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驿路梨花》中的民族团结教育情怀
2020-05-31刘文芬
摘要:《驿路梨花》一文蕴藏着较为丰富的民族团结精神和情怀,不仅能够对当时的历史产生一定影响,在今天仍然有充分的借鉴作用。因此,在实际教育教学中需要深入挖掘这篇文章中背后蕴含的民族团结精神,将文章里民族精神和现代民族精神进行相互的对比,从而使每个学生能够从课本中入手,进行深入地分析和研究,感受到丰富的民族团结文化,增强民族共同体意识,从而突出语文素质和语文育人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驿路梨花》;民族团结教育;要点分析
在进行这篇文章分析的过程中,需要深入把握很难忘怀的主要情节,并还要深入地挖掘新时代的思想光辉,感受到时代精神,在课文的故事中寻找新型的民族团结教育思想以及理念,再联系实际,给教育工作起到重要的指导和引导作用。
一、《驿路梨花》介绍
彭荆凤笔下的《驿路梨花》具备了一定的革命传统教育意义。这篇文章写于1977年,作者是长期生活在云南,不仅对边疆少数民族的热情好客有着非常深刻的印象,还在生活中形成了乐于助人的良好品质[1]。在这篇文章中以小茅屋最为主要的中心,讲述了人们建造和照料小茅屋的一些感人事迹,以梨花为主要代表彰显出新一代青年的优秀品质。文章中所蕴含的民族团结精神也是非常丰富的,这篇文章是按照“我们”的所见所闻,以时间顺序进行有效叙述的,在叙述中又增加了一些插叙,如果按小茅屋的产生和建造过程来看,又属于倒序。作者在故事情节发展中设置了一些悬疑和误会,通过富有戏剧性的情节来进行完整性的展示,虽然篇幅是比较短,但是其中情节跌宕起伏。
课堂教学在向学生讲解这篇文章时,可以先让学生梳理故事情节,找出人物出现的顺序,再对文章内容进行有效的分析,重点引导学生找出文章中的插叙部分,体会文章在结构上这样安排的好处,让学生通过民族精神来进行深入性地分析和研究掌握故事发生的先后顺序[2]。这样一来,不仅可以让学生对文章有个身份性的了解,还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德育渗透,凸显作者的民族情怀,感受民族团结的精神,从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驿路梨花》中的民族团结教育情怀剖析
(一)故事背景的时代精神
1950年春天,作者随军进入云南,在这一历史时期,党中央重新提出了民族团结的重要指示,云南民族较多,民风淳朴。正是由于不同民族的团结精神,给作者带来了非常深刻的感悟。在体会民族团结的基础上,认识到了党中央的重要指示精神价值,在边疆有许多朴实的人和故事,如文中的瑶族老人、梨花一样的哈尼族人,还有解放军叔叔,充分展现出了时代的美,是不忘初心和牢记使命的重要表现[3]。在进行文章分析时通过一些片段的有效融入,让学生了解到解放军的艰苦经历和边疆少数民族对于解放军的帮助,以小茅屋最为主要的引领,通过对话和故事的有效融合,彰显出在民族团结背景下建立茅屋的团结精神,并且在对茅屋的维护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团结互助的民族精神。通过这一背景内容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了解到民族团结和军人不忘初心的重要意义,了解到先行者属于解放军叔叔,在民族团结的基础上明确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大义和责任担当,新中国即成立以来共产党也起到了重要的领导作用,无论是在任何地区都保持着民族团结的精神和重要的引领作用,贯彻落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将无私奉献,友爱互助带给劳动人民。在进行文章情节分析过程中,大多数学生都会被文章中的雷锋精神、民族团结精神所折服,学生阅读本文进入到情节中,一定发表自己的意见以及看法,在实际教育工作中引导学生体会在建造和维护茅屋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些良好品质,启发学生想象当时边疆人民较为高尚的民族团结精神。
(二)历史文化新时代的光辉
民族团结是党中央领导的重要基础,在任何历史时期都是不过时的。中华民族是56个民族缔结的多民族大家庭,在历史文化传承的角度上,《驿路梨花》描写的边疆小茅屋中不仅看到雷锋精神,更能展现出独特的民族团结面貌。从解放军叔叔开始,到哈尼族小姑娘成为引路的梨花,将雷锋精神民族团结和民族之间的爱洒在路中,让团结友爱的民族情怀得到广泛性的传播。希望学生成长的路上,都能找到这样的一间小茅屋,享受到了人生的温暖,发扬光大来自民族的热情精神,彰显新时代的新活力。
结束语
在《驿路梨花》教学中,要充分挖掘背后所蕴含的民族团结教育情怀,运用历史傳承未来书写这篇文章中的精神,将民族情怀和团结友爱的精神传承给学生,并且在社会主义的带领下,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力度,充分利用每个故事中的细节,打动学生引领学生,让祖国下一代充分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意义,在语文学习中潜移默化感受到民族团结的价值和重要使命,从而使学生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参考文献
[1]闫历.多元智能理论对初中语文教学的启示[J].中国校外教育,2017(05):56-57.
[2]张慧.多元智能理论对初中语文教学的启示[J].知识文库,2015(8):89-90.
[3]刘金剑.多元智能理论下,初中语文教学的探究[J].新课程,2017(1):46-47.
本文系安徽省2019年教育科学研究重点项目JKZ19001《中学语文教学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实践研究》课题论文。
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教体局教研室 刘文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