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室一地”实践教学模式中产品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探索

2020-05-29张艳河严四明马宏林

美与时代·上 2020年2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

张艳河 严四明 马宏林

摘  要:国内高校十分重视产品设计专业的实践教学,但由于对校内外实践缺乏系统性考虑与整体统筹,出现了专业理论与专业实践脱节、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脱节等一系列问题,毕业生专业技能和创新设计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离企业需求具有较大差距。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华南农业大学产品设计专业以“产学研”合作优势为基础,积极拓展并整合校内外教学资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管理机制,将学校、基地和产业作为专业人才培养的三个主体,逐步建立了“实验室——学生创新工作室——导师工作室——校外实习实践基地”的三室一地人才培养协同创新机制。根据产业发展需求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协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协同实施专业教学过程、协同评价专业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产品设计专业;三室一地;人才培养

基金项目:本文系华南农业大学教改项目(JG15040、JG16071)研究成果。

国内高校十分重视产品设计专业的实践教学。他们积极在校内设立实践性课程,在校外建立实习实践基地,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方面取得较大进步。然而,由于对校内外实践缺乏系统性考虑与整体统筹,出现了专业理论与专业实践脱节、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脱节等一系列问题,学生实践能力离企业需求具有较大差距,毕业生专业技能和创新设计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华南农业大学产品设计专业以“产学研”合作优势为基础,积极拓展和整合校内外教学资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管理机制,将学校、基地和产业作为专业人才培养的三个主体,逐步建立了“实验室——学生创新工作室——导师工作室——校外实习实践基地”的“三室一地”人才培养协同创新机制。根据产业发展需求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协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协同实施专业教学过程、协同评价专业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并在此基础上,以产品设计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为导向,构建适应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新管理机制。

一、“三室一地”实践教学机制

在“三室一地”中,“三室”是指实验室、学生工作室和导师工作室,“一地”是指实践教学基地。“三室一地”是产品设计专业进行人才协同创新培养的基础。四个方面环环相扣、相互衔接,力求让高校实践教学与企业实践需求无缝对接。

产品实验室教学是实践性人才培养的起点。通过承担实验课、实践课教学,产品实验室教学让学生从理论学习过渡到实验学习,反之用实验结果验证理论学习成果。本专业经过10余年专业建设,现已拥有产品材料实验室、丝网印刷实验室、产品CAD实验室、人机工程实验室、3D打印实验室、产品灯光实验室、产品模型实验室等十个设备完善的专业实验室,教学实验仪器设备总数为200余台(套),设备总值达500余万元。作为学校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基本场所,产品实验室建设好坏直接影响培养学生的质量,是高校产品专业进行学科建设的重要环节。

学生创新工作室教学是产品实验室教学的后续实践教学环节。对于那些在实验室教学中表现优异的学生,将被选拔进入学生创新工作室学习。在学生创新工作室中,不同年级、不同专业方向的学生组合成不同学习团体,主要参加设计竞赛、企业项目、研究类项目等活动,以此锻炼其产品设计创作能力。专业教师将根据实际情况,指导学生创作小组解决部分技术难题。学生创新工作室提供了学生自主设计、自主创作的机会,进一步满足了产品设计专业的实践教学要求。经过多年建设,产品专业的学生创新工作室发展稳定,在设计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参与企业项目等方面取得了众多成果。

导师工作室主要要求学生跟随导师,完成企业横向项目和政府科研项目,以此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与实际生产相结合的能力,以及人员组织、项目管理等能力。导师工作室主要培养高水平应用型艺术人才。在学生创新工作室的优秀人才可以进入导师工作室,由导师团队共同为学生提供设计实战与科研类培训。为了高效地培养这些学生,导师工作室从六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是需要完善导师工作室制度,完善学生的准入、准出、选拔标准、日常规范、考核指标等制度。二是建立学习方面的管理制度,让学生在理论学习和实际项目中担任学生负责人,理解项目的设计流程、资源管理方法、艺术决策等内容,为今后走向设计部门的领导岗位奠定基础。三是导师工作室还为学生提供培训,主要内容是将导师工作室的学习内容传递给各学生创新工作室。四是需要建立艺术网络交流平台,所有学生可以基于该平台发表个人见解与作品,其他同学可以参与讨论,据此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五是还需针对难度较大的艺术设计问题,开展技术攻关活动,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六是督促学生申请实用新型、外形或发明专利,进一步培养其创新设计能力。

實践教学基地培养主要是指在行业知名企业中建立实习实践教学基地,并从中聘请专业主管或优秀设计师担任兼职教师。由于兼职教师已为学生开设实践教学课程,学生能很快适应并且胜任实习工作。校外实习实践基地不仅要求兼职导师为学生提供实践教学的指导工作,还担任校外实习基地的主要负责人。学生一旦进入校外实习实践基地,兼职教师与专职教师一起担任学生的实践导师:兼职教师专门指导学生的专业实习与实践;专业教师则掌握学生的实习进度。学生进入这些实习实践基地,不仅需要学习许多实践知识,还要努力跟上指导教师的工作节奏。此外,该基地还要求尽量延长学生的实习、实践时间,以便他们能更系统、全面地进行专业实践。目前,本专业已签订了7个教学实践基地。这些基地有助于加强本专业与企业、协会、政府等部门的密切联系。

二、“三室一地”人才培养措施

(一)实验室与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近五年来,产品设计专业累计投入近500万元建设实验室,显著改善了实验教学条件。实验室面积达五千余平方米,环境优美、艺术氛围浓厚且教学设施设备完善。其中,2016年学院为本专业投入200余万元建设虚拟仿真实验室,引进了国内外最先进的实验教学设备。多年来,本专业一直把校外实习实践基地放在与实验室建置同等重要的地位进行建设,制定了校外基地建设的管理制度,明确了基地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加快了校外基地的快速发展。目前,共建立7个校外实习实践基地。

(二)学生创新工作室和导师工作室建设

产品设计专业强化学生专业实践教学,使之纳入教师的各项考核,加强对学生创新工作室的管理与考核,实行严格的优胜劣汰制度。此外,基于规范工作室管理制度,建立了相应的工作室的卫生、考勤、学习、交流等制度,并纳入到每学期的考核工作中。不仅如此,本专业加大教师对学生的指导,赋予教师选拔学生的权利,掌握每个学生的特质,因材施教,以保证教师在授课中对每个学生都保持较高的关注度和较长的辅导时间。本专业积极鼓励教师带领学生参加国内外高层次设计竞赛,并提供相应的教学经费和奖励。对于考核不合格的学生,将被淘汰出工作室,而工作室外的优秀学生将进入工作室。此外,还积极带领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业意识。

产品设计专业着力打造导师工作室,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近5年来,为了培养拔尖型艺术类实践性人才,本专业投入100余万元建立了导师工作室,并为每位导师配置了办公、教学和创作所需的设备。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本专业不仅要求导师带领学生完成企业的实践项目,还要求导师带领学生完成科研项目,并指导学生撰写论文。

为了更好地培养高水平实践型人才,产品设计专业不断强化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目前,本专业与地方政府联合承担科研项目、进行科技推广和社会服务、共建研究中心和实践基地等,以此锻炼、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此外,本专业推荐优秀青年教师到国内知名企业深造,并鼓励教师获得双师型资格证书。这不仅有助于提升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这些措施,力图增强教师服务地方经济的意识,提高教师服务于区域经济的本领,打造一支理论素养深厚、实践能力突出、能够出色完成各项实践教学任务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三)管理制度建设

本专业改革管理体制机制,提高实践教学效益。本专业将所有实验室、学生创新工作室和导师工作室进行整合,对各模块的功能进行重新定位,实现了统一使用、统一分配、统一管理、统一安排。通过管理体制改革,本专业实现了“三室一地”资源共享,促进了实践教学内容的更新、开放,为学生开展各类实践创新活动提供场所与设备技术支持,满足了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经多年积累,本专业出台了《产品设计大学生创新创业导师暂行管理办法》《产品设计创新创业联合会管理办法》《产品设计实验室开放管理暂行办法》等条例措施。

(四)創新创业教育

在管理体制改革的基础上,本专业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实践型人才培养全过程,以激发学生的主体性与创造性为目标,提升学生的素质和能力,锻造学生意志品质。本专业积极推进创新创业教育,面向不同专业选拔优秀高年级学生,让其作为教师的助手参与完成企业项目等科学研究;鼓励并提供场所或资金条件支持建设学生创新工作室,以点带面,工作室优秀学员带动班级或专业同学以学生创新创业兴趣小组参赛等方式,以项目指导老师带动学生参与项目,培养学生高层次设计创新能力。

三、“三室一地”人才培养机制的育人成果

经过10多年的探索和实践,产品设计专业构建的“三室一地”人才培养协同创新机制和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产品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以基地和企业作为专业教学的主课堂,实现了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对接、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对接、专业实习与求职就业对接,学生的实践技能得到明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一)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显著增强

本专业始终遵循学校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强调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同时,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学生积极参加国内外各类设计大赛,先后获得德国IF概念奖、德国红点奖、全国大学生工业设计比赛、“省长杯”工业设计大赛、永安国际竹具设计大赛等获奖近100项,正在承担或完成国家级、省级和校级创新创业项目近50项。

(二)学生的就业能力显著增强

产品设计专业毕业生深受企业单位欢迎,产品设计专业成立以来,先后向社会输送了近1000名产品设计专业人才。毕业生主要从事产品造型设计、用户体验设计、设计咨询、市场营销、品牌策划等专业一线工作,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已成为各用人单位的技术与业务骨干。据用人单位反馈,产品设计毕业生在工作中明显表现出“定位准,留得住,基础好,后劲足,适应快”的特点,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据学院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结果显示,本专业毕业生总体评价是综合素质高、工作责任感强、团队意识好、创新能力强,就业率连续几年名列全校前茅。

(三)专业建设成效显著

本专业在大力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的过程中,专业建设也得到良好发展。本专业自开办以来,学校在人、财、物等方面均给予了高度重视,形成了本领域最强的研发力量。近年来出版省部级教材近10部,发表专业核心论文20多篇,建设校外实践基地7个。本专业注重产学研合作与对外与合作交流,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已经为广州本田汽车、广州数控设备、美的集团、万家乐热水器、欧普灯具、三一重工等规模以上企业提供科技咨询与服务,建立了长期的产学研合作关系。这不仅丰富了本专业特色团队建设的教学内容,开阔了学生的思路,还极大地推动了本专业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参考文献:

[1]朱华欣.设计专业基于“工作室培养模式”的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艺术科技,2017(11):34-35.

[2] 李芷萱. 基于工作室制的艺术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探索[J].大众文艺,2017(11):223-224.

[3]陈菁菁.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J].艺术科技,2017(11):60.

作者简介:张艳河,华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教师。

严四明,华南农业大学图书馆教师。

马宏林,华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教师。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
情景教学法在酒店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新时期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探究
基于“创业岗位”需求的新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从美术创作论人才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高校全员育人的三级管理体系新探
交通管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完善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