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教学实践
2020-05-29裘东明
裘东明
【摘 要】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课时是《简单的分数乘法实际问题》,本课主要教学内容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这一实际问题。本文结合教学实例引导学生用乘法计算的方法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实践;分数乘法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37(2020)04-0175-03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学生在三年级下册就已经学过。在三年级学习时,学生采用“归一”的思考方法进行解答,如求12千米的是多少千米,学生思考的过程是先把12千米平均分成3份,求出一份是多少,再求2份是多少。六年级再学“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要让学生学会可以用乘法进行计算,即单位“1”的量×所对应的量,是后面学习《分数除法》《稍复杂的分数实际问题》和《百分数》的重要基础。
在平时的作业反馈中,笔者发现,学生在遇到“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时,往往采用“归一”的方法解决,不愿直接用乘法进行计算,这是什么原因呢?在学校的研讨课上,有位老师上了这一课,按照教材的编排程序,教师依次出示例题。在求10朵红花的是多少时,教师让学生说一说的意思,然后涂色表示10朵的,学生画图如下。看到这样的图,我想任何学生都会列成算式10÷2=5(朵)。然后教师讲授,求红花有多少朵,就是10朵的是多少朵,我们还可以这样列式,教师板书:10×=5(朵)。
从上面的教学环节中,求10朵的可以列式为10×,教师通过直接告诉的方式使学生知道,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比较生硬,学生在“为什么”可以这样列式的“理”上打了一个问号。针对如何让学生愿意接受“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可以用乘法进行计算,笔者进行了教学实践。
1 教学实践
1.1 类比猜想
2 课后反思
2.1 寻根分数乘法的意义
寻根分数乘法的意义,笔者想到了整数乘法。在小学二、三年级,学生已经认识了整数乘法的意义,一是表示几个相同加数的和,二是表示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其根本还是求几个几的和是多少的问题,如,求3的2倍是多少,根据倍的概念,就是求2个3的和是多少的问题。“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与整数乘法的第二个意义类似。在“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之前,学生初步学习了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教学实践通过把“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转化成了“几个相同分数的和”,有效建立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使新知在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有了立脚点,从而让学生经历了从不确定到肯定的过程,解决了为什么可以这样列式的疑惑。
2.2 尋根分一分的操作经验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指出:“数与形,本是相倚依,焉能分作两边飞。数无形时少直觉,形少数时难入微。”“以数辅形”和“以形助数”是数形结合在解决问题的两种方法。对主要思维形式为直观思维的儿童来说,数形结合是引导小学生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桥梁,是降低数学问题难度的思想方法[1]。
用乘法计算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方法,不像求一个整数的整数倍是多少那般容易解释,如求2的3倍是多少。通过画图(图1),学生可以直观地观察到,3个2是多少,自然地想到乘法算式2×3。但是求10的是多少,如图(图2)操作,学生很难想象10和可以用乘号连起来。
在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认识分数》单元,有这样一个例题,“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到多少块?”教材给出了两种分饼方法,一种是一块一块分,先把第一块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得到块,再分别把第二块和第三块平均分成4份;第二种方法是把3块饼叠在一起,然后平均分成4份,每人得到1份。3块饼一起分的方法成为学生的已有操作经验,教学实例通过激发学生的已有操作经验,提供了可操作的数形结合方法,为沟通分数乘法的两个意义之间的联系架起了桥梁,促进了学生的深度思考。
总之,学生学习数学是学生自主构建的过程,充分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是构建让学生充满求知欲、促进学生深度思考的数学课堂的前提保障。课堂教学是学生的学习起点,创设深度学习的情境,让学生“知其所以然”,从而取得良好的小学数学教学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