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水平蹦床运动员选材的基本方法与特征研究

2020-06-01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选材运动员动作

(沈阳体育学院 体育教育学院,辽宁 沈阳110102)

蹦床是我国发展历史最短、成绩最突出的奥运项目之一。自2004年首次参加雅典奥运会以来,我国选手共获得奥运会金牌3枚、银牌2枚、铜牌6枚,占2004—2016年4届奥运会蹦床奖牌总数的45.8%;至2019年在世界蹦床锦标赛上共获得金牌51枚、银牌25枚、铜牌9枚,均位居世界榜首。虽然我国选手成绩优异,处于世界先进水平,但比赛成绩和丰富的训练经验基本停留在实践层面,缺乏对训练实践成果的提炼和总结,还没有上升为理论成果和形成理论体系,与所达到的竞技水平很不相称。中国男女蹦床已经有10余年世界顶尖水平的成绩稳定期,积累了一整套比较成熟的训练方法与实践体系,具备了对实践成果进行理论归纳、成果整理的条件和基础。由于蹦床训练的低龄化、动作技术的复杂性及训练过程的长期性,选材在整个训练体系中就显得尤为重要,是培养世界一流选手的首要问题。文献研究显示,目前国内外尚未见到高水平蹦床运动员选材方面的实证研究。本研究的意义在于深化项目的规律性认识,实现高质量选材和跨项选材,为其他项目提供借鉴和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蹦床运动员选材的基本特征为研究对象,以2000—2019年5届奥运会男女前3名、13届世界锦标赛男女前3名优秀运动员为调查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重点查阅并研读2000年至今的国际体联历届世界锦标赛、奥运会成绩档案,中外相关期刊文献、技术资料以及比赛影像技术统计,为本文提供了实证依据。

1.2.2 高端访谈法

本文作者为国际体联技术委员会委员、亚洲蹦床技术委员会主席。2019年2—12月国际体联技术委员会会议、世界杯和世界锦标赛期间,围绕本课题,作者重点访谈了国际体操联合会蹦床技术委员会技术官员7人、国家队资深教练员8人(表1),为本研究提供了实证依据。

表1 国际体联及国内专家访谈名单Table1 Interview list of IGF and domestic experts

2 蹦床项目选材研究的基本现状

为了全面客观了解蹦床项目选材研究现状,通过中国知网(CNKI)共检索到与选材有关的文献5篇,基本都是基层教练员对选材的粗浅体会和经验总结,缺乏实证研究。较有代表性的文献是赵秋爽、陈刚等撰写的“我国优秀青少年蹦床运动员皮纹特征研究”,文章指出依靠传统的经验和简单的身体素质测试进行选材成才率较低。由于手纹具有高度的遗传性、稳定性,且操作简便,运用皮纹特征进行后备运动员选材可尝试和探索。通过对69名运动员的观察和统计,结果表明我国优秀青少年蹦床运动员在多项皮纹指标上具有明显的特征,可以利用皮纹这一指标将一般人群和具有运动潜力的人群区别开来[1]。

选材是训练的开始,决定着训练质量和未来的走向高度。蹦床竞技已经达到高难度、高精度、高稳定的艺术化发展阶段,寻找有天赋的运动员已经成为培养世界一流选手的必然选择。综上文献,可见目前蹦床选材研究极为匮乏。

3 蹦床项目选材要素与基本方法

3.1 蹦床运动员选材依据

蹦床运动员选材是根据蹦床项目特点和少年儿童生长发育规律,采用经验与科学相结合的办法,在大量的少年儿童中,通过测试、观察、试训等方式,把那些适合蹦床运动的“苗子”选拔出来[2]。目前我国男女蹦床已处于世界先进水平,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培养出了一批奥运会冠军、世界冠军,如男子陆春龙、董栋、叶帅、涂潇、高磊和女子何雯娜、黄珊汕、李丹、钟杏平、刘灵玲、朱雪莹等,这一群体所表现出的优秀运动员特征,经过实践检验,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实践应用价值,需要从专业发展的视角加以分析总结、精选提炼,以作为选材的评估依据和重要参考。

3.2 蹦床项目基本特征与选材特点

蹦床是以技术为主导的灵巧性、技术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评分项目,以腾空翻转和转体动作为主要特征,以成套动作为竞技表现形式,与竞技体操、技巧、跳水属同类项目,在技术要求、评价要素、质量标准、训练方法手段以及培养理念等方面有诸多相似之处。自悉尼奥运会蹦床成为正式比赛项目以来,随着项目发展、竞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竞赛规则的日趋完善,进一步凸显了蹦床项目的动作技术特点、动作风格、艺术表现力以及发展趋势。

根据蹦床项目特点和成才规律,一名优秀运动员的成长周期为8~10年[2]。多年训练的实践表明,高水平蹦床运动员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艰辛的过程,是教练员精心谋划、科学施教、运动员先天素质与勤奋努力多重因素作用的结果。蹦床运动员培养周期长、动作难度大、技术复杂、对动作的技术标准和精准度要求高,比赛器材特殊,且在8m的高空中完成动作,具有危险性高、心理压力大、伤病多发的特点。因此,高水平运动员的培养和训练过程难度较大。

选材在任何竞技体育项目中都是第一位的,决定着运动员的发展潜力、可能达到的训练水平和竞技高度。随着蹦床技术发展和竞技水平的提高,以及竞赛规则的引领和推动,选材标准和训练条件也在发生着适应性变化。因此,对于技术复杂的蹦床项目来说,高水平运动员的选材具有科学性、经验性和前瞻性特点,三者有机统一。蹦床发展的实践证明,选材具有阶段性和层次性,不同训练阶段有不同的选材要求、选材标准和观察重点,如初选、复选和精选,其观察和测试的重点有很大的不同。选材的实质就是通过一定的观察和专项测试,来判断运动员在多大程度上适合所选择的项目。这种判断和选拔过程既具有科学性,也带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经验判断。因此,总结和发现世界优秀运动员群体的共性特点、成长规律和训练特征,对提高选材质量、精选训练内容、明晰选材的科学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3.3 蹦床运动员选材的基本阶段、特殊要求与测评指标

3.3.1 选材基本阶段

由于蹦床训练的低龄化、培养周期长、动作技术复杂、身体条件要求高等特点,决定了蹦床项目选材的特殊性。根据蹦床运动员的成长周期和训练阶段的划分,选材可分为初选、复选和精选3个阶段。

3.3.1.1 初选阶段 初选就是对原始材料或从事其他项目的孩子一种“大浪淘沙”式的选材,属于“粗放型”挑选,对应我国蹦床青少年训练大纲的初级训练阶段,年龄一般在6~7岁。主要采用目测和简单易操作的测试方法,如让孩子站到网的中间原地颠、跳,观察其平衡能力、协调性、控制能力和基本网感,凭经验筛选出一部分适合蹦床训练的孩子。指标的测试主要是形态、身体素质、生理机能和网感等。

人的运动天赋一定程度上取决于遗传,运动能力的遗传表现是显著的,尤其是身体形态、体质成分、生理机能、身体素质和行为等方面更为显著[2-3]。因此,寻找具有良好遗传素质的运动员是选材时的最佳选择。选材的最高境界是发现形态、机能、素质、心理和智能俱佳的天才运动员。在初选蹦床运动员时,不仅要关注选材对象,也应该了解其父母及家人的有关情况[2]。人体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形态、机能、素质、心理、智能等生长发育均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在选拔不同年龄阶段的运动员时,要遵循少年儿童生长发育规律[2-4]。

3.3.1.2 复选阶段 复选处于初级训练阶段后期或中级训练阶段前期,年龄一般在8~10岁。从初选开始,经过1~2年的启蒙和初级训练后,再进行更细致、更系统的复选,这是一种“好中选优”的二次选材,是一次再“体检”、再筛选,目的是尽早发现好苗子,早分流、早定位,以减少后期的淘汰率和训练的低水平化,不贻误孩子的长远发展。复选更加注重网性网感、协调性、速度力量、身体能力、弹跳能力、接受能力和个人特点[3],主要从基本动作、基本技术、身体素质、专项能力上观察。复选时要充分考虑运动员的发展潜力。由于此阶段的孩子掌握的动作数量有限,测试内容应以反映网性网感的简单技术动作为主,如网上垂直跳、团身跳、分腿跳、并腿屈体跳、跳转180°、腹弹、背弹、一周空翻等,这是打基础阶段应掌握的最基本动作。测试方法可采取3种形式:1)单个动作连续完成若干次,如连续20次带臂垂直跳,以观察其弹跳能力、控制能力和身体协调性;2)几个动作组合循环做,如团身跳—并腿屈体跳—分腿跳,观察运动员的基本姿态、协调性、柔韧性、网感和完成动作的能力;3)组成成套动作,如团身跳—分腿跳—并腿屈体跳—跳转180°—团身后空翻—腹弹—背弹,综合观察运动员的各种能力、个人特点和发展潜力。

3.3.1.3 精选阶段 精选通常对应中级训练阶段后期或高级阶段前期,年龄一般在12~14岁。经过较长时间的蹦床专项训练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客观上运动员需要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过渡,以满足竞赛要求、高水平运动队和国家队梯队建设对后备人才的需求,这是运动员向高级训练阶段过渡的“年龄关口”,如世界冠军黄珊汕13岁获得1999年世界青少年比赛女子12~13岁组金牌、2003年17岁获得法国世界杯女子个人金牌、2004年18岁获得雅典奥运会铜牌、2009年23岁获得世锦赛女子个人金牌;奥运冠军陆春龙、董栋、何雯娜也基本相似。所以,按照蹦床选手的成长规律,对这个年龄段的运动员进行再观察、再测试,挑选甄别出更优秀的苗子,是选材的最高阶段,即“优中选精”,为进入高级阶段和培养世界一流选手做准备。测评以专项技术测试为主,适当提高要求、增加难度、变换方法[4]。技术考核的重点是基本技术是否正确、基本动作是否规范、技术掌握是否全面、是否有无法克服的技术“顽症”,以及专项能力、技术特点和心理素质,由此判断有无进一步培养的潜力和潜质。

3.3.2 选材的特殊要求与测评指标

3.3.2.1 年龄要求 根据对世界优秀运动员的调查统计,初选阶段没有性别差异,基本在6~7岁;复选阶段一般在8~10岁;精选阶段一般在12~14岁。16~17岁男女运动员在技术和能力上就能达到较高的竞技水平,女子比男子通常早1年左右,与竞技体操基本相似。目前国际体联规定的成年运动员参赛年龄是17岁、奥运会18岁。所以,无论从竞赛规则要求,还是从项目自身发展规律,以及从世界优秀选手的成长经验考察,初级选材以6~7岁为宜。如董栋2007年18岁获得加拿大世界杯男子个人金牌,陆春龙、何雯娜19岁获得2008年北京奥运会金牌,俄罗斯选手伊万18岁获得2019年世锦赛个人银牌。从表2、表3可见,1990年以来男子获得世界冠军的平均年龄21.42岁、女子21.3岁。由此可见,按照国际体联男女运动员17岁参赛的年龄规定,优秀选手平均再需要4~5年的时间,通过大赛锻炼、经验积累、名气提升,才有机会争夺世界冠军。

表2 世界男子优秀运动员首次获得世界冠军年龄Table2 Age list of first getting world champion for world’s top male athletes

表3 世界女子优秀运动员首次获得世界冠军年龄Table3 Age list of first getting world champion for world’s top female athletes

3.3.2.2 身体形态要求 由于蹦床动作腾空达8 m 之高,空中滞留时间长,因此形体和空中姿态的优劣对动作质量、表现的艺术效果和裁判员的价值评分有很大的影响。蹦床素有“空中芭蕾”的美誉,艺术性和观赏性强,动作展现形式独特,形体和身体姿态起着很重要的作用。通过对世界优秀运动员的观测、访谈,得出优秀运动员的身体形态要求:以中等身高为宜,成年男子在170 cm 左右、成年女子在160 cm 左右;身材匀称、体重偏轻、皮脂薄、躯干稍短,上下肢略长、腰细、髋窄、臀小上收、脊柱正、后背直、膝关节小、脚背平、足弓高、跟腱细长,大小腿肌肉有弹性;两臂上举时肩关节能充分展开,两腿直,背后观察两肩平;形体不宜太瘦,体重过轻的运动员通常能力较弱,压网力量不足,腾起高度受限,动作美感、动作力度和艺术韵味受影响,发展后劲不足。

3.3.2.3 身体素质要求柔韧性是技术主导类难美项群的重要素质,是展现难美项群动作特点和动作美感的必要条件和共性特征,也是运动员应具备的必备条件[5]。不同项目由于其动作特点和艺术表现形式的不同,对柔韧性的要求也有所不同,各有特点。由于蹦床器材网面的有限性、特殊性和评分规则对动作移位的“最小化”要求,加之蹦床动作的高腾空翻转,以及高水平运动员以屈体姿势为主体的成套动作构成特点,充分说明了肩关节和体前屈的柔韧性是十分重要的,因此选材时应作为观察的重点。从动作技术上分析,蹦床动作的翻转是人体借助于网面的弹性,以两臂的上摆引领来完成各种翻腾动作,其中肩关节的柔韧性对于翻转方向、翻转时机和翻转技术的正确与否都有一定的干扰和影响。理想的肩关节柔韧性有助于拉直身体垂直起跳翻转,减少动作的前后位移,符合蹦床动作技术要求和裁判员对动作价值的视觉判断。蹦床动作有团身、屈体和直体3种姿势,其中屈体是高水平运动员比赛中采用最多的姿势,使用频次最高。所以,体前屈柔韧性在蹦床运动员选材和后续的训练中格外重要,决定着屈体类空翻动作的质量标准以及高难度动作的学习效果。

蹦床项目器材单一,高水平运动员的成套动作组成和编排结构相近,均以双脚压网带臂上摆作为动作的开始,翻转的动力来自于双脚的压网。从压网效果看,脚大压网面积大,踩网稳,有助于压网起跳,腾起稳定,便于动作重心的控制,有利于高难度动作的完成和动作之间的平稳连接。

协调性是所有竞技项目选材的共性要求,优秀运动员往往更加突出,也正是因为协调性突出才使得他们成为优秀选手。高水平的蹦床成套动作以旋空翻动作为主,难度系数大、技术复杂、标准要求高,没有超群的协调性是无法在有限的网面上连续完成10个高难度动作的。根据蹦床动作的方向、动作特点以及动作完成形式,运动员的肌肉紧张度尤为重要,特别是腰腹肌快速收缩能力,是学习和掌握高难度动作的专项素质和特殊能力要求,是选材和日常力量训练的重点。另外,运动员空中肢体感觉、方位感、平衡能力也是观测的重点,主要通过训练来观察评价。

3.3.2.4 心理素质要求 蹦床项目的特殊性决定了竞赛规则的独特性。由于蹦床运动员只参加一个器械项目的比赛,而且比赛开始后只有一次完成动作的机会,中间出现失误或停顿后不允许继续进行,所以对运动员的心理素质、技术稳定性和发挥能力提出了极高要求。面对着比赛环境、竞争对手和比赛预期的压力,运动员必须要有稳定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心理状态,才能正常发挥水平,取得预期的成绩。大量的实践证明,运动员进入高级训练阶段,特别是成为世界级选手以后,在重大比赛的“巅峰”对决中,竞技水平通常都十分接近,比赛时运动员的心理素质是决定胜负的关键,蹦床比赛尤其如此。如北京和伦敦奥运会冠军何雯娜、陆春龙、董栋以及蝉联伦敦和里约奥运会女子蹦床冠军的加拿大选手麦肯兰男,突出的共性特点是心理素质稳定、自控力强、善于表现,有很强的表现欲和参赛欲,因而在大赛夺金的关键时刻能够稳住阵脚正常发挥。在精选运动员过程中,教练员主要通过技术观察、完成情况与动作的稳定性,以及以往参加比赛的成功率和比赛成绩做出综合评价。

3.3.2.5 精选阶段基本测试内容与方法 根据蹦床动作技术的复杂性、动作结构和难易程度,动作可分为基本难度动作、中等难度动作和高难度动作。基本难度动作通常指1周及以下的空翻和空翻转体动作,中级难度动作指1周以上2周(含2周)以下的空翻及转体不超过180°的动作,高难度动作指空翻2周转体180°以上和3 周类动作。

蹦床动作繁多、形式多样、难度各异,但在不同层级共有一些基础性、典型性的基本动作,既是学习其他动作的基础动作,也是打基础的基本动作,被称为典型动作或断面动作。研究和明确这个基本问题对于运动员选材,特别是精选高水平运动员,优化训练过程,提高训练效益,把握项目规律,均具有重要意义。为了科学甄别和确定蹦床基础性典型动作,笔者对2019年第34届世界蹦床锦标赛男女前30名选手动作使用情况进行了统计,共计122套次,结果见表4。

表4 2019年东京世界锦标赛男女运动员1~2周动作使用频次Table4 Use frequency of somersault action with 1~2 of male and female athletes in 2019 Tokyo World Championships

从表4可见,世锦赛男女优秀远动员使用频次最高的11个动作是团身后空翻、屈体后空翻、直体后空翻、团身前空翻转体180°、屈体前空翻转体180°、直体前空翻转体180°、直体后空翻转体360°、直体后空翻3/4腹弹、直体前空翻3/4背弹、屈体后空翻2周、团身或屈体前空翻2周转体180°和团身后空翻2周转体360°。这11个动作涵盖了不同训练阶段的基本难度动作,包含了蹦床动作体系的不同动作类型,是运动员必须要掌握的基本难度动作,掌握的质量如何决定了运动员的发展潜力和成长空间。

精选阶段测试时,以上11个典型动作可单个动作连续做,也可将几个动作组合连续做或组成成套动作,以观察运动员基本动作和基本技术的正确性、规范性、身体的协调性、柔韧性以及基本姿态、身体能力、连接能力和控制能力,是对全面技术和能力的考察。

选材是一项基础性工作,必须坚持长期动态测评与训练相结合的原则。人体的生长发育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动作技术、难度发展也是动态变化的。运动天才只有经过实践才能表现出来,只有通过教学训练、跟踪测评、挑选淘汰的优选工作过程才能选拔出优秀的“苗子”。因此,蹦床运动员的选材必然是一个连续、动态的过程。选材层次越高,各指标标准就越高,测评考察也就更细致[6-8]。

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的,都是相对的、动态变化的,应以辩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选材。任何一个运动员的基础条件都不是十全十美的,都有其长处和弱项,这是选材过程中的常态。关键是教练员要善于抓住选材的主要矛盾,突出选材的主要方面,在训练实践中善于运用教学方法和专项手段挖掘和调动运动员的潜能和优势,紧密结合项目特点,在训练中扬其所长,使其优势更优、短项无大碍,从而不断强化和巩固竞技实力,保持高位的竞技状态。

4 蹦床项目跨项选材现象

4.1 跨项的基本情况与成因

运动员在不断拼搏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也为运动训练理论的丰富完善、创新发展作出了贡献。在长期的训练实践中,有些运动员由于身体条件或其他原因在训练中途改换了运动项目,转而进行另一项目的训练,并在新项目中取得了优异成绩,甚至成为奥运冠军和世界冠军,这种情况在个别项目上出现过,但属于个案,并不多见。然而在蹦床项目中,跨项现象比较突出,转项运动员数量多,而且成绩优异,成为一种突出现象,具有很强的典型性。专家们认为,蹦床项目出现的这种现象有其内在的合理性、逻辑性和必然性,其中项目之间契合度高、共性特征多是主要原因。

体操、技巧、跳水是我国的传统优势项目,竞技水平高,人才济济,有些运动员经过一定阶段的训练以后,由于各种原因在这些项目上没有显示出运动天赋,训练和比赛成绩一般化,未来发展的潜力有限,成为优秀运动员的可能性不大,这种状态就为运动员转项提供了可能。体操是运动之母,是竞技体育的基础性项目,经过体操训练的运动员在身体形态、身体素质和技术基础等方面都较为全面,所以蹦床项目在发展之初出现了体操等项目的跨项现象。

蹦床20年的训练实践表明,重视和研究项目规律,掌握项目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实现运动员跨项效益最大化的前提和基础。深化对项目本质和规律性的认识,对不同项目加强分类研究,分析比较,以发现不同项群内部和项群之间的共同点、异同点,才能使跨项不至于随意性和简单化。只有加强对项目的研究和比较,才能实现科学合理、有序高效的交流与互动,进而实现人才资源配置的最优化。项目之间的流动,本质上是选材的一种方法,是选材的一种特殊形式,一方面优化了人才资源配置、提高了人才使用效益、减少了淘汰率,另一方面也促进了项目之间的相互支撑、共同发展。特别是当一个新兴项目出现时,这种现象就更为突出。

关于蹦床跨项的基本情况,本研究进行了专题调研访谈:运动员原项目的训练年限一般在3~5年,如我国目前的15名蹦床奥运冠军、世界冠军全部是从体操、技巧、跳水转项的,基本情况见表5。

表5 我国优秀运动员转项情况Table5 Event transference of Chinese elite athletes

从表5可见,蹦床项目转项运动员之多、取得成绩之优异,是蹦床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突出特点,也是区别于其他项目的一个显著特征,值得深入研究,对其他项目也是一个启示和借鉴。蹦床项目转项运动员多,而且取得了大面积成功,出现了一大批世界冠军。从项目的本质属性上看,主要是体操、技巧、跳水和蹦床项目之间存在着高度的关联性、迁移性和互补性,同属技能类难美项群;项目之间有着共同的训练基础、技术基础、动作标准和相近的身体条件;在竞技能力上均以技术为核心,以难美为灵魂,同为多元的动作结构,都以主客观为依据的评价方法,因而转项后的成功率高。这提示体育界无论冬夏季项目,跨项选材应尽可能在技术特点、身体能力和心理素质要求基本相近的同类项目之间进行,要加强对同类项目训练规律的认识和研究,把握项目训练过程的基本方法和本质要求。只有加深了对项目规律性的认识,才能发现和找到项目之间的相同点和异同点,跨项选材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减少盲目性,提高针对性和时效性,使跨项选材从经验转向更加科学化。

笔者对俄罗斯、德国、加拿大等蹦床强国的优秀运动员跨项情况进行了调研,见表6。

表6 国外优秀运动员转项情况Table6 Event transference of foreign elite athletes

从表6可见,来自俄罗斯、德国和加拿大的3名世界冠军和1名世界亚军也是从体操和技巧转项到蹦床的。俄罗斯选手伊莲娜堪称是蹦床历史上最伟大的运动员,自1990年以来共获得5次世锦赛个人冠军、1次奥运会冠军、27次世界杯个人冠军、5次世锦赛亚军。该选手有6年的技巧单跳训练经历,但训练平平,成绩一般,发展空间有限;后转项蹦床,很快显现了在蹦床项目上的运动天赋和专项能力;经过6年左右的训练,1994年19岁首次获得世锦赛个人世界冠军,2007年第5次获得世锦赛个人项目冠军;直到2008年退役,保持了14年之久的高水平竞技状态。由此典型案例可以看出,运动员的能力、素质乃至天赋是有指向性的,是有项目选择的,只有契合了某个项目的特定要求,找到了适合自己的项目,加之教练员的科学施教,这种天赋才能表现出来,并得以充分发挥。建立在把握项目规律基础上的选材用才,才能达到人才和项目的和谐统一,从而实现训练价值的最大化、成绩的最优化。

4.2 对蹦床项目跨项现象的基本认识

跨项选材促进了我国蹦床运动的快速发展,至今仍保持着世界先进水平。对于跨项是否优于直接培养的问题,访谈专家认为经过前期的体操、技巧、跳水训练,运动员掌握了基本的翻腾动作,建立了翻腾的基本概念,具备了一定的身体素质基础,并养成了良好的体操意识和基本姿态,在蹦床训练初期就已经具备了专项所需要的基本能力,这样的运动员转项蹦床是非常适宜的,转项后会很快适应蹦床动作的技术要求。可以说体操为中国蹦床项目的起步和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支撑和技术支持。目前备战东京奥运会的中国蹦床队主力队员基本都是体操转项运动员,他们既是我国蹦床运动近20年不断探索、不断进步的成果,也是蹦床界总结经验、把握项目规律、勇于创新、敢于实践的结果,为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蹦床训练理论提供了实证。

跳水运动员虽有跨项蹦床成功的例子,如我国第一个蹦床世界冠军叶帅就是由跳水转项的,但要注意跳水动作是自上而下、以头部朝下垂直翻转入水的,而蹦床动作的翻转方向是自下而上的,动作方向相反。达到一定训练水平的跳水运动员,其动作方向感基本形成,转项蹦床后很容易出现动作技术的负迁移,头朝下的入水意识时有出现,这对蹦床训练是极为不利的,极易造成颈椎受伤的严重后果,故跳水运动员改项要注意加以区别。

蹦床运动员选材目前在我国还没有专门研究,尽管从体操、技巧、跳水转项过来的运动员有很多成功的案例,但蹦床运动毕竟是独立的比赛项目,有其自身的特点和竞赛规则要求,有其自成体系的技术要求、评价标准、动作体系和训练规律,应加强蹦床选材的系统研究,形成相对完整的选材理论体系。

5 结论

蹦床运动员选材包括初选、复选和精选阶段,选材必须要坚持长期动态测评与训练相结合的原则。通过教学训练、跟踪测评、挑选淘汰的优选过程,才能选拔出优秀的“苗子”。选材必然是一个连续、动态的过程,选材层次越高,各指标标准就越高,测评考察就更细致,应以辩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选材。教练员要善于抓住选材的主要矛盾,突出选材的主要方面,运用科学的方法和专项手段去挖掘运动员的潜能和优势,在训练中扬其所长。

跨项是我国蹦床项目发展过程中较为突出的一个现象,形成了鲜明特征。跨项的成功实施加快了我国蹦床运动的发展进程,转项后有18人成为世界冠军(3名奥运会冠军、15名世锦赛冠军),至今我国蹦床选手仍保持着世界先进水平。项目之间的跨项流动,优化了人才资源配置,提高了人才使用效益,减少了淘汰率。深化对项目的研究,把握项目规律,是实现高质量跨项的关键。本研究同时也为其他项目的跨项选材提供了借鉴。

猜你喜欢

选材运动员动作
住宅建筑给排水设计管道布置及选材
我最喜爱的运动员
下一个动作
短道速滑运动员科学选材要素与评价
我国冬季残奥项目“跨项跨界”选材的策略分析
一位短跑运动员的孤独
分析找出题目限制之外的范围,开拓思维,广泛选材
非同一般的吃饭动作
运动员
Sports 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