员遭遇医院暴力特点
3.1.1 江西省医务人员遭遇医院暴力比例较低在过去12个月内,遭遇过医院暴力的医务人员占18.67%,远低于国内55.79%~65.3%的研究[5-7]。近年来我国严厉打击涉医违法犯罪,医疗纠纷和恶性事件明显下降[8]。2014年,江西省出台了《江西省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理条例》,以及《江西条例》释义、《突发事件预防与应急处置流程》等5个配套文件,形成了“1+5”完整的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法规体系。2017年与2013年相比,医疗纠纷和扰乱医疗秩序事件分别下降了44.2%、95.3%[2]。
3.1.2 男性医生、离异或丧偶者和临床医疗科室遭遇医院暴力比例较高对江西省不同类型医务人员遭遇暴力比例的分析显示,男性医生高于女性。Watson等[9]的研究显示,针对工作压力,女性在初级评估(评估事件的威胁性)后,立即产生压力感,而男性则在二级评估(在评估事件威胁性之后,评估自身的应对资源)后,才产生压力感。面对压力,男性比女性更倾向于战斗[10]。因此,在面对医患关系不良的压力时,男性较女性更晚感知压力,更易直接面对到医院暴力[11]。后勤、行政等科室低于内科、外科、儿科、ICU和急诊科,医生高于其他人群。研究显示,因工作岗位而和患者接触的频率是医院工作场所暴力的危险因素[12],医护人员须密切接触患者,但患者往往将医生作为其求医过程的主要责任人和治疗效果的主要期待者[13]。另外,医生对患者人文关怀重视不足也是其遭遇医院暴力的重要原因。与临床医疗科室相比,其他科室(后勤、行政等)与患者直接接触频率低,遭遇医院暴力的比例也相应较低。
医务人员中,离异或丧偶人群遭遇医院的暴力高于未婚人群,分析原因,离婚或丧偶的医务人员既要承受高强度的工作压力和更多的负性生活事件,又缺乏来自家庭的社会支持,有更大的抑郁和偏执倾向[14],其化解潜在医患矛盾能力不足,故更易遭遇医院暴力。
3.1.3 江西省医院暴力的类型特征按具体暴力行为分类,Hesketh等[15]将工作场所暴力分为5类。①躯体攻击:吐唾沫、咬、打、推等;②攻击威胁:口头或书面威胁;③情感虐待:伤感情的态度或评论(如辱骂、羞辱、强人所难等);④语言的性骚扰:反复谈论不想提及的性隐私或性生活;⑤躯体的性骚扰:不愿接受的抚摸、爱抚以及其他任何形式的性行为。
本研究显示,医院暴力类型最常见的是情感虐待,情感虐待以语言或态度等表现出来,具有隐匿性、持续性的特点,其伤害性强但他人难以觉察。建议管理人员应关注情感虐待现象,及时给予干预。暴力事件主要发生在白天、医生办公室及患者接受常规治疗时。施暴者特征以患者家属、中年、男性为主,此特征与国内研究一致[12,16-17]。
3.2 现存不足
3.2.1 医务人员应对医院暴力能力不足当暴力事件发生时,大部分医务人员应对方式比较被动,如先耐心解释,再考虑求助、报警等。分析原因可能与医院缺少对工作人员开展相关的医院暴力培训,医务人员对暴力事件评估不足,无法敏锐感知和判断患者及家属可能发生的攻击性行为,故在暴力事件的应对中处于被动地位。
3.2.2 医院对遭遇暴力当事人心理干预重视程度不足暴力发生后,当事人出现工作热情下降、委屈、抑郁或气愤等负性情绪,甚至个别人有自杀念头。遭遇暴力的医生抑郁倾向高于未遭遇者,生活满意度低于未遭遇暴力者[18]。遭遇暴力次数与职业忠诚度水平、工作满意度呈负相关[19-20]。
医院给予当事人心理疏导的仅占34.95%,呈现积极态度的不足半数。医院暴力可能带给职工的心理伤害未能引起管理人员足够重视。医院未能在第一时间为当事人提供专业心理辅导,甚至个别医院为息事宁人,采取推诿、指责、甚至处罚的方式,进一步加重其心理伤害。李拴荣等[21]研究显示,遭遇暴力的护士非常渴望被单位领导、同事关心和重视。
3.3 建议
3.3.1 加强医务人员应对医院暴力的培训建议加强医院暴力培训,定期分析暴力事件,开展医院暴力风险评估及管理工具开发[22],敏锐识别患者家属愤怒情绪和判断发生攻击性行为的可能性[23],及时了解引起患者情绪不满的诱因,主动寻求医患双方共识点,缓和紧张的就医气氛。必要时,应适时终止医疗,为患者愤怒情绪寻找宣泄途径。提前确定可随时撤离的线路,不在现场与患者或家属辩解、争执;及时向同事发出求助信号。应在暴力高发场所安装监控报警系统[24],避免高发时段科室一人值班,加强安保巡视,最大限度预防暴力发生。
3.3.2 高度重视遭遇医院暴力当事人的心理援助针对遭遇医院暴力当事人,无论是外显的身体虐待还是隐匿性较强的情感虐待,均应给予高度重视,及时为其提供情感支持和组织关怀。谢霖等[25]采用人文关怀小组对遭遇医院暴力的护士及时提供支持,有效缓解了暴力伤害带来的心理冲击,增强了护士的安全感、归属感和团队凝聚力。王洁等[26]采用书写表达积极情绪对遭遇工作场所暴力后的医护人员进行心理应激干预,促进医护人员运用成熟的应对方式,诱发积极情绪,建设持久的心理和社会资源。因此,建议医院高度重视暴力事件给医务人员带来的不良身心影响,从人文管理的视角处理医院暴力事件;建议成立医务人员心理健康小组,在第一时间对遭遇医院暴力的当事人伸出援助之手,及时主动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评估,积极采取压力管理模式——EAP进行干预,从医院各级部门管理层面对其给予更多的关爱和支持,防范心理危机的发生[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