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无序化到规模化:运动员跨项选材的演进历程与经验思考

2020-06-01史国生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成才竞技选材

缪 律,史国生

(1.上海体育学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院,上海200438;2.南京体育学院 学院办公室,江苏 南京210014)

传统运动员选材和培养注重早选材、早定项和长期训练,但是研究证实传统模式在人口小国的实施效果并不理想[1]。与此同时,部分项目世界级运动员零星分散的案例表明,他们多有着早期兼项和后期转项的经历。这些案例虽然无序,但是为运动员成才提供了新思路,由此也引起了学界对运动员转项的思考。上世纪70年代末澳大利亚启动了规模化的运动员跨项选材(talent transfer)。凭借早期多项、成才期短和人才流动等优势,跨项选材为少数夏季项目和多个冬季项目的人才选拔注入了新活力。此后,英国在政策支持下组织了更大规模的跨项选材,助力了国家竞技体育的复兴。

目前,我国正处于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残奥会备战工作的关键时期,要在短期内提高我国冰雪项目的竞技水平,实现2022年北京冬奥会上全面参赛、冰上项目上台阶和雪上项目有突破的目标,有必要借助跨项选材,打通冰雪运动项目和其他项目后备人才的培养渠道。基于此,本文对跨项选材概念意义、演进历程和经验进行重新梳理,以期为我国相关实践提供有益参考与珍贵经验。

1 跨项选材的概念与意义

在Web of Science 核心数据库中以“Talent Transfer”为检索词,文献类型为“Article”,语种为“English”,时间跨度为“1984—2019年”(检索时间为2019年2月1日,数据库最后更新时间为2019年1月31日),得到的180篇文献中有18篇属于“Sport Science”类别。本研究在此基础上,共纳入参考文献45篇,对跨项选材相关研究进行回顾。

不同学者基于“Talent Transfer”阐述了跨项选材的概念,例如Guellich认为跨项选材是选拔参与过多个运动项目的青少年运动员,在青春期重新择项[2];Halson认为跨项选材是选拔某一项目中达到一定水平的运动员,转向与其体能或技术要求相近的运动项目[3];Collins认为,跨项选材是筛选具备训练背景的运动员,根据其形态机能特点,转向项目特征相似但整体水平较低的运动项目[4];Macnamara认为,跨项是运动员的二次择项,跨项前后的运动项目存在动作技能上的迁移[5]。虽然学界关于跨项选材的概念尚未达成共识,但是不同学者对跨项选材的认识存在两点类似,即运动员具有多项训练的背景和跨项前后运动项目竞技能力构成的相似。鉴于此,跨项选材可被定义为:具有多项目训练背景的运动员,跨项从事竞技能力构成相似运动项目的选拔和培养过程。

跨项选材主要是对实践中运动员成才过程的总结。提出跨项选材,一方面是由于传统选材和培养模式在部分项目的实施空间较小,不足以形成国家在该项目上的竞争力,因此被迫将目光转向了以跨项选材为代表的非惯例模式;另一方面是随着跨项案例的涌现,跨项由训练实践中的常见现象上升成为国家意志和政策行为的集中体现。在政策引导和支持下,跨项选材不仅解决了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匮乏的困境,而且打通了项目间人才流动的渠道,因此服务于奥运会等重大比赛的备战。

2 跨项选材的演进历程

2.1 传统选材的起源与发展

谈及跨项选材势必涉及与传统选材的比较,本文将首先阐述传统选材的发展与局限,其次回顾跨项选材从“无序化”到“规模化”的演进历程。运动员选材和培养(talent identification and development)是指判断、发展并兑现个体在某一运动项目上的天赋特性,促使其达到精英水平的过程[6-7]。对传统选材和培养理论的研究始于20世纪40年代[8],苏联和保加利亚的科研人员对田径运动员成才进行了大量探索[9]。他们分析了世界级中长跑、跳远和投掷项目运动员的身体形态、身体素质和竞技巅峰年龄,发现在9~11岁时选材的预测准度是30%~35%[10]。相比之下,同时期东德的选材似乎更加高效,该国科研人员基于青少年运动成绩提升空间和稳定性,对运动员的适应恢复、技战术和身体素质进行了测评[11]。Zatsiorsky 等发现,以运动员11~12岁的运动水平和发展速度为依据选材,预测准度是75%~80%[12]。罗马尼亚、日本和中国借鉴东德的经验,先后在体操、田径和举重等项目开展了选材,并一直沿用至今[1]。1985年,Bloom 基于顶尖游泳和网球运动员、杰出雕塑家、钢琴家、神经外科医生和数学家的结构化面试结果,提出了“天赋发展阶段理论” (stages of talent development)。该理论将成才过程分为“启蒙、发展和完善”3个阶段,认为运动员在启蒙阶段(5~10岁)接受专项训练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潜能,启蒙阶段的专项训练也被认为是“早期专项化”[13]。20世纪90年代初,Ericsson 借鉴艺术领域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运动员成才的“10 000小时定律”(deliberate practice)。该定律认为运动新手成长为专家需要10 000小时(10年)的专项训练,专项训练的内容以教练安排为主,较少考虑运动员的兴趣倾向[14]。1999年,Cote 等基于“10 000小时定律”提出了“运动参与发展模型”(development model of sports participation),认为运动员成才存在3种轨迹,包括运动兴趣发展轨迹(6~12岁),运动兴趣和专项化共同发展轨迹(6~12岁),早期专项化发展轨迹(6+岁),后两种轨迹是培养精英运动员的主要途径[15]。Bloom、Ericsson和Cote 均将专项训练的时间定在10岁以下,认为运动员需在较为枯燥的环境下长期训练,才能在青少年或成年达到专家水平[13-14]。综上可知,强调早期专项化的传统选材和培养理论,试图通过长期训练积累,为兑现运动员天赋予以支持。

2.2 跨项选材的无序化阶段

20世纪中后期,苏联[16]、东德[16]、中国[17]、澳大利亚[18]、英国[19]、瑞典[20]和荷兰[21]等国体育部门均展开了传统选材。虽然苏联和中国等人口大国借助传统选材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澳大利亚、荷兰和瑞典等人口小国在实施传统选材时纷纷遇挫,部分国家甚至陷入无材可选的境地,衍生出的问题也引发了学界对传统选材的质疑[19]。在此背景下,对世界级运动员成才规律的探究推动了运动员选材和培养理论的发展。

传统理论强调运动员在启蒙阶段(5~10岁)开始专项训练,认为运动成绩随训练年限积累而发展[13]。但是Cote 等发现,运动员在启蒙阶段进行多项训练,有助于教练员全面把控其身心特点,提高后期择项的容错率[15]。表1是奥运冠军和选手的训练背景[1,22-27],可以看出54%~94%的奥运会参赛运动员在专项训练前参加过2~3个项目的训练,多项训练持续时间为2~4年[24],80%~85%的奥运冠军在定项前具备多项训练背景[1]。有研究分析了田径短跨跳、跆拳道、赛艇和自行车项目奥运冠军的运动背景,发现运动员转入专项的年龄为16~20岁,此前接受过4~6年、1~3个项目的多项训练[25,28]。Emrich认为,早期多项训练较早期专项训练具备两点优势:首先,启蒙阶段的多项训练能够刺激身体素质、动作技术和神经肌肉系统的全面发展,为长期培养奠定基础;其次,多项训练为运动员后期择项预留了时间和空间,降低了个人特点与专项特征之间的非对称性[23]。值得注意的是,多项训练并非适用于所有项目,Guellich 等发现世界级体操、游泳和网球项目运动员在启蒙阶段转入专项训练,成年后的运动水平更高[28]。

表1 世界级运动员的多项训练背景Table1 Multiple training backgrounds of world class athletes

相比于10 000 h 刻意训练理论,Issurin 针对20位奥运冠军研究,发现3位艺术体操奥运冠军的平均成才年限为9.7年(8 918 h),而赛艇、皮划艇、游泳、帆船、链球、射击、柔道和现代五项这8个项目17位奥运冠军的平均成才年限为4.7年(3 467 h)[1]。Issurin认为,耐力项目、爆发力项目、格斗类项目和射击项目运动员的成才年限已大幅缩短,部分学者的研究结论佐证了Issurin的观点[1,24,29-32]。例如,Gulbin 等发现澳大利亚世界级运动员专项训练年限为5~7年,具备多项背景的运动员比直接转入专项训练的运动员更快达到国际级水平[24]。Moesch 等研究了丹麦赛艇、自行车、游泳和跆拳道等项目运动员的成才年限,发现运动员通过6~7年(3 507~4 709 h)专项训练就能达到世界级水平[31]。Memmert 等研究了德国集体球类项目运动员的成才年限,发现德国国家队运动员定项后的平均专项训练时间为6 843 h[32]。虽然部分项目运动员成才年限在缩短,但是也有个别项目成才年限在延长。Law 等发现,艺术体操奥运会运动员的成才年限远超10 000 h,运动员在5~6岁开始专项训练,达到奥运会级别需要18 835 h,故“10 000 h 定律”依旧适用于艺术体操、蹦床、跳水和花样滑冰等技巧类运动项目[30]。综上可知,以世界级运动员为对象的研究表明,不同项目的成才规律存在差异,对技术娴熟度要求高的项目倾向于早定项,对身体素质、运动器材要求高的项目更倾向于晚定项。

2.3 跨项选材的规模化阶段

2.3.1 实现澳大利亚体育崛起 澳大利亚在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上的失利引起了国内民众的不满[7]。地处大洋洲的澳大利亚远离国际主流体育圈,国内人口数量小且奥运项目普及度低。澳大利亚体育部门被迫对选材工作做出了调整[33]。1987年澳大利亚体育科学研究所(Australian Institute of Sport,AIS)在联邦政府的资助下,联合国家网络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s Network,NIN)启动了国家级运动员选材计划。该计划负责人Allan Hahn 发现,澳大利亚28%的成年赛艇和自行车运动员平均训练年限为4年[18]。鉴于这两个项目成才年限短的特征,澳大利亚率先在赛艇项目开展了跨项选材。首先,选材团队对体育学院附近中学约500名学生(14~16岁)进行了形态学和生理学测试,挑选前47名学生进行实验室测试;之后,选材团队挑选了其中的24人进行了赛艇训练,同时聘请多位拥有成功经验的东欧赛艇教练员,配以多学科的科研团队,为运动员成才提供多方位保障[34]。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上,出自跨项选材的Kate Slatter 与Megan Still(14岁前未接受赛艇训练)获得了女子双人单桨无舵手的金牌。1993年,澳大利亚又启动了自行车项目的跨项选材,在亚特兰大奥运会上出自跨项选材的Michelle Ferris 获得了女子争先赛的银牌,Tyler Sharman(15岁起练习自行车)获得了女子计分赛的铜牌[33]。1994年,澳大利亚联邦政府为奥运项目注资1.35亿美元,启动了新一轮选材和培养计划,重点发展田径、自行车、赛艇、皮划艇、游泳、铁人三项、水球和举重在内的8个项目[24,34]。Deborah Hoare 博士带领的选材团队联合Christopher Core和Rebecca Tanner 等多位运动生理学家,分别对室内/室外、个人/集体、陆上/水上运动项目选材测试展开了深入研究,对实验室/场地测试方法、仪器使用、数据采集和指标分析等环节进行了严格设计,为选材和培养提供了标准化方案[18,35]。选材团队还对国内14~16岁运动员进行了为期3~6个月的测试,将测试数据录入计算机进行分析。此举不仅助力澳大利亚自行车、赛艇、皮划艇和铁人三项项目成绩的快速提升,而且形成了“挖掘—测试—培养”的选材模型[36-37]。期间,澳大利亚还在澳式足球、英式橄榄球和板球项目实施了跨项选材,6年时间内有超过1 100名非奥运项目运动员跨项进入奥运项目(篮球、足球和排球)[38]。2000年奥运会上,澳大利亚跨项运动员占参赛总人数的4.3%,跨项运动员的跨项年龄为16~21岁,跨项前平均具备3个项目的多项背景[24]。

2006年都灵冬奥会前18个月,澳大利亚在俯式冰橇(又称钢架雪车)项目开展了跨项选材。Bullock 等发现,助跑是影响俯式冰橇成绩的关键。选材团队经过4个月的选拔、测试和试训,挑选了10名具备较强冲刺能力的运动员,经过6个月陆上训练、4个月冰上训练和1个月赛前训练,运动员顺利参加了冬奥会比赛[39]。综上可知,澳大利亚先后在赛艇、自行车、皮划艇、铁人三项和集体球类等项目组织了规模化的跨项选材。此举不仅为高水平运动员提供了“二次择项”的机会,延续了运动生涯,而且为非奥项目跨项奥运项目提供了可能,加强了项目间人才流动[33]。通过20多年尝试,澳大利亚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实现了崛起,名列金牌榜和奖牌榜第4位[7]。

2.3.2 推动英国竞技体育复兴 随着悉尼奥运会后联邦政府对竞技体育投入的下降,澳大利亚体育学院被迫终止了运动员选材和培养计划。曾经参与这一计划的Dave Collins 回到英国继续进行相关研究。之前的亚特兰大奥运会上英国仅获得1枚金牌,英国民众认为奥运会的低迷成绩会造成国家形象的下滑。为实现国家竞技体育的复兴,英国体育局携手英格兰体育科学研究所和单项体育协会,自2007年起启动了运动员选材和培养计划,Collins 及其团队参与了这一计划[40]。Collins和同事Macnamara 发现,虽然澳大利亚通过跨项选材挖掘了一批后备人才,但是大多数运动员的成才仍以传统途径为主[4]。借鉴澳大利亚的经验,英国首先在赛艇、自行车项目上启动了规模化的跨项选材,之后将范围扩大至跆拳道和柔道项目[41]。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2007—2016年间英国为备战历届奥运会和残奥会,先后实施了12个国家级运动员选材和培养计划。英国的跨项选材分为3个阶段:第1 阶段,又称为“测试阶段”,选材专家对招募对象进行体能、技术和形态学测试,考察招募对象的运动背景和运动水平;第2 阶段,又称为“评价阶段”,选材专家对运动员进行功能性动作筛查、医学筛查、运动表现评价、心理和动作行为评估,综合评价运动员进行专项训练的可能性;第3 阶段,又称为“试训阶段”,招募对象确定专项后接受世界级教练员的指导,训练周期为6~12个月,选材专家跟踪运动员训练水平的提升幅度和发展空间,进一步确认招募对象与运动项目的吻合程度,顺利通过3个阶段考核的运动员就被正式纳入国家队阵营。如果运动员在“试训阶段”遭到淘汰,专家再根据其综合表现给予再次跨项的建议,招募者获得重新择项的机会。

虽然英国没有公布跨项选材的完整信息,但是通过对各项目招募条件进行分析,不难发现具备一定运动背景和形态学特征占优人群通常更受青睐。例如“SPORTING GIANTS”计划要求招募对象符合3方面条件:1)年龄在16~25岁,2)身高超过190 cm(男)或180 cm(女),3)具备一定运动背景。又例如“TALENT 2016 TALL AND TALENTED”计划要求招募对象符合以下两方面条件:1)年龄在15~22岁;2)男子身高超过190 cm,女子身高超过180 cm。此外,英国体育局将跨项选材范围由夏奥会扩大到冬奥会、残奥会和青奥会。以“PARALYMPIC POTENTIAL:BRING ON BRAZIL”计划为例,该计划于2013年启动,招募对象是残疾人群,目标是备战2016年里约残奥会。同年,英国为了备战2014年索契冬奥会还启动了“POWER2PODIUM:SKELETON”计划,针对俯式冰橇、无舵雪橇、有舵雪橇、北欧两项和现代冬季两项等冬奥项目实施了跨项选材,但由于备战时间短未取得理想成效。截至2016年,英国体育局将运动员选材与培养计划的实施项目扩大到20个奥运和残奥会项目,与100多名世界级教练展开合作,选拔测试了7 000多名运动员,在17个项目上培养了100名多世界冠军,这些运动员在历届夏冬、冬奥、残奥和青奥会等国际大赛中累计获得超过150枚奖牌。作为传统选材的补充,英国规模化的跨项选材为渴望成功的高水平运动员提供了二次择项的机会[42]。英国赛艇运动员Helen Glover、跆拳道运动员Lutalo Muhammad和俯式冰橇运动员Lizzy Yarnold 均出自跨项选材,3位运动员在20~24岁选择跨项,跨项后1~3年达到了世界级水平,并在夏奥、冬奥会上取得了辉煌成绩。

3 跨项选材的主要经验与启示

结合澳大利亚和英国等国规模化的跨项经验和我国近阶段的工作实施,总结相关经验,能为今后我国运动员的科学选材和基础培养提供诸多启示。长期以来,运动员转项、兼项以及跨项选材在我国体育实践中普遍存在并被教练员们广泛应用。基层体育系统中诸如技巧跨项体操、体操跨项蹦床和羽毛球跨项壁球等形式的跨项屡见不鲜,何雯娜和陆春龙等奥运冠军就是跨项经典案例。然而面对2020年夏奥会和2022年冬奥会复杂的形势,我国自2017年起也启动了规模化的跨项选材。此举一方面针对2020年东京夏奥会新设的攀岩、冲浪和滑板等项目,缓解了项目人才短缺的燃眉之急;另一方面针对我国奥运项目“夏强冬弱”的局面,根据国家体育总对2022年冬奥会和残奥会提出的“全面参赛、恶补短板”的要求,在雪车、钢架雪车、跳台滑雪、越野滑雪、冰球、速度滑冰、高山滑雪和单板滑雪等项目实施了跨项选材,在加快冬季项目水平提高的同时推动了备战工作的有序进行。为此,结合澳大利亚和英国等国规模化的跨项经验和我国近阶段的工作实施,总结相关经验,能为今后我国运动员的科学选材和基础培养提供诸多启示。

3.1 跨项选材的主要经验

3.1.1 传统选材是成才的主要途径,跨项选材是传统选材的有益补充 跨项选材引发了竞技体育领域对传统选材的思考,如何识别跨项选材和传统选材的关系便是首要问题。从表2可以看出,夏奥会中出自跨项的运动员占参赛总人数的5%~7%,说明传统选材仍是运动员成才的主要途径。冬奥会中跨项选材人数的比例为8.9%~26.5%,说明冬奥会是跨项选材的主阵地。这可能与冬季项目的竞技水平不高、群众参与度低和产业基础薄弱等因素有关,冬季项目跨项后,运动员凭借资助、科技和政策等方面扶持,能实现训练水平的快速提高和成才周期的大幅缩短。随着对跨项选材探索的深入,未来跨项选材或许会出现在更多的运动项目上,出自跨项选材的运动员比例也可能进一步增加。例如,美国在2006年冬奥会上跨项选材比例为2.5%,在借鉴各国经验后,2010年冬奥会上跨项选材比例升到了8.9%。

表2 出自跨项选材的运动员人数比例Table2 Proportion of athletes from talent transfer

3.1.2 跨项选材是成才的关键环节,长期培养和全面保障意义深远 政策、训练设施、教练员培养、体育人口、选材和培养、国际比赛、运动训练和退役支持、科研和经费是打造顶尖运动员的关键因素[43]。表3是澳大利亚和英国跨项选材保障体系的案例,可以看出跨项选材不仅涉及运动项目和跨项时间的交叉,而且涵盖选材后的长期培养和全面保障。高水平教练员和科研人员的支持、运动员教育、工作和训练的保障,以及训练、比赛、科研经费的持续投入,均为跨项后的运动员建立起了立体保障。空间上的跨项选材不仅涉及竞技体育训练和比赛,而且涉及媒体报道、竞赛制度设置、保障政策配套、文化教育和退役安置等方面细则。国家组织的规模化跨项选材是一项系统工程,加强保障体系建设,有助于调动广大运动员、教练员和相关人员的积极性,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对跨项选材的顺利实施意义重大。

表3 运动员跨项选材保障体系案例Table3 Cases of athlete talent transfer guarantee system

3.1.3 现有的跨项以赛艇、自行车、跆拳道和俯式冰橇等项目为主 尽管澳大利亚和英国等国通过规模化跨项选材实现了竞技体育上的突破,但是究竟哪些项目适合开展跨项选材依旧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跨项选材的早期多项和晚定项特点似乎不能满足部分奥运新设、冬季项目的备战要求。英国选材团队的Collins 等对不同项目的跨项可能性展开了讨论,他们对跨项前后项目的体能、技术以及整体(体能和技术的总分/2)进行评判(分值从0~10,分值越高代表跨项可能性越高)[44]。虽然他们未给出所有项目的跨项可能性,但是以体能和技术为依据的评判思路为跨项选材的实施提供了思路,他们认为短跑转俯式冰橇、体操转跳水和冰球转速度滑冰存在较高的跨项可能。与实践相对应,澳、英在俯式冰橇、赛艇、自行车和跆拳道等项目取得了较大成功,我国也先后在赛艇、铁人三项等夏奥项目和俯式冰橇等冬奥项目开展了跨项选材。

3.2 跨项选材的启示与借鉴

3.2.1 注重运动员全面发展,拓展成才渠道和机会 长期以来我国竞技体育人才选拔和培养受传统选材理论影响,早定项、早成才和10 000 h 定律为众多运动项目选材提供了依据。然而,不同运动项目的竞技能力构成并不一样,不同竞技能力受青春发育的影响也不尽一致,技巧类项目早定项早成才对于对生理学能力要求较高的项目,可能意味着早期专项化。研究显示,早期专项化可能造成过度损伤、运动兴趣下降和运动寿命缩短等问题[45],相反早期多项训练的运动员可能在成年后达到更高的竞技水平[28]。与其他受传统选材理论影响的国家一样,我国现有选材的主要依据是运动员的年龄,部分天赋型运动员由于晚发育失去了进阶培养的机会[40]。对于部分运动项目而言,全面发展一方面可以最大程度地避免传统选材对运动天赋的低估,扩大选材范围、提高成才效率;另一方面能更全面地发展运动员的协调性,在打磨运动员技术动作的同时避免了单一动作造成的过量运动[45]。此外,运动员的全面发展还能为不同项目间的人才流动提供可能,丰富了部分小众项目的后备人才资源。

3.2.2 构建运动员保障体系,提高运动员成才效率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备战2022年北京冬奥会、残奥会的关键时期,跨项选材是备战工作的重要举措之一。尽管实践领域对跨项选材并不陌生,然而澳大利亚和英国等国规模化的经验表明科学训练始于科学选材,落实于保障。澳、英不仅确定了跨项选材的项目,制定了跨项选材测试方法、规范了选材流程,而且选派了高水平教练员,并予以政策、经费和文化教育等方面支持,确保了选材工作的成效。为此,我国竞技体育领域在实施跨项选材的同时,需在理念和方法上加强我国选材的保障工作水平,加大跨项选材后人力、物力、财力和精力上的投入,构建跨项选材的全方位保障体系,切实提高运动员成才效率。

3.2.3 加强项目的科学研究,遴选适合跨项的项目 跨项不仅存在于竞技能力构成相似的项目间(体操转跳水)和夏奥项目向冬奥项目间(如短跑转俯式冰橇),而且存在于非奥运项目与奥运项目间(如武术转跆拳道)、非体育项目与体育项目间等。无论是何种类型的跨项,均要客观分析跨项前后运动项目的成才共性,筛选适合开展跨项的运动项目,制定符合项目特征的选材方法。我国今后在开展跨项选材的同时,还要加强项目的科学研究,基于运动项目竞技能力构成推演适合跨项的项目,进一步提高跨项选材的准确性。此外,部分非奥项目和奥运新增项目虽然聚集了众多参与者,但是受到社会影响力、项目普及度和高等教育入学对口与否等因素影响,在开展跨项选材时面临着一定难度。未来,我国相关部门还需统筹布局、协调推进,确保相关项目跨项选材工作的顺利实施。

3.2.4 借鉴跨项选材的经验,提高备战工作的效率 传统选材理论对大多运动项目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传统选材理论更多是建立在庞大的人口基数和漫长的培养周期基础之上,这使得部分人口小国和承担着短期内快速提升竞技成绩任务的国家望而却步。跨项选材恰好弥补了传统选材理论的不足,给一些竞技水平不高、群众参与度低、奥运新设项目带来了希望。我国体育正处于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对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关注也越来越多。为此,我国应积极借鉴跨项选材的经验,在落实备战任务的同时规划运动员的长期培养,建立阶段与全面相结合的选材培养体系,设计符合项目特征的选材标准。在积极推进跨项选材工作的同时,挖掘和发挥传统选材的价值,运用科学客观的选材体系和测试方法,针对体制内运动员展开二次遴选,最大限度延长我国运动员的运动寿命。

4 结语

跨项选材作为我国推进北京冬奥会和残奥会备战工作的重要举措之一,丰富了我国冬季项目后备人才的选拔途径。考虑到我国与世界冰雪强国存在较大差距,我国政府印发了《关于以2022年北京冬奥会为契机大力发展冰雪运动的意见》,旨在从政策层面给予备战工作大力支持。就实践来看,我国在短期备战工作中要充分发挥跨项选材优势,遴选适合跨项特点的运动项目,加强备战保障工作;在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过程中,还要强化政策引导和支持社会组织参与,深化竞赛改革,进一步发挥竞技体育的综合功能和价值。

猜你喜欢

成才竞技选材
住宅建筑给排水设计管道布置及选材
“双减”助力均小学子成才之“四个词语”
短道速滑运动员科学选材要素与评价
电竞种植记
我国冬季残奥项目“跨项跨界”选材的策略分析
分析找出题目限制之外的范围,开拓思维,广泛选材
做合格母亲 教子女成才
花与竞技少女
到让孩子成才,必须先教孩子成人
同台竞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