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略在艺术观察与表现中的作用
2020-05-29苏阳徐文生
苏阳 徐文生
摘 要:绘画是艺术的外在呈现形式,艺术家通过绘画来展现自己的生活态度、审美态度及绘画观念。绘画并非机械地拷贝自然,是将一种观念或一次观察转换成一种新的表现形式的过程,综合了艺术家的感受、情感、观念、认识及审美。画的过程是一个淘汰和选择的过程。只有将形象特征中不明显的及非本质的东西忽略掉,将形象的典型特征及形式特征凸显出来,只有艺术地观察及表现,才能使艺术作品更具感染力。
关键词:忽略;艺术观察;艺术表现
艺术作品是人化了的自然,它对自然的描绘绝非镜中取影似地拷贝和复制。镜子只能重现,而我们要做的是打磨镜子。艺术作品在本质上是有选择性的,而不是一味地刻画现实,艺术应当比现实站得更高,脱离现实而又高于现实。离真实越远,离艺术就越近。艺术之所以是震撼的,是因为它的感染力从来不是深思熟虑的结果,而是通过艺术家独特的视角和表现形式呈现出的魅力。不是单纯表现事物的外貌而是事物的内在意义,赋予它生命,通过提炼让艺术拥有灵魂。
艺术的观察是表现一种在真实生活中有独创性、主观选择性的审美,能将一种观念或一次观察转换成一种新的形式,并融合艺术家的感受、思想、认识及审美。在艺术的世界里,它可以是客观地描绘物质世界的事物,也可以是用一种新的形式去表现自然界和人造世界从未出现的东西。忽略是艺术作品观察与表现中最重要的内容,它是一种审美透视力和选择力,它往往能深刻地表现出深层的事物和人的灵魂,挖掘出人意料的生活意蕴。艺术中的忽略是放弃非本质的、非典型的东西。选择与放弃是一种对偶关系,同时是互生的。如同人生在不断地选择与放弃。一幅好的作品要追求极致美感、统合感和编排巧思,要忽略无关紧要的因素,挖掘艺术的真谛和美的内涵。艺术的观察与表现不仅是印象的接受,還是一种意象的给予,是一种心灵和对象的双向交流。
毕加索的创作总是由简到繁,再由繁入简。要知道,人类的认识和观察是根据自己的经验将复杂的东西简化理解,这符合人们的共同视觉心理。学习绘画的过程也是从“笔到意不到”到“笔到意已到”最后到“笔未到意已到”的境界。这一过程体现了从简单模仿到艺术的忽略的过程。毕加索尤爱画牛,而且他画的牛颠覆了传统艺术家对创作过程的认识。盲目崇尚绘画技法的时代早已过去,如果只是为了把绘画对象画得淋漓尽致,我们用照相机就可以做到。与此不同的是,毕加索的牛从开始筋骨皮毛毕现,到寥寥数笔的线条后皮毛血肉陆续消失,最后呈现出最简练的“牛”,却成为巅峰之作。线条似乎一无所有,形态却跃然纸上。从写实到简练,宛如轮回,少即是多。一代大师作画的过程,就像打磨原石一样,不断做减法,摒弃、忽略多余的、无用的,只留下精华,直指本质,但它本质上不应是单纯抛弃,进行毫无目标的忽略,而是忽略无关的东西,留下艺术的灵魂。生命是有限的,我们不可能什么都要。如人生一般,最高等级不是加法,而是减法。表现一件东西有很多方式,其中很多因素与忽略和取舍相关,尽善尽美不一定就是最好的。
毕加索懂得用忽略进行绘画创作,在放弃写实主义的同时仍保留某些主题特征,用忽略更好地诠释艺术的观察和表现。有人质疑毕加索的画,毕加索却反问:“你听过鸟叫吗?”回答:“听过。”毕加索又问:“好听吗?”回答:“好听。”毕加索最终问道:“那你听得懂吗?”由此可以看出这位伟大的画家思维上的不同,艺术家用脑而不是用手作画。生活的奥秘存于艺术。黑格尔曾说,眼睛和耳朵是高级器官,因为它需要经过训练才能做出审美判断,所以想懂得欣赏艺术,必须要做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
把抽象理解为一种简略的绘画,那是错误的、庸俗的。抽象从来不是单纯的简化和忽略,而是有思想地从许多事物中舍弃个别的、非本质的属性,抽出共同的、本质的属性,这叫抽象,是形成概念的必要手段。抽象艺术是20世纪典型的艺术样式,它绝不是通俗的艺术样式。抽象是将复杂物体的一个或几个特性抽出去而只注意其他特性的行动或过程。比如思考树本身的形状或只考虑树叶的颜色,那就不要受它们大小和形状的限制。通过事物的内涵去认识和解析,而不只是从事物的视觉表象来描绘事物的形象。一个真正的艺术家要做到忽略表面那些琐碎的东西,真正聆听内心,思考自己想要表达什么、真正想给观者看些什么。如毕加索所说:“我把鼻子画歪了,归根到底,我是想迫使人们去注意鼻子。”用敏锐的观察和独特的审美去表现艺术。忽略规定,忽略偏见。抽象,处处都存在,存在于我们的理性之外,存在于我们的忽略之中,存在于陌生的领域和虚无缥缈中,存在于我们的理性之眼看不到的地方。艺术的抽象,就是自然界的抽象、生命的抽象。艺术,不应该是枷锁和牢笼,忽略一切束缚,才能真正找到艺术的本质。
艺术真正的力量,是融汇在伟大情感之中的平凡。在绘画创作中,中国禅僧倡导忽略人工形式以及现实理性的东西,真正重视精神想象和简素,不重热烈重闲寂。中国画艺术中融入中国道家思想,大道至简,大道之行,在于至简。中国画中写意画能更好地体现出忽略是一门艺术。大美天成,看似简单,寥寥几笔,但是要达到一定高度却非常不容易,没有相当的艺术功力是画不出来的,就像书法中的草书被公认为最难的一种书法。在中国画的表现形式中,最重要的是气韵生动,气韵生动中的韵律需要忽略与概括。一代大师齐白石曾说过:“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齐白石的艺术保留了中国艺术中最核心的灵气韵味,中国画讲究的技法,比如牛毛皴、披麻皴等艺术手法,到了齐白石这里,变成了极简的写意,多以线勾勒,少皴擦,以极简的构图展现无限的空间感。体现了以少胜多的创作规律和东方民族特殊的艺术审美概念。齐白石为何能成为大师?比如齐白石的《虎图轴》,忽略普通人的常规思想,抓住意想不到的细节,打破一贯的画虎传统,不去正面描绘,放弃了老虎面部的威严与雄壮,选择描绘老虎的背部和尾巴,在打破常规的情况下依旧展现出一只虎的雄威。总之,齐白石画的这只“不要脸”的老虎,虽然只给读者留下了屁股,但它的前面却是一个意犹未尽的世界,给我们留下更多的想象。在你放弃一些东西的同时也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也许它会更精彩。
“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晚年曾在一幅《竹石图》中题诗:“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笔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画了40年的竹子,郑板桥最终悟出了绘画要去掉繁杂、提炼精髓的道理。画竹要疏落有致,不要为了追求拟真而画出太多竹枝和叶子。一两三枝竹竿,四五六片竹叶。自然淡淡踈踈,何必重重叠叠。以少胜多,才能展现竹子的美妙姿态。郑板桥一生酷爱写竹、画竹、咏竹。他笔下的竹诗意境隽永,蕴含很强的哲理性。如他的诗一般不做前人墨奴,册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深秋的树褪去繁枝茂叶,用最少的笔墨去表达最丰富的意蕴,达到以简驭繁的艺术效果。概括的手法更为重要,只有去掉那些多余的枝蔓,主题才能鲜明,删繁就简,寓大音无声至生命深处。大象无形,大音无声,欲登攀顶峰,又怎能离开事物的根本。
忽略从来不是忽视,而是用我们独特的审美有意识、有技巧地筛选,在繁琐复杂中找简化。无论是中国画还是西方画都注重“整体着眼,细部入手”的写生。写生到创作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写生为创作提供和积累素材,但创作时要适当“剪裁”“移位拼接”“移花接木”“取舍提炼”,忽略繁杂的无关紧要的,使局部能够统一整体。如果落笔前不全面统筹,看到什么就画什么,必然会顾此失彼,达不到预定目的。在一件艺术品中如何进行忽略,值得我们思考,就像鱼与熊掌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者也。所谓艺术,最难的在于取舍,所谓智慧,大概就是两害相权取其轻,懂得牺牲,懂得忽略,用最小的取舍换取最大的审美成就。艺术,止于哲学。
人生在世,如若不懂欣赏艺术欣赏美,岂不是枉来人世间走一遭。我们在欣赏时有选择地剥离出我们想要看到的部分,真正地与自己的审美需要相契合,才能真正感受到艺术的生命力,它不是冰冷的,它是有温度的。我们要拥有画家之眼、艺术之心。有时在生活未必有,但是艺术可以有。艺术如翅膀,带给我们一种平凡而伟大的力量,让我们真正拥有灵魂,让我们看到新的世界、新的未来。
作者单位:
辽宁师范大学美术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