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与“说”
2020-05-30丁绪华
摘要:“他想”与“他说”在小说中俯拾即是,与文中“斗鲨鱼”的场景描写间隔出现,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将学生引到“想”与“说”的语言品味中去,让他们从中感受人物心理的矛盾对立,进而领悟潜藏在矛盾背后的转化与统一,可为深入理解“硬汉”形象做好铺垫,这样的文学欣赏才能抵达心灵,陪伴心灵,提升精神境界。
关键词:老人与海;语言教学;想与说
《老人与海》(人教版节选)情节简单,老人与鲨鱼搏斗的情景虽然带来了最初的冲击,但一次一次的重复很快就让学生失去了阅读的耐心。老人自言自语,胡思乱想,情节简单,进展缓慢,细节琐碎。阅读者往往眼睛滑过纸面,文字却没有进入心灵,阅读甚为“單调”,以致“死活读不下去”。
“可毁灭”“打不败”的主题如果没有沉浸式阅读,不就成了廉价的“鸡汤”?老人形象如果缺少了内在精神活动的揭示,“硬汉”岂不成了“蛮汉”?
文学欣赏最终还是要回到语言本身上来。语言不仅仅是载体,语言就是精神、思想,回到语言才是回到文学阅读的本原。“他想”与“他说”在小说中俯拾即是,与文中“斗鲨鱼”的场景描写间隔出现,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将学生引到“想”与“说”的语言品味中去,让他们从中感受人物心理的矛盾对立,进而领悟潜藏在矛盾后的转化与统一,可为深入理解“硬汉”形象做好铺垫,这样的文学欣赏才能抵达心灵,陪伴心灵,提升精神境界。
“想”与“说”的对立
“他想”与“他说”主要集中在与鲨鱼搏斗的间隙,杀死一条鲨鱼,等待下一批鲨鱼的到来。学生在阅读中更关注“斗鲨鱼”的场景,而忽视了“想”与“说”的这些看似闲散的文字。引导学生关注“他想”与“他说”,从中感受人物心理的矛盾对立,进而领悟潜藏在矛盾背后的转化与统一,可以为深入理解“硬汉”形象做好铺垫。
第一条鲨鱼出现的时候,他想:这也许是一场梦。弄死第一条鲨鱼之后,他想:这要是一场梦多好,但愿我没有钓到这条鱼。他想仍然独自躺在床上的报纸上面。他想的很多,无法停止自己的“想”,一定要“想”,尤其是不住地想到罪过。与“想”间隔出现的“说”大都是“高声说”“放开嗓子说”“大声说”;说了什么?“别想了,老家伙”“你想得太多了,老头儿”;还有“有主意啦,我可以把我的刀子绑在一只桨把上”“不过我不是赤手空拳”。“想”流露出老人内心的柔弱与柔软,内心很清楚接下来会遭遇怎样的困难;“说”则表现出老人努力阻止自己的胡思乱想,用高声大气的“说”来驱赶自己内心那些不断涌现的坏念头。“想”与“别想”构成了对立。
而“他想”两个字反反复复、间间断断地出现,本身就具有暗示的力量:再大声的说话,也无法彻底阻断不断涌现的坏念头。但这又不仅仅是怯懦,怯懦中已经有直面现实的萌芽,柔弱中潜滋暗长着心灵的勇气。“想”与“说”的对立中已经隐藏着相互转化的前提。“硬汉”不能只是外在的无所畏惧凶狠勇猛,他需要慢慢向自己的内心灌注力量,他最终要从内心汲取斗争下去的力量。
“想”与“说”的颠倒
如果我们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关注第二回搏斗结束之后的“想”与“说”,并与上一回合的联系起来品读,就会有更深刻的发现。老人的“想”的内容变成了“说”的内容,“说”内容则变成了“想”的内容,内容的重复与颠倒有利于学生构建阅读的联系。
他大声说:“我真盼望这是一场梦,但愿我根本没有把它钓上来。”这是上一回合“他想”的句子,这一回合成了“他说”的句子,内容几乎完全相同。他又自言自语地说:“望一望绑刀的绳子……然后把你的手弄好,因为还有麻烦的事儿没有来到呢。”这和前文老人内心“想”到的“现在倒霉的时刻就要来到”并没有本质的区别。经过更为艰难的搏斗,杀死第二批来到的两条鲨鱼之后,老人大声“说”出了原来在心里“想”的话。“想”这也许是一场梦,老人心里还有侥幸战胜鲨鱼保住大鱼的希望;而“说”自己盼望这是一场梦,老人已经清楚自己遭遇了什么。同样一句话,心里想和说出来不只是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的区别,更是老人面对鲨鱼时精神态度的变化。
反过来再看看这时候老人的“想”,其本质大都是上文“说”的内容。“他想:现在不是想你什么东西没带来的时候,想一想用你现有的东西可以做的事儿吧。”“他想:我现在还有什么事儿可想呢?没有。什么也别去想它,只等着后面的鲨鱼来到吧。但愿这是一场梦,他想,但是谁晓得呢?也许结果会很好的。”不需要“说”来鼓舞内心,内心坚定专注,等着下一批鲨鱼的到来。
“说”与“想”内容上的颠倒重复,一旦建立语言分析上的联系,文意就变得深厚。“说”与“想”没有了前文的对立,“说”不再是对“想”的拦截,只是说出内心还残存的一点软弱,说出来也就化解了;“想”的内容少了,想得简单,但清晰、坚定。前后文“说”与“想”的联系分析,让我们感受到老人从搏斗中汲取了力量,“硬汉”的魄力正是在搏斗中慢慢锤炼出来的;这种力量灌注到内心,老人从外部的勇敢转向内心的坚定、坚强,“硬汉”的魅力就更深入地表现在不屈不挠的精神层面。
“想”与“说”的融合
人最终靠奋斗创造自己的生活,谱写自己的生命之歌。“他想”与“他说”其实并没有对立,也没有颠倒,如果让老人重新选择,我相信他宁愿捕获大马林鱼然后与鲨鱼一路厮杀回到海港,也不愿重复84天的经历。“想”和“说”融合在老人的战斗行动中!
在孤独地航行于单调的大海中,并遭遇美丽的鲨鱼这一背景下,老人那颗勇敢的心因为战斗而光彩夺目。没有战斗,“想”和“说”成就不了一个“硬汉”;但没有“想”和“说”,这个硬汉缺少了柔弱与柔软,就很难走进每一个普通读者的心里。《老人与海》味如橄榄,更深的滋味在老人心灵孤独的歌吟,我们倾听老人心灵的歌声,才能品尝到作品苦涩背后的余味醇厚。生活的甘甜永远都在苦涩中,经典的滋味也只有优美而崇高的心灵才能品尝。
“船还是好好的,他想。完完整整,没有半点儿损伤,只除了那个舵把。那是容易配上的。”他想:风是朋友;他想:大海有我们的朋友,也有我们的敌人;他又想:床是我的朋友。吃了败仗上床是很舒服的。如此平淡的心理描写,却最有力的表现了老人失败之后的平静,平静之中的坚定。这种平静与坚定是战斗之槌敲击在老人心灵之钟上的余音,除非经过生与死的搏斗,心灵难以获得这种平静与坚定;除非把战斗作为生命的最高荣耀,我们很难真正理解老人是失败了还是成功了。他又想:可是,是什么把你打败的呢?他提高嗓子说:什么也不是,是我走得太远啦。是啊,走得太远,总是容易遭遇失败;可我们从来也不会因为失败,放弃对远方的渴望。
经典是“云山雾尖”,好茶需要好水泡。妙玉的“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三杯便是饮牛饮骡了”,很适宜文学经典的品读。刘姥姥一句“好是好,就是淡些”,引得贾府众人一笑。而用来泡茶的水又是埋了一年蟠香寺梅花上的雪,品不出来只能被妙玉嘲为俗人。心如水,什么样的心灵“泡”经典之“茶”,就会泡出什么样的味道。文学经典体裁各异,却都该有诗的特质和诗的味道。以品茶喻经典阅读,就是要品出经典作品的浓郁诗意。聆听老人之“说”,想老人之“想”,当学生充分感受了老人生动的形象,感悟了作品丰富的情感,诗的品读就水到渠成了。茶的清香会改变水的平淡,经典的阅读会陶冶出一颗诗意的心灵。
阅读中我们也可以“说”出自己所“想”,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老人与海》中一个年轻的水手和那条大马林鱼并肩在海水中自由游动,乔榛丁建华经典朗诵中“老人把桨聚到不能再高的高度”“那补过千百次的旧帆像一面永不倒下的旗帜”,不都是立足于原作再创造的诗意的想像、诗化的语言吗?
阅读中我们更该追求“想”与“说”的融合,与行动的融合。鲨鱼一条接着一条,一群接着一群。战败并不耻辱,耻辱的是我们大多时候躺在沙滩上晒太阳,不敢踏进大海;耻辱的是我们畏缩逃避,放弃战斗放弃尊严。我们不是乘坐豪华游轮的观光客,用美酒音乐来充实内心,在拥挤人群中解脱自己的孤独。每一个人都要驾着自己的小船驶进大海深处,每一个人都要遭遇鲨鱼,只有感受战斗的快乐才能和人生的苦难结伴同行,也许“鲨鱼”才是打破单调并慰藉心灵的朋友。
(作者:丁绪华,安徽省合肥市巢湖市六中教师)
[责编夏家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