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语言的有效运用
2020-05-29徐瑞
徐瑞
摘 要 课堂语言不仅在语文课堂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数学课堂中同样重要。实践证明,数学课堂恰到好处地运用好教学语言,不但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而且能使师生都能享受到教与学的快乐。
关键词 小学数学;语言;多样化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20)06-0177-01
语言是交流思想的工具,是知识信息的载体,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工具。它是教师教学的基本功和必要素养,是教学艺术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证明,小学数学教师恰到好处地运用好教学语言,不但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而且能使师生都能享受到教与学的快乐。
教师的语言表达多种多样,主要有:(1)课堂口语,属于口头表达形式,它是课堂教学中语言表达的主要形式;(2)书面语言,属于书面文字表达形式,如,课堂板书、作业批改、评价语言等;(3)体态语言,属于示意性动作表达形式,它是用表情、手势和体态动作来交流思想感情的语言辅助工具,是一种无声的伴随语言。
一、注重普通语言与数学语言的互译
“互译”含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是将普通语言译为数学符号语言,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数学化”。例如,方程是把文字表达的条件改用数学符号,这是利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必要程序。二是将数学语言译为普通语言。数学实践告诉我们,凡是学生能用普通语言复述概念的定义和解释概念所揭示的本质属性,那么他们对概念的理解就深刻。由于数学语言是一种抽象的人工符号系统,不适于口头表达,因此也只有翻译成普通语言使之“通俗化”才便于交流。
二、注重数学语言学习的过程,合理安排教学
小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不仅是语文教学的任务,也是数学教学不可忽视的一项任务。低年级学生数学语言尚处在起步阶段,这一阶段是语言发展的最佳时期,在这特殊时期,教师抓住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加强“说”的训练,以达到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在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笔者总结了如下几种训练方式:
(一)模仿式。虽然一年级学生在入学前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生活语言,可往往随意性大,显得零碎残缺,不够完整规范。为此教师要以身作则,加强示范。结合看图、识数、操作、演示计数等教学,教给学生一个词一个词地讲,一句话一句话地说,从讲一句完整话逐步发展到说一段完整话,示范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数学概念、数学术语,描述数学现象,揭示数学问题。
(二)造句式。教师给出表述数学问题的模式,提供一些启示性的关联词语、纽带词语,让学生据此进行语言训练。如,让学生叙述操作过程时,可用“先摆……再摆……然后……”的句式来说;叙述算理时,要求学生用“因为……所以……”来表达;看问题想算理时,引导学生用“要求……必须……”的格式来说明。这样的训练能使学生的语言更加规范、有条理。
三、深入探究不同的课堂語言,实现有效教学
要善于推敲叙述语言的关键词句。叙述语言是介绍数学概念最基本的表达形式,其中每一个关键的字和词都有确切的意义,须仔细推敲,明确关键词句之间的依存和制约关系。例如,平行线的概念“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中的关键词句有“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两条直线”。教学时要着重说明平行线是反映直线之间的相互位置关系的,不能孤立地说某一条直线是平行线,要强调“在同一平面内”这个前提,从而加深对平行线的理解。
要深入探究符号语言的数学意义。符号语言是叙述语言的符号化,教师在引进一个新的数学符号时,首先要向学生介绍各种有代表性的具体模型,形成一定的感性认识,然后再根据定义,离开具体的模型对符号的实质进行理性的分析。数学符号语言,由于其高度的抽象性,往往难以读懂。这就要求学生对符号语言具有相当的理解能力,善于将简约的符号语言译成一般的数学语言,从而有利于问题的转化与处理。小学阶段主要是用字母表示的一些运算定律和几何公式。此外,数学课堂中的图形语言也是一种视觉语言,通过图形给出某些条件,其特点是直观,便于观察与联想,观察题设图形的形状、位置、范围,联想相关的数量或方程,这是“破译”图形语言的数形关系的基本思想。例如,长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学生初次接触空间图形的平面直观图,这种特殊的图形语言,学生难于理解,教学时可采用以下步骤进行操作:①从模型到图形,即根据具体的模型画出直观图;②从图形到模型,即根据所画的直观图,用具体的模型表现出来,这样的设计重在建立图形与模型之间的视觉联系,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感性认识,并使他们熟悉直观图的画法结构和特点。
教师不仅要锤炼自己的“有声语言”,还要提高“无声语言”的运用技巧。教师眼神目示的教育价值是显而易见的。学生虽未闻其声,但能感其意。教师尽管表面上没有和学生语言交流,但一个适当的眼神,远远可以超过语言的作用。教师微笑的眼神,能使每个学生感到温暖;教师镇定的眼神,能使学生感到安全;教师信任的眼神,能使学生感到鼓舞;教师不满的眼神,能使违反纪律的学生感到内疚。
参考文献:
[1]余文森,刘冬岩.有效教学的基本策略[M].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