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数学计算课练习的有效性设计
2020-05-29庄迎春
庄迎春
【摘 要】练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发展智能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实践活动,具有巩固技能、反馈评价、形成策略、解决问题、拓展思维的功能。练习的主要任务是巩固基础知识和形成熟练的技能。心理学认为,一个正确认识的获得,总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反映在教学规律上,学生要获得知识和能力,也要有一个多次反复的过程。计算教学中学生也要进行一定量的练习,否则就不能牢固地掌握计算方法,学生的计算能力也不能很好的形成。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练习;有效性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37(2020)04-0186-02
练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发展智能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实践活动,具有巩固技能、反馈评价、形成策略、解决问题、拓展思维的功能。可是在平时的计算教学中练习设计存在着以下的问题:①练习设计的层次性不够,各种各样的练习安排了很多,但为什么要这样安排?教师没仔细考虑过。②练习题不够精挑细选,如何打造簡约课堂,如何让一道练习题发挥多重作用?教师没有考虑。③新课前的复习铺垫,选择什么样的复习题,为什么要复习这些内容,没仔细考虑过。很多教师只是为了复习而复习,课堂结构看起来完整实际却不然。为什么会存在这样的问题,原因就在于,教师对本节课要完成的,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或找的练习材料过多,不知道如何整合和精简;或是对小学阶段计算课的知识体系不够明确,不清楚每一年段对计算的具体要求[1]。
在小学阶段学生学会计算方法,提高计算能力,形成计算技巧,都需要学生反复的练习来实现。课堂中,教师练习的设计要有针对性,学生练后才有效果,才能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计算能力。
在计算教学中我们该如何更好的来设计课堂练习呢?
1 根据教材体系中的地位设计练习
如在三年级上册《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教学中,小学阶段学生对笔算加法的学习,就到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而在学生学习了亿以内的数后,就没有安排笔算加法的内容了。那学生是不是不用计算四位数加四位数了?这时就要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把三位数加三位数的笔算方法利用到四位数加四位数,甚至更多位数的加法。因此,在教学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时,可以这样做:首先要复习两位数加两位数连续进位的笔算方法[2]。如76+84通过这道题的计算,使学生回忆起加法的笔算方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十位满十向百位进一。复习后让学生尝试计算445+298,反馈展示学生的作业。在作业展示中,让学生充当小教师,由其他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在学生与学生的互动中,讲清笔算的过程。再在师生互动中理清连续进位的笔算方法。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观察76+84和445+298这两道题,发现不管是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还是三位数加三位数的笔算,都是以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然后分层次让学生进行练习,连续进位可以从个位十位连续进位、十位百位连续进位、个位十位百位连续进位三种情况进行设计。最后可以拓展到四位数加四位数的笔算,如3847+6153,通过让学生算一算感知“哪一位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概括出多位数加多位数的计算方法。
2 根据知识的难易度设计练习
在计算教学中,由于内容不同,学生学习时难易度也不同。对于比较难的内容,教师尽量在授课时讲解得简单一些,而对学生来说比较简单的内容,在教学设计时就要考虑如何把课上得深入一些。如在教学两位数减两位数时,学生很好理解不退位减法,但在学习退位减法时,像这种个位不够减,要从十位退1作10和个位上的数加起来再减的情况,学生还是第一次碰到。因此,在练习的设计中可以设计过渡性的练习题:
让学生填个位实际上是几去减的?十位退一后变成了几再减?
再如:让学生当小教师判断下面的计算对吗?把错误的改正过来。
通过这些练习题来强化十位退一后一定要先减掉1再减。
再如五年级的《小数除以整数》,学生先复习整数除法,算一算224÷4,再学习22.4÷4,从224÷4到22.4÷4学生迁移比较容易。因此,教师要深入挖掘如何设计练习。例题22.4÷4=5.6中,商的整数和小数部分都只有一位,教师在练习设计中就要考虑商的整数、小数部分有两位的练习,商中间有零的这样的练习题。为了使学生练习更有层次性,可以设计以下两组笔算题:①18.2÷14,117.5÷25,249.6÷8,73.5÷6。②284.9÷7,9.18÷9,642.84÷6一组商中间未出现“0”。另一组商中间出现“0”通过这样的对比练习,让学生明确什么时候商中间有0,商中间有0的情况怎么处理。
3 根据课型设计练习
计算课一般分学习新知、练习和复习这三种课型,每一类课型都有自己的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的教学目标,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如学生在学完小数乘小数的笔算后,教师可以通过课后练习,设计帮助学生更快更准确地确定积的小数点的位置,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小数乘小数的笔算方法。
第一层次:回顾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计算12.4×0.8,师问如何确定积是几位小数?计算0.56×0.05,师问为什么这道题的积是0.028而不是四位小数?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怎样点小数点?
第二层次:根据206×25=5150,直接写出下列各式的积。你能快速说出下面各题的积是多少吗?20.6×25=( ),2.06×2.5=( ),0.206×2.5=( )。给因数添上小数点使等式成立206×25=5.15。
第三层次:出示2.4×0.8,2.4×1,2.4×1.8计算并观察,你有什么发现?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小结,一个数(0除外)乘大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大。一个数(0除外)乘小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小。接着让学生在○里填上>或<,0.71×2.8○0.71 12×0.7○12×1.85 0.71×2.8○2.8 3.4×0.5○1.6×3.4,通过练习让学生感知并小结得出刚才发现的规律,可以让我们不计算也能快速比较大小,让学生体会数学的神奇。
4 结语
不管是新授课中的练习,还是练习课或复习课中的练习,教师都必须明确学生掌握了多少新知识,计算技能掌握得如何。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根据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合理地选择练习题,使练习更有效率。也只有这样才能使练习既起到巩固知识、训练技能的目的,又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参考文献】
[1]高静娟.小学数学计算能力提升策略[J].甘肃教育,2018(20).
[2]王芸森.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J].基础教育研究,20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