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由题画诗鉴赏到语文课美育落实

2020-05-30刘磊

学语文 2020年5期
关键词:高考

摘要:2019年高考全国Ⅰ卷、北京卷中的诗歌鉴赏题,共选取了陈与义的三首题画诗,联系近年各地高考诗歌鉴赏题选取的题画(字)诗,可以推知,选择题画(字)诗进行考察是对高中学生美育能力检测的重要途径之一,符合新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当前教育语境下,学生美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包括语文在内的各科教学都不应忽略美育。在高中语文课堂中落实美育,需要广大一线教师的教学机智、创设生成和不断实践。

关键词:高考;题画诗;美育落实

对于学校教育中德、智、体、美、劳五育之中的美育,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可以预见,在德育、智育、体育、劳育等育人目标不断强化的当下,学校美育只会加强,不会削弱。笔者分析近年来的语文高考试卷,欣喜地发现,试卷出现了涉及美育的古诗词类题型的考察。鉴于此,笔者以为,当前教学活动中的美育落实,具有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很值得我们一线高中语文教师予以关注、思考与研究。

一、由三首题画诗与美育考查说开去

2019年高考语文全国Ⅰ卷中的诗歌鉴赏题,选取了北宋、南宋之交的“江西诗派”诗人陈与义的五言律诗《题许道宁画》,这是一首题画诗、写景诗,这里的“景”是画家许道宁画中之景,是撷取实景基础上的艺术之景。凑巧的是,2019年高考语文北京卷也选了陈与义的两首题画诗《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试卷选取了五首绝句中的第一、第四两首,这两首诗也是题画诗,是从陈与义的题墨梅组诗中选取的。

笔者看到这三首题画诗,联想到2016年高考语文全国Ⅱ卷诗歌鉴赏选取的唐代杜甫的《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节选)》和2018年高考语文全国Ⅱ卷诗歌鉴赏题选取的南宋陆游的《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这两首诗歌也属于题画(字)诗,笔者以为:题画(字)诗之类的与传统美学相关的诗词的被选取与被考察,都说明了当前全国高考试卷命题者逐渐注重了对学生传统书画美学素养的考查,而對学生传统书画美学的考查,正是对学校美育考查的重要表征之一。

题画(字)诗是距离美育较近的诗歌题材,一般而言,美育有美术教育和审美教育之分。而题画(字)的作品所吟咏的对象——书画作品本身——就是一种美的样式,而诗歌作品不仅审视书画家的作品,而且还含有诗人的美学思想和艺术理论主张,这类诗歌的创作,有助于读者审美能力的培养和审美价值的塑造。

选择题画(字)诗来对学生进行考察对于他们的美育具有重要的作用,这是符合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所说的“语文教育也是提高审美素养的重要途径,要让学生在语言文字运用的学习中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创造表现的能力”[1]要求的。

我们须知,上述试题是对学生了解传统书画美学的直接考查,也是对学生感受中国诗歌美学能力的考查,对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考查,对学生是否具有一定审美能力的考查。这种试题设计,正是当下学校教师、试卷命题者对习近平总书记有关学校美育重要指示的一种积极回应。当然,广大语文教师还要明确,题画(字)诗只是美育考查的一种形式而非唯一形式,相信随着美育的深入,其他试题样式的美育考查将会日益频繁且形式多样。

二、高中阶段落实美育的重要性

美育的重要性在现代高中教育中不应忽略而应该加强,具体原因,笔者以为有以下几点:

首先,美育符合青少年成长发展的过程与规律。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育符合青少年成长发展的过程与规律。美学家陈超南先生曾说:“每一个人的青少年阶段都是个体文化知识、素养技能获取的黄金时段,个人的审美能力的提升也处于关键时期。人的爱美天性,特别是在青少年时期表现得尤为敏感和活跃。”[2]可见,一个人青少年时期是接触美、感知美、思考美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个体对美的判断、喜爱与追求,很大程度影响他的一生的道德、情感、态度、价值观。因而,我们应该认同他所说的“一个人要能够真正地懂得美和进行美的创造,是与系统地进行审美教育分不开的。这一客观就要求我们必须重视青少年的美育工作。”[3]

其次,截至当前,我国的美育并没有成功地完成。清末民初以来,像王国维、梁启超、蔡元培、鲁迅、丰子恺、徐悲鸿、刘海粟、林风眠等一大批有识之士都积极呼吁对国民进行积极的美育活动。蔡元培在1917年提出的“以美育代替宗教说”的观点至今在学界影响深远,然而,他当时提出的“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我之见、利己损人之思念,以渐消沮者也”[4]的主张,在当下看来,依然是没有完全实现的美育蓝图,现实生活和审美活动中的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倾向依然存在,不利于国民素质的提升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第三,从对传统美学的保护、借鉴与继承角度来看,对学生实施美育是教育领域坚定“文化自信”的表现。先哲们在我国悠久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思想碰撞,于诸多文化领域都生成了丰富的美学观念和美育思想,但中国美学的“弥散性格”使得这些宝贵思想不集中、不系统。当下我们重视美育,尤其重视对传统美学思想的继承,依据研究者的系统梳理,我们全面学习且加以不断推进,其实就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从而能够培养出“文化自信”的新青年,现实意义可谓大矣。

第四,美育是学校育人领域中的一项系统工程,它在素质教育中至关重要。孙春兰副总理在论述学校美育时,曾强调美育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关系党的教育方针的全面落实。美育绝不单纯是美术学、音乐学、舞蹈学等艺术学科的教育,它具有一种泛在的附着能力,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育等育人目标并行不悖、水乳交融,可以在开展其他教育育人目标的同时注重进行美育的逐渐渗透。

综上可见,学校开展对高中生进行美育,是发展健全高中学生个人德性德行的必然要求,是完善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育人体系的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三、美育落实与高中语文课堂

当前,由于审美教育的缺失,青少年教育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如青少年普遍审美格调不高、对美与非美的界限比较模糊、过分追求感官的愉悦而忽视心灵的觉悟、过分追逐崇拜“流量网红”和娱乐明星而忽视民族脊梁与各类业界英雄等。审美教育缺失的现状令我们担心:审美乱象一旦丛生,流弊恐将无穷。

针对上述美育的不良现状。笔者以为,高中语文教学通过对学生进行诗歌鉴赏、小说阅读等考试题型的训练方式来进行美育引导与落实,能够对学生美育产生一定的导向性作用。具体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践探索:

首先,积极开展与高中阶段的美育相关的校本课程教育。北京社科院黄仲山副研究员说:“美育的整个过程与我们所处的文化环境、文化背景密不可分,与现实中的文化理念、文化价值融合在一起。”[5]的确,学校对学生美育的培养,决不能忽视文化精神的培养。在具体操作层面,广大教师要认识到,审美教育要开展与各学科相关的审美通识教育,这类审美通识教育不仅要贯穿于诸如美术、音乐、舞蹈、语文、手工、雕塑等常见学科课程之中,还应该涵盖师生日常生活、交往之类的各种审美情境、审美场景中。

在具体教学实践中,鉴于国家课程的普遍性,笔者结合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连续多年向学生先后开设了《诗苑梯航》《艺苑掇英》《唐代传奇小说六讲》等美育特色校本选修课,在课堂上介绍中国诗歌常见类型及美学特征、传统绘画的题材类型及美学观念、唐传奇小说叙事学中的母题、源流、鉴赏等中的具体内容。这些校本课程的选题和内容喜闻乐见,它们都能够令学生领略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丰富的美学矿藏,课堂教学的耳濡目染、“熏、浸、刺、提”,确保使学生通过对具体美学内容的学习,完成学生对美育由最初的感性认知到逐渐的理性亲近再到由衷喜爱的过程。

其次,充分挖掘语文课堂中在与美学相关的资源。语文课不是美学课,但语文课中经常会遇到与美学相关的课文,这些课文需要教师讲解透彻,见缝插针地补充课外美学知识。高中语文教材中有丰富的美学类文章,但如何由美学生成为美育,这是需要考验语文教师的教学智慧的。

比如,我们在学习必修三诗歌单元中白居易的《琵琶行》或者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李贺的《李凭箜篌引》时,教师可以告知学生这两首诗都是典型的描寫音乐的诗歌。教师在教授完毕以后,可以借机对学生学习音乐诗予以适当拓展,分析音乐诗的类型和抒情方法,明确告诉他们,古代音乐诗大致可以分为:“以声写声”的类比法(李贺《李凭箜篌引》)、“以形写声”的通感法(柳中庸《听筝》)、以音乐效果或演奏环境来描写音乐(钱起《省试湘灵鼓瑟》)、以音乐演奏人的动作、神态来描绘(白居易《琵琶行》“转轴拨弦三两声……初为霓裳后六幺”部分)、运用重叠词、连绵词描绘(白居易《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等句)、结合乐曲名称联想相关意象(李白《春夜洛城闻笛》)等。教师如果能如此这番拓展,那么学生怎能不洞察中国古典诗歌美学的多样性之一斑?

又如一些涉及文艺美学鉴赏的方法原则问题的文章,也值得给学生以美学的启迪。如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散文之部”中选录的《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中就存在作者苏轼对“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的“道技”关系的思考,以及苏轼对“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的“虚实”关系的思考;又如必修五选录朱光潜的《咬文嚼字》一文,文中有朱光潜对文字“联想意义”的“点铁成金”与“流弊无穷”的辩证思考;不仅如此,和朱光潜《咬文嚼字》属于同一单元的钱钟书《谈中国诗》中存在钱钟书对中国诗“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的“虚实”关系的思考。高中阶段的必修和选修教材之中,类似上述这样的文本还有不少,它们都值得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予以关注和生发。

第三,借助当前语文课程推行的“整本书阅读”和“文本细读”的契机,教师给学生开列相关书目,放手让学生自己在课余阅读,补充学习一些相关的美学鉴赏类作品,增强学生们的美学意识和自觉性。结合实践,笔者以为,教师可以开列宗白华《艺境》《美学散步》、朱光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谈美书简》、傅雷《傅雷家书》、丰子恺《丰子恺谈艺术》、李泽厚《美的历程》、朱良志《曲院风荷》《扁舟一叶》、胡晓明《万川之月:中国山水诗的心灵境界》等作品来供学生们自行开展深度的整本书阅读。

笔者在整本书阅读操作上,采取“教师开列书目——学生课外泛读——师生课内精读——学生分享心得”的程序推进,立足于将美育落在实处。以笔者实践为例,2019年春,笔者在高二文科班布置了阅读朱良志作品《曲院风荷》的任务,明确告知学生给他们一个月的时间进行自由泛读,在规定时间结束后。师生选择《曲院风荷》的《微花》一章,在课堂上进行“文本细读”。一个月后的“文本细读课”上,师生从《微花》一章的文体、语言、结构、思想等角度加以分析,体会本章论述的传统美学中的“以小见大”思想,顺带欣赏书中选取的具有“以小见大”美学特征的摄影、书画、园林、盆景等作品。本章之中作者睿智的思想、典雅的语言和精彩的美学作品,都给学生们带来了思想的启迪、文艺的熏陶和美的享受。

“文本细读”课结束以后,我们再抽时间举办“阅读心得”分享会,请在整本书阅读过程中有自我见解的同学,先形成阅读笔记文本,然后再根据阅读笔记,分类选择优秀学生作品,让学生本人在分享会上朗读、解析,把自我的心得体会分享给所有同学,形成“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交流场面,进而促使同学们享受共同阅读、享受思想碰创的愉悦。学生们从阅读美学作品到体悟美学思想,再到分享美学体悟,他们在这循序渐进的潜移默化中,扩大了自己的美学视野,提升了自己的美学境界——美育目标就这样在这不经意间实现。

总之,美育及其落实是学校教育研究活动之中的大课题,而审美活动则是个长期的过程,我们须知,审美能够使人思维敏锐、心态积极、精神愉悦,其潜移默化的力量是巨大且深远的。美学领域之中的诗歌、散文、小说、绘画、音乐、雕塑等一切艺术样式呈现的或体现的美,则是美学领域之中的一汪清溪、一瓢之饮,但我们从中能够感受到被映照的大千世界,能够窥探到被双手掬出的无限月华!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

[2][3]陈超南:《论美与教育》,见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美学研究室编《美学十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206、207页。

[4]蔡元培:《蔡元培美学文选·以美育代宗教说》,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

[5]黄仲山:《美育重在培养文化精神》,《中国教育报》2019年4月25日。

(作者单位:刘磊,安徽省安庆市第一中学教师)

[责编尹达]

猜你喜欢

高考
新课改高考英语备考复习策略
明代科举对高考制度改革的启示
农村学生弃考现状、原因及对策
古代名医如何医治“高考”后遗症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高考物理新动向——逆向分析
透过高考把握《生活中的圆周运动》 教学
算错分,英“高考”推迟放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