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血必净对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早期患者炎症因子、肝功能及凝血功能的影响

2020-06-01涂俊才楼莲青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0年5期
关键词:乙型肝炎内科肝功能

涂俊才 周 平 楼莲青

肝衰竭是临床常见的严重肝病症候群,病死率极高。在我国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肝衰竭的具体机制仍不清楚,但国内外学者均认为免疫功能紊乱是慢加急性肝衰竭发病的主要原因,其中早期或前期免疫过激和持续的炎性反应引起肝细胞大量坏死的同时还存在炎症细胞的浸润和微循环障碍,随着疾病的进展,逐渐出现肝功能衰竭,体内毒素蓄积、内环境紊乱[1-3]。血必净注射液抗炎、改善微循环作用较强,可以明显提高脓毒血症救治成功率[4-6]。因此本文旨在探究血必净注射液对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早期患者炎症因子、肝功能及凝血功能的影响。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 年6 月—2015 年4 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总医院感染科住院治疗的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早期患者78 例,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9 例。

1.2 纳入标准[7-8](1)确诊为乙型病毒性肝炎;(2)有极度乏力,并有明显厌食、呕吐和腹胀等严重消化道症状;(3)黄疸进行性加深[总胆红素(TBIL)≥171μmol/L 或每天上升≥171μmol/L];(4)有出血倾向,30%<凝血酶原活动度(PTA)≤40%[或1.5<国际标准化比值(INR)≤1.9];(5)未出现肝性脑病或其他并发症。

1.3 排除标准 排除其他病毒感染、酒精性肝病、药物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原发性肝癌患者及其他慢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肾功能不全、糖尿病及甲亢等代谢性疾病、精神疾病等)。

2 方 法

2.1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内科综合治疗(卧床休息,护肝降酶退黄,补充白蛋白,恩替卡韦抗病毒,必要时予以输注血浆等)[9],观察组患者在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血必净注射液(规格:10mL/支,批号1303181,天津红日药业股份有限公司),50mL加入到0.9%氯化钠50mL,静脉滴注,每天2 次,连续用药1 周。

2.2 观察指标 ELISA 法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10(IL-10)、脂多糖(LPS)水平;日本日立全自动7600 生化分析仪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T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采用ACL9000 全自动血凝分析仪及CD-1400 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血浆PTA、D-二聚体(D-D)水平及血小板(PLT)计数。

2.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9.0 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 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3.1 两组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早期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对照组男25 例,女14 例,年龄18~62(37.2±8.9)岁;病程1~31(19.8±4.9)年;终末期肝病模型(mold for end-stage fiver disease,MELD)[9]评分(23.1±2.8)分。观察组男28 例,女11 例,年龄21~65(36.8±9.3)岁;病程1.5~30(20.2±5.3)年;MELD 评分(22.7±2.6)分。两组患者性别构成、年龄、MELD 评分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3.2 两组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早期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炎症因子及内毒素水平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清TNF-α、IL-6、IL-1、IL-10 及LPS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均>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血清促炎因子TNF-α、IL-6、IL-1 及LPS 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 均<0.05),抑炎因子IL-10水平较治疗前升高(P 均<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清TNF-α、IL-6、IL-1 及LPS 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 均<0.05),IL-10 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早期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炎症因子及内毒素水平比较(pg/mL,)

表1 两组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早期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炎症因子及内毒素水平比较(pg/mL,)

注:观察组给予常规内科治疗+血必净;对照组给予常规内科治疗;TNF-α 为肿瘤坏死因子α;IL-6 为白细胞介素-6;IL-1 为白细胞介素-1;IL-10 为白细胞介素-10;LPS 为脂多糖;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bP<0.05

3.3 两组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早期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清TBIL、ALT、AST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TBIL、ALT、AST 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 均<0.05),治疗后观察组改善更加明显(P 均<0.05),见表2。

表2 两组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早期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比较()

表2 两组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早期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比较()

注:观察组给予常规内科治疗+血必净;对照组给予常规内科治疗;TBIL 为总胆红素;ALT 为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ST 为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bP<0.05

3.4 两组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早期患者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PT、APTT、PTA、D-D 水平及PLT 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均>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PT、APTT、PTA、D-D 水平及PLT 计数均较治疗前改善(P 均<0.05);观察组凝血功能治疗后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 均<0.05),见表3。

表3 两组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早期患者治疗前后各项血凝指标比较()

表3 两组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早期患者治疗前后各项血凝指标比较()

注:观察组给予常规内科治疗+血必净;对照组给予常规内科治疗;PT 为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APTT 为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PTA 为血浆凝血酶原活动度;D-D 为D-二聚体;PLT 为血小板;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bP<0.05

4 讨论

研究表明,IL-1、IL-6、IL-17、IL-8 及TNF-α 等促炎因子和IL-4、IL-10、IL-13 等抑炎因子的失衡在肝衰竭的发生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细胞因子炎症风暴造成原发性肝损伤后,进一步引起肠源性内毒素血症,激活肝脏Kupffer 细胞释放多细胞因子,进而启动一系列级联反应,产生大量的细胞因子,从而对肝脏造成更为严重的二次损伤,因此,早期抑制炎症反应对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早期患者的救治有重要意义[1,10-12]。多项研究结果显示,血必净注射液具有抑制炎症反应,拮抗内毒素释放,保护凝血功能,改善微循环等作用[4-5,13-14]。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治疗后血清促炎因子TNF-α、IL-6、IL-1及LPS 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 均<0.05),抑炎因子IL-10 均较治疗前升高,但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血清促炎因子TNF-α、IL-6、IL-1 下降水平及抑炎因子IL-10 上升水平更明显(P 均<0.05),同时观察组患者肝功能优于对照组(P 均<0.05),这与姚上华等[15]研究结果一致。上述结果表明血必净可能通过降低促炎因子水平,提高抑炎因子水平,减轻慢性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早期过激炎症反应,达到保护肝脏细胞的目的,同时血必净可降低血清中内毒素LPS的水平,降低肝脏受到二次损伤的程度。

细胞因子及其产生的炎症介质均可造成凝血功能障碍,并引起肝窦区微血栓形成、微循环障碍,进而导致肝细胞缺氧性损伤和大量肝细胞坏死,最终导致机体肝功能衰竭。因此在抑制过激炎症反应的同时,改善肝脏微循环,更有助于肝细胞的修复及再生[1]。屈莉红等[16]研究显示,血必净可明显改善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凝血功能。郭俊等[17]研究表明,血必净能有效改善肝衰竭患者的凝血功能,延缓DIC 进程。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缩短PT、APTT时间,降低D-D 水平,升高血小板数量及提高PTA的效果较对照组更加明显(P 均<0.05)。上述结果表明血必净可通过改善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凝血功能,继而起到减轻肝窦区微血栓的形成,改善肝脏微循环,有助于肝细胞的修复和再生,同时微循环的改善可进一步减轻炎症因子的释放。

总之,血必净联合常规内科治疗可降低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早期患者促炎因子及内毒素水平,升高抑炎因子水平,减轻患者全身炎症反应,继而改善患者肝功能及凝血功能,同时治疗过程中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猜你喜欢

乙型肝炎内科肝功能
肝功能报告单解读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是关键
内转科型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内科护理观察
乙型肝炎病毒与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的相关性
不同胎龄、不同出生体重新生儿的首次肝功能指标的差异性
PBL嵌合LBL在心血管内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新冠患者合并肝功能损害较普遍
呼吸内科治疗慢性咳嗽的临床治疗体会
全面化心理行为干预在妊娠合并乙型肝炎患者围生期中的应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