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寓言群文阅读教学策略探析
2020-05-30向梦园
向梦园
摘要:群文阅读为初中阶段的寓言教学提供了很好的视角和思路,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用议题做中心点聚合阅读文本,以问题为突破口促进比较阅读,把主题当探究源传授解读方法,拿话题做引路石导入思辨读写,培养学生成为爱读寓言、会学寓言、能明寓意、有思辨力的人。
关键词:初中语文;寓言;群文阅读;策略
寓言以生动的故事和形象揭示深刻的道理。生动的故事性会引发学生的好奇之心和喜爱之情,哲理性这一特性又使它区别于普通故事具有思想启蒙、价值引领的教育意义,可见寓言教学是必要且不容忽视的。
而群文阅读强调教学内容的衔接性,文本、教师、学生双向互动的生成性,若运用到寓言教学中,不仅可以为教师教学提供崭新思路和有效方法,还能以更多元的教学文本、更精巧的教学设计和更优质的课堂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寓言。
一、议题选定,聚合文本
于泽元等多位知名教授界定了群文阅读的概念并从中提取了四个关键词:“议题”“多文本”“集体建构”“共识”。一线推广者蒋军晶老师认为群文阅读的文章不是单一存在而是“根据某一个议题组合在一起的”[1]。群文阅读教学中议题是群文的中心轴,群文是议题的辅助器,它们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相互联系且密不可分的。群文教学以议题整合群文,怎样科学地确定议题呢?林才回先生总结了“主题”“作者”“体裁”和“表达方式”四条线索[2]。
选定议题最常用的线索就是“体裁”,部编本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寓言四则》中的《赫尔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都出自古希腊的《伊索寓言》,笔者在教学时就以“体裁”为线索将两则寓言组合起来进行教学,以完成“读寓言,学做人”的议题。“作者”是可以确定议题的第二线索,我们可以组合蒲松龄的动物性寓言《狼》三则:用同一作者同一主题的三则不同内容的寓言帮助学生完成“学习寓言写作故事技巧”的议题。
“主题”为线索聚合文本会给学生一种新鲜感,但对老师而言则是莫大的挑战,它要求教师具有深厚的文学功底和高超的教学技巧。潘庆玉教授的《愚公移山》群文教学就选取了主题一致的《愚公移山》《巴别塔》《西西弗斯神话》这三个文本,确定了“面对困难的不同态度折射不同生活态度”的议题[3]。他的这堂阅读课以主题来确定议题,再用议题聚合文本,这不仅是一次教学创新,更是一个教育启示。
二、问题引路,比较阅读
寓言教学议题的选定很重要,切入议题的问题也非常关键。初中生要读懂故事、读出寓意并不难,难的是产生阅读兴趣和掌握阅读方法,因而教学中需要精巧的教学问题引导学生自觉自主地进行比较阅读。
第一,问题是引路石,教师要注意将问题设置得既紧扣文本又具有一定的思维价值。于修影老师在执教《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时提出问题:请同学们细品庄子的话,“鱼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与品格?问后学生先带着问题细读文本,然后小组合作揣摩庄子在濠梁之上的心境,“鱼乐”表现了庄子怎样的心境与品格。这不是简单的是否问题,而是一个既需要深入文本又需要资料辅助和一定思维能力才能回答的问题。寓言教学中我们要学会用具有价值的问题取代口水问题,有效提问才能让学生顺藤摸瓜、按图索骥地学习。在学生分析庄子与惠子形象时于老师问:“庄子与惠子是什么样的人?”并提供《惠子相梁》和《徐无鬼》节选进行文本对比,辅助学生深入思考这一问题,一问一读间,学生不仅能理解人物形象,也能感受到他们各自的人格魅力以及那份真挚深厚的友谊。于老师的两次提问启示我们:教学中要想润物细无声地让学生多阅读又不露声色地指导学生读寓言,教师完全可以通过设置问题将学生“引”到比较阅读的路上去。[4]
第二,问题是转换器,在教学中起到让学生自动切换不同视角进行对比阅读、对比评价的作用。笔者在《狼》三则的群文教学时对文本话题进行了拓展讨论,引导学生跳出文本的限制、打破思维的禁锢,站在语文教材编写者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教学时可以设置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你是语文教材编者会选取哪一则寓言选入课本?”这个问题比起“你更喜欢哪一则寓言?”的教学效果要好得多,学生会切换视角、转换角色站在不同的角度品读和鉴赏文本。潘庆玉教授在《愚公移山》《巴别塔》《西西弗斯神话》的寓言群文教学过程中这样问:“比较一下他们面对的困难,哪里一样、哪里不一样?”这个问题一下就把学生的思维激活了,使他们能站在比较的角度进行具体细致的阅读。
三、主题探究,明晰方法
“青春语文”将语文教学文本分为七种类型。初中阶段的教学文本多数为主题型文本,侧重于文学教育和精神熏陶,如《愚公移山》《寓言四则》《狼》。《愚公移山》作为一个主题型文本,它的课堂目标直指“愚公精神的理解和解读,学生精神成长的启蒙与引领”。
周忠玉老师从《愚公移山》中提煉出主题:一个人的成功有哪些因素,而后执教了一堂寓言教学与精神引领相结合的主题探究课。这堂课清晰地演绎了主题型寓言文本的教学流程与方法:明故事、明形象、明寓意、明自己。了解寓言故事大意是教学的基础,学生通过自查资料和学习注释了解故事大意。明主人公部分,师生合力对愚公、智叟及众人进行形象分析和人物解读。明寓意是寓言阅读教学中最重要的步骤,学生能够理解“愚公精神”是一种坚持不懈的精神,但它的现实意义却是需要师生共同去探讨与挖掘的。如果学生只是掌握空白的寓意,无法将寓言背后的寓意与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那么寓言的功能就没有得到真正实现,因而最后一个教学板块“明自己”就是将寓言与自身相联结,以达到用寓言引领精神成长的教学效果。
从此课例,我们可以学习到寓言阅读课型的基本教学步骤和教学方法:提炼出一个主题、攻破四个教学中心:故事、人物、寓意、自己。教师可以根据四大步骤进行教学设计,学生可以学习并运用“主题探究法”解读寓言。笔者试教的运用了主题探究法的《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教学流程清晰,教学效果较好。
四、话题拓展,思辨读写
话题可以是谈话的中心,也可以是要写要说的主题,话题讨论最能体现一个人的反应能力、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寓言教学中教师也要善于提出话题、拓展话题,让学生在思辨阅读中获得思维发展与提升。
话题应与学情紧密联系,只有在了解学情后进行拓展,学生才能围绕着话题在讨论和探究中培养思维能力,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时进行思维训练。如周忠玉老师的《愚公移山》教学就是在学生月考遭遇滑铁卢的学情基础上,借用课堂教学引导学生面对自己“心中的大山”并敦促他们去思考“如何才能挖走自己心中的这座大山”。周老师此处的设计实在精彩、令人叹服,从这个课例我们不难发现:话题是一束能让思维聚焦也能让思维发成出耀眼光芒的聚光灯。这束光可以照进现实,也可以照亮学生的学习生活。
话题要触发文本细读,如《狼》的群文教学可以从它的出处《聊斋志异》入手,教师可将关注点集中到“异”字上,提出话题:这三则故事“异”在何处呢?这个话题把《狼》三则群集起来让学生在对比阅读中发现“异”、体味“异”、演绎“异”。学生们的答案五花八门又有理有据,有的从语言表达上着力,有的强调作者的感情变化,还有的运用思维导图绘制三文本的不同之处……话题讨论时进行的自主阅读不再是墨守成规、一板一眼的机械阅读而是具体切实、思维灵动的思辨阅读。
话题拓展要助力写作,写作也是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有效途径。笔者曾在《狼》三则的作业部分要求学生发挥想象用文言的形式写“狼吞钩上肉”和“为狼所逼”的具体情景。课堂上的话题拓展可以成为训练和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课中读、课后写的助力器,因为在课堂激烈的话题讨论后,再用辩证的眼光写出自己的想法和见解是一次知识重构,也是思维重建的过程。故事背后承载着道理,讽刺之中保存着人性温度,夸张之余带来了生活的思考,这就是寓言独有的魅力。
参考文献:
[1]蒋军晶:《让学生学会阅读—群文阅读这样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2]于澤元、王雁玲、黄利梅:《群文阅读:从形式变化到理念变革》,《中国教育学刊》2013年第6期。
[3]钱华:《寓言教学:文体特征的关照下前行》,《语文教学通讯》2015年第6期。
[4]王君、周忠玉等:《群文教学须变“被文本指挥”为“指挥文本”》,《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9年第9期。
(作者单位:湖南大学教育硕士)
[责编芮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