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立德树人教学我见

2020-05-29苏丹

读天下 2020年10期

摘 要:新时期,“立德树人”逐渐被確立为教学根本目标,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是德艺双馨的。教师要具有高尚的品行与广博的学识,知识丰富但是又不能以学压人。本文就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立德树人教学谈谈我的一些想法和做法。

关键词:初中语文安排;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渗透爱国教育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有专家提出,教师教书的目的是育人,要注重学生德行方面的培养。希望能打造一批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有创新精神充满活力的“五有教师队伍”,从而培养出一批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担当具有创新意识的“五会中学生”。

一、 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立德树人

语文学科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如果语文教学仅仅停留在示范、练习的层面,那么语文教学便会陷入尴尬境地。这样学生会做题却不能领略母语的精妙与伟大,学生作文假大空,却体会不到人物的精神。基于此,笔者本着尊重、欣赏的态度,注重因材施教,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让初中语文教学回归立德树人。在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课时《沁园春·雪》的教学中,我将“乐观主义”作为本节课情感教学的目标,让学生在诗歌诵读和课堂讨论中体会伟人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改天换地的豪迈气概。我从《沁园春·雪》切入,全班一起背诵了毛泽东的这首词,并由学生说出自己对毛泽东的认识和对这首词的体会。接着,我在大屏幕上播放了关于毛泽东的生平和这首诗写作背景的资料,走进文本,让学生感受到在陕北清涧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毛泽东面对茫茫雪野、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写下这首词的情境。诵读结束之后,我向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本词的上阕以写什么为主,而下阕又以写什么为主,上下阙是如何勾连在一起的。在小组讨论之后,大家开始发言,上阕写景,下阕抒情,景中含情,由景生情。幻灯片展示了一幅幅美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学生抓住关键字从不同层面(远近、感官、动静等)描述了这幅生机勃勃的秋景图。如此壮丽的河山,怎能不发出“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感叹呢?学生的爱国热情同样被激发出来,他们也理解了这种捍卫河山、开创未来的豪情壮志。而对由景到情的过渡写法,也了然于心。“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在教学中,从引发学生情感共鸣出发,唤起学生的热情,乐观向上,做到了教学实效与情感德育教学的融合。

二、 渗透爱国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立德树人

爱国就是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历朝历代,许多仁人志士都具有强烈的忧国忧民思想,以国事为己任,前仆后继,临难不屈,保卫祖国,关怀民生,这种可贵的精神,使中华民族历经劫难而不衰。爱国的内容十分广泛,热爱祖国的山河,热爱民族的历史,关心祖国的命运,在危难之时英勇战斗,为祖国捐躯,都是爱国主义的表现。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的民族精神。春秋战国时有八国,秦国,相比楚魏还是有些逊色。但秦王依旧可以荡平列国,一统天下。秦王自信可以成为列国之首,有雄心壮志,便可在列国之中崛起,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统一天下的君主。

例如,在学习鲁迅先生的作品《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篇文章时,首先,带领了解时代背景:在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之间,鲁迅先生用他的武器写了此文,当时的东北三省已经沦陷,日本帝国已踏入了我中原土地,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灭国亡种威胁迫在眉睫,悲观失望的情绪主宰了一部分人的头脑,难道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难道中国人不能崛起了吗?其次,作者的观点是:我们没有失掉自信了,中国人有自信了的大有人在。多少爱国志士投入到救国的行列,但仍有一些人认为国联救国才有望,我读此文后,心中无限感慨。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我们可以用自己的力量去主拯救我们的祖国母亲,我们应该坚信,也必须坚信我们可以救中国!有一些人去心甘情愿地当帝国主义的走狗我想问你们的自信呢?你们的良知呢?难道任由帝国主义欺凌我们的同胞吗?我们中国不是栽了跟头战不起来的国家,我们要对自己的同胞自己的国家有信心。要坚信,中国可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只要有自信,便一定能够使中华民族崛起。中国是不会失掉自信力的国家,我们要有自信,新时代的我们,定能在自信中崛起。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立德树人。

三、 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立德树人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德育素材,我们可以去挖掘和运用这些素材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如,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利哈乔夫的《论教养》等,语文教材中丰富的作品需要教师进行解读才能帮助学生体会到文章之妙,感受到作者的情感。解读课文是语文教育中的重要一环,在解读过程中,教师可以选取其中具有教育意义的重要段落词句,让学生进行朗诵、阅读、品味其中的道理。例如鲁迅先生的“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告诉学生路在脚下,不必迷茫寻找;或是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鼓励学生路虽漫长艰难,但意志坚定而不断求索。在作品的解读过程中,学生更加深刻理解体会到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形成自己的想法,在学习中逐渐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

综上所述,德育教育是一项伟大的工程,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不管什么时候什么环境都不会过时。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对在历史教学中细致细心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党、国家、民族赋予我们的使命。利用语文教学丰富的素材,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指导下,对学生进行长期的,系统的,连续的,不间断的,科学的,德育教育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任务。只要我们时刻不忘一名教师的责任,就会发现更多更好的方法、途径,搞好历史学科的德育渗透工作,立德树人,为祖国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作者简介:

苏丹,四川省乐山市,四川省乐山市犍为县罗城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