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衔接初高中数学,促进高中数学教学有效性
2020-05-29张振华
张振华
摘 要 学生刚进入高中学习阶段,对数学学习的方法、模式、节奏不适用,数学成绩有所下降,甚至有些学生出现了厌学情绪。文章结合教学工作经验,浅谈让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成为高中数学教学的一部分。
关键词 高中数学;教学衔接;方法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20)06-0180-01
近年来,初中数学教材删减或者弱化了较多的数学内容,如因式分解法、根式的运算与化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等。此外,高中数学对学生的数学严谨思维、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均有较高的要求。
一、树立正确观念
思想意识决定行为模式。要提升初中与高中衔接的有效性,其首要前提即是教师摒弃传统的思想,更新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衔接观念。长期以来,初中教育与高中教育并没有存在实质意义上的衔接关系。教师单方面认为,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加,学生会逐步习惯于高中教育,并适应高中校园。在这样“自然而然”的思想理念下,初中教育无疑仍旧将重心放置于初中学习阶段,而对于高中教育的涉及内容十分稀少。事实上,初中数学教育过程中,依旧秉承传统的教育模式,原本无可厚非。高中阶段的教育模式、内容、性质等,均与初中教育存在本质性的区别。但是,倘若学生在毫无准备,或自身准备不足的情况下进入高中校园,大部分学生无疑会从最初期待、惊喜,转变为不适应、厌倦乃至于逃避。学生年龄小,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差,反之,则对于熟悉的环境存在过多的依赖心理。在这种状态下,无衔接地让学生进入高中教育自然不够合理。学生在后天的成长过程中,其性格秉性、兴趣爱好、思维方式等均会呈现不同的发展趋势,处于不同的环境下,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着显著的差异。初中教育过程中,教师应适当地穿插额外的教育内容,如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引导学生学会自主面对问题,缓慢改变学生的生活及学习规律,锻炼学生的自理能力等等,循序渐进,为学生进入高中教育做好准备。
二、创新教学方法
传统的高中数学课程教学中,为了尽可能扩大教学产出效益,不少教师使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事实上,数学学习有着规律性和技巧性,而一味加强教学强度,不仅不能提高教学效率,甚至适得其反,让学生对数学学习滋生怠倦感。此外,部分教师沿用题海战术的教学理念,强制学生机械式地做题、解题,而这样的教学方法,无疑导致“学生学习很累,教师教学更累。”刚进入高中的学生,年龄上处于青春期,思维活跃、激情好动是他们的特点。教学中以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并能使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数学,寓教于乐。创新设计教学方法,一言以蔽之,就是开放式教学方法。为何需要开放式教学方法?传统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师在讲坛上奋力讲解,学生在下面索然无味。这种“带入式”的教学方法,枯燥乏味,学生的注意力难以集中,教学效果不佳。而开放式教学方法,学生的课堂参与度高,课堂气氛活跃。例如,在教学“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时,笔者鼓励学生们在课后搜集生活中“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事例,通过生活中的事例强化学习,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此外,有的学生不喜欢数学课程,不具备自主学习意识,是因为学生认为数学单一、枯燥。双向并举构建自主学习教学模式,还可从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方面入手。在数学中思考、计算题目,同时可以将人文元素融入进来,丰富数学学习,提高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多元性。
三、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其一,学习习惯。学习习惯是学习态度的体现,同时也是学习效率的基础保障。教学过程中,笔者强调学生要自主进行预习,并在预习过程中标注出遇到的困惑与难点。事实上,相对较初中数学课堂,高中数学课堂涉及的知识点更多,也存有诸多“跳跃式”的难点。一堂数学课,教师无法将所有的知识点一一详细、反复陈述。即便教师能够做到,学生也无法全部进行吸收。因此,只有课前认真预习,学习过程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此外,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数学学习必须“学思并举”。对公式、定理、概念等,应学会活学活用,举一反三。面对一个具体的问题,应尽量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解答。在不能独立完成的时候,才选择查阅资料或者向同伴请教。其二,质疑问难。质疑问难是提高学习效率,完善数学知识结构的必备因素。通过质疑问难,可有效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辩证思维能力,以及严谨的數学思维。
四、结语
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活动中,教师应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保证课堂的活跃氛围,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学习,需要一个较为轻松、活泼的学习环境,需要尽量避免课堂过于沉闷。兴趣是一种甜蜜的牵引。对数学学习拥有浓厚的兴趣,可转化为积极的学习动力,学生有了学习动力,教学过程才会游刃有余。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诏安县中学教育教学研究课题《农村中学初高中数学衔接的研究》(立项号ZX201914)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苗学雷.浅谈如何做好初中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6,25(3):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