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化课程下小学低年级数学抽象思维教学初探
2020-05-29徐秀文
徐秀文
摘 要 在低年级数学中引入项目化教学,旨在依托活动,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对数学知识的建构与迁移。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参照项目化教学要求,围绕“数学抽象”展开教法创新,发展学生数学抽象思维。
关键词 小学数学;项目化教学;抽象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20)06-0070-01
低年级数学课堂,需要化解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抽象”难题。项目化教学,以某一项目活动为主题,整合教学资源,来创新教学活动,让学生从中获得全面发展。如数学抽象有表征型抽象、原理型抽象、建构型抽象。表征型抽象是对事物所表现的的特征进行抽象;原理型抽象则是对事物内在规律性、关系性抽象,如1元=10角、1角=10分、三角形内角和为180°。教师以“数学抽象”为项目教学,让学生认识数学的基本特性,增进学生数学抽象思维的发展。
一、认识“数学抽象”,灵活把握数学思维
低年级数学课堂起始于数的认识,认识数字,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习数学自然的发生。如学习“1、2、3、4、5”等数字时,教师可以引入图景,从图片中数一数物品的数量,再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认识各个数量的大小。通过对具体的数字情境的认识,让学生对照数字,在头脑中形成与之对应的“数字”,从而深刻领会数量关系。如“1”只小狗,“1”朵小花,“1”棵树苗等等。让学生通过数字“1”,将之抽象为“1”个物体的数量。同样,对于“5”的理解,可以从“5”支铅笔,“5”颗糖等图片情境中,用数字“5”来表征“5”个物品。这样以来,教师很快可以让学生认识基本的数字。了解数字是学习数学的基础,对于数学模型的构建,如加法模型,在建立“抽象”模型时,我们也可以通过图形来表征。
二、理解“数学抽象”,深刻理解算理算法
抽象性是数学的基本特征,在低年级学生群体中,由于生活经验少,对数学运算的方法、算理感到难懂。尽管在数学题目中,可以多从生活经验来布置数学问题,但对于低年级学生,仍需要教师深刻、全面、多样的表征数学算理及算法,提高学生对数学抽象的理解。如在认识“11-20”时,笔者没有直接告诉学生,“11-20”这些数字的意义,而是通过摆小棒活动,让学生先认识“10”,了解一个“10”代表有“10”个1。接着,笔者摆出“12”,左边是一捆,正好是“10”个,右边是两个,合起来是多少?有学生说出是“12”。对于“12”,也可以是由1个“10”与2个1构成,这样来理解“12”,学生就很快认识“11-20”的数。同样,低年级学生在做计算题时,对于题意中的抽象性数量关系,往往辨析不清。涉及到数学运算的题目,对于算理或算法的认识是“数学抽象”的教学难点。通常,算理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是行为,解决计算的结果;第二层是表象,对于数量关系的表征;第三层是符号,通过算式来计算结果,完成算法抽象过程。如“两位数加整十数”计算,对于算法的呈现方式有很多。如利用计数器,让学生进行拨珠计算;利用摆小棒,让学生动手摆棒来完成;利用列算式来计算;利用口算方法来计算等。这些不同的算法,其算理是一致的。无论是何种算法,其基本的算理是:個位对应个位,十位对应十位,然后再相加完成计算结果。以“65+30”为例,其抽象算理解释为,“65”的个位是“5”,与“30”的个位“0”对应;“65”的十位“6”与“30”的十位“3”对应,然后按照对应位求和计算,得到“95”。为了让学生能够深刻理解算理,教师可以利用摆小棒图示,先摆出“65”,由6个“10”与5个“1”组成;再摆出3个“10”,整十进行求和计算,得到“90”,再加上5个“1”,即为“95”。
三、应用“数学抽象”,发展学生数学能力
对数学表象的理解,有助于生成理性认知。数学的抽象性,往往从感性认知,逐渐过渡到理性层面。数学课堂上,一些概念的学习,往往需要从表象理解入手,让学生慢慢建构概念。如在学习“角的初步认识”时,对于“角”这个概念,很多学生是模糊的,甚至有学生认为“角”是一个点。根据概念,“角是有两条边和一个顶点构成的,两边所夹的部分是角”。为了让学生逐渐形成“角”的概念,教师借助于教具材料,以钉子板,毛线、白纸等,在板子上钉出一个“角”。然后,让学生根据概念,自己利用小棒来组合一个“角”。很多学生都会将小棒靠在一起,使其形成“顶点”,然后再分开另一端,形成“夹角”。由此,让学生认识“角”的构成,有顶点,有两边,两边间的所夹部分就代表“角”的大小。最后,教师让学生自己去画一个“角”,在画的过程中,理解“角”的构成与特点,促进感性的“角”向理性的“角”转变。
总之,在项目化教学背景下,从“数学抽象”入手,可以充分发展学生的数学抽象思维力。
参考文献:
[1]陈素平,缪旭春.基于学科的项目化学习设计与实施样态[J].上海教育科研,201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