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合”文化引领大学生人生发展的路径探析
2020-06-01胡晓鹤
胡晓鹤
一、“和合”文化的渊源、内涵
(一)“和合”文化的渊源
“和”“合”两字最早出现于商周时期,甲骨文和金文已经出现“和”“合”二字。“和”的初义是声音相应和谐,“合”的本义是上下唇合拢。殷周之时,“和”与“合”为单一概念,还没有联用。《诗经·小雅》有载:“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湛。”[1]这里的“合”与“和”有融洽、喜悦之意。“和合”作为一个词组最早出现于《国语·郑语》:“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2]“契”为人名,“五教”则指“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和子孝”。这句话是说,商契能融合“五教”,使之相互和谐,从而让百姓安居乐业。由此可知,“和合”一词本意指的是和谐友爱的伦理关系。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和合”一词作了注解和扩容,其含义也越来越丰富,从最初单一的伦理友爱发展成为一个多意境的复合性文化概念,不仅包括家庭内的伦常和谐,还包含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等“群己”和谐,并最终成为评判事物对错的道德标准和价值取向,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中和谓至德”“和为贵”等论断。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和合”文化强调相辅相成,也就是说,人的主观能动性不能违背自然规律,要根据客观世界的要求来改造自然、适应自然,从而达到物为我用、和谐发展的目的。儒家经典著作《孟子·梁惠王(上)》中有“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3]之说,明确要求人与自然要相互“和合”,不能盲目而动,要依据“时”这一规律来行事,以避免冲突,实现和顺,减少损失。
在群己关系上,孔子强调“礼之用,和为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承认个体差异的基础上,要求用“恕”和“仁”的方法求得“和合”。《尚书·尧典》中亦有“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4]之论,倡导人们从“和合”的角度出发,由小及大,辩证地看待个体与国家、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在忍让与谦度中实现“和睦”“协和”。墨子甚至认为,“和合”可以用来作为处理群己关系的根本原则,并指出“离散之心”会使天下不安定,也就是“离散不能相和合”。
(二)“和合”文化的内涵
总的来说,“和合”,指的就是“和谐、和睦、融合、合作”,与冲突和离散相对应,“‘和’是一种继承与尊重,‘合’是一种凝聚与合作”。“和合”是目的,是双方所追求的共同结果,是静态的,这一结果能够使双方利益最大化,这里的利益,可以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来理解。“和合”也是过程,是异质事物借助一定的条件,彼此磨合、相融,最终抛弃差异、减少对立,达成“和谐、合作”局面的过程,是动态的,与矛盾论的观点相契合。因此,“和合”文化的内涵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内容。
其一,“和合”是一种价值取向。小至个人,大到国家和社会,所追求的都是“和合”这一目标,众多先贤终其一生所要实现的,就是理想中的“和合”之境。《论语·公冶长》载:“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5]从两人的对话中,不仅能看到孔子的个人志向和修养目标,还能看到儒家的理想和追求,即要求统治阶级施“仁政”、求“仁信”、致“和合”。
其二,“和合”是一种方法论。要实现“和合”这一目标,必须采取一定的策略,找到解决问题与矛盾的途径。在《论语·子路》中,孔子强调:“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6]意即“君子可以与周遭保持和谐融洽的状态,但对待事物又有独立的见解;小人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虽然能与他人保持一致,但做不到真正的和谐贯通”。在这里,孔子为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种思路,即通过个体间的优势互补,形成融合统一、步调和谐的局面。
其三,“和合”是一种理想的社会状态。“和合”文化隶属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道两大显学互补为内核的一种文明形态,儒家的思想体系贵“和”尚“中”,认为“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7],将“和”视作万物生发有序的基础,并强调“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8],充分肯定了“和”这一思想在儒学中的根本地位。道家所崇尚的则是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从而达到无为而治的存在状态。由此可以看出,脱胎于儒道思想体系的“和合”文化,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与精髓,还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所追求的一种理想社会状态。
二、“和合”文化的教育价值
(一)“和合”文化有助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和合”文化中关于个人修为、群己关系等方面的内容,如“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的和要求相契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源泉之一,结合新形势,对“和合”文化中的相关内容进行重新诠释,抽丝剥茧,得出与时代精神相符合的新解读,对于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无裨益。当前,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对我们固有的信仰体系造成了严重冲击,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不甚和谐的现象,重利忘义、为利罔德等行为时有发生,现实环境迫切需要传统文化彰显自身力量,从精神和自律等内在情感方面,对人们的行为方式形成一种软约束。“和合”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备塑造和改造人们精神世界的条件,能够以其感染力和约束力,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提供信仰保障。另外,“和合”文化的内在特质,尤其是其价值追求和理想目标,与人们精神世界中的群己和乐、善良美好等品质相一致,作为文化传播的受众,人们很容易对“和合”文化产生亲近感,这一先天优势,为通过文化力量塑造优良品格创造了条件。
(二)“和合”文化有助于创新思维模式
“和合”文化不否认对立,承认事物的多元性,强调在运动中寻求“和”的目标,并利用“合”的手段协调统一事物之间的差异,从而达到“和实生物”“和合相映”的结果。参与运动的事物不是同质的,运动过程也不是事物之间的简单叠加、拼接或堆砌,而是借助外部客观条件,通过内部融合与促进,以事物间的互补性和相继性为基础,生成一种新事物,进入一种新境界。这就是“和合”文化的思维特质,这一特质为我们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即在差异中寻求共同性,也就是“求同存异”。“求同”的过程是矛盾双方相互融合、相互转化的过程,换句话说,就是“博弈”的过程,而“博弈”的结果,则是要实现“和合”与“共赢”。要坚持“和合”思维,就不能只看到事物之间的差异性,还要看到关联性,只有全盘把握,才能发现调和矛盾的可能与机遇,并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坚持“和合”思维,遵循“和合”之道,既是对事物发展规律的尊重,也是对我们自身能力的锻炼和培养。
(三)“和合”文化有助于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的统一
大到国家,小到个人,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都应相辅相成、和谐共进,这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发展模式,但就实际情况来看,人们普遍重视科学素养,而忽视人文精神,由此,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社会问题也层出不穷,如环境污染、贫富差距加大等,这些问题反过来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和合”文化的内涵和实质,决定了其在社会建设中具有强大的纠偏功能,尤其是其所提倡的“和合”“共赢”等理念,能够从精神层面防止功利主义产生,并促使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相统一。对于个人来说,自觉按照“和合”之道为人处世,有利于建立融洽的群己关系,在和谐、和睦的团体氛围下,自身的科学素养可以快速转化为社会财富,“和合”文化对于个体科学才能的释放具有明显的激励作用。总的来看,“和合”文化作为一种人文力量,能够最大程度地调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文明进步。
三、“和合”文化引领大学生人生发展的路径
(一)完善德育体系
在“和合”思维的背景下,要建立新型的教育教学观和学生发展观。具体来说,就是要以开放的姿态重新定义“成功”的含义,重视学生的人格塑造,防止“智”高“德”下现象。要充分利用专题讲座、国学读本、答疑解惑等方式,将“和合”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结合起来,努力在潜移默化中锻造学生的“和合”思维,将“和合”文化的思维特质和价值取向作为重点,逐步贯彻到学生的自我发展中。对于承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线教师来说,必须系统掌握“和合”文化的相关内容,全面把握“和合”文化的内在精髓,只有不断提升自身业务素质,才能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传递给学生。同时,鼓励和引导学生按照自身特点发展创新,促使学生“成才”,并最终“成人”。
(二)坚持“知行合一”
就“知”来说,承担“和合”文化传播职责的一线教师,要精心设计相关教育活动,善于使用体验式、启发式和深度参与等理念,引领学生参与“和合”文化的讨论。要让他们深度感知,除了熟练掌握“和合”文化知识外,还要知道其背后的故事。就“行”来说,要主动激发学生对于“和合”文化的探索热情,有意识地培养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根据材料得出结论的思辨能力,通过不断接触、理解和琢磨,逐步认识到“和合”文化的美及其有用性,努力把书本上的间接经验转化为一手的直接经验,并最终使他们发自内心地去遵从。“和合”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终究是一种书面经验,也就是所谓的“知”,只有将其融入实践,融入“行”,才能使其成为对学生人生发展有所帮助的体验和事实,为未来的人生发展储备经验。
(三)注重平衡发展
“和合”文化所追求的和睦与和谐,对于过度利益化具有祛邪扶正之效,其文化影响功能,能够有效阻止狭隘思维的产生。具体到大学生,就要学会用“和合”理念来拓展见识,增强参与社会活动、关注社会现实的热情,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对于学校来说,可以从加强引导入手,让“和合”文化内化为学生为人处世的行动指南,杜绝片面追求科学技能而忽视人文素养的现象。其实,所谓的平衡发展,除了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的平衡之外,还包括内心与外部世界的平衡、趋利与守义的平衡等,而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和合”这一价值追求之上的。要懂得何时该取、何时该舍,知道自身所长与所短,学会变通与合作,避免走极端。“和合”文化以和谐为要义,以合作为目标,以和睦为追求,为我们勾画了一幅和畅美好的图景,只有真正理解并遵从“和合”文化的要求,才能使我们顺应时代潮流,实现人生价值,步入“和合”之境。
四、结语
“和合”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精髓,其独特的教育价值,对当代大学生的人生发展具有积极的引领作用。结合当前形势,对“和合”文化的教育价值进行重新解读和诠释,推动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和创新发展,不但有利于我们增强文化自信,而且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汉 千秋万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