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教育在审美上的现状、存在问题以及对策
2020-05-29陈益枝
陈益枝
摘 要:中国书法作为文化瑰宝传承数千年,对于书法的审美,无论是“无声之音”还是“无形之相”,都集中映射出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结构、意趣、意境。但是,现当代对于书法的态度以及审美上却呈现出诸多问题,在如今文化建设大环境下,书法艺术亟需传承与发展。文章通过分析书法审美的现状,找出来存在的问题,深入剖析问题的根源,针对人们对于书法审美意趣匮乏的现状,着眼于书法审美的根源实质以及审美的意识和境界,指出书法审美的核心即依托传统的书论建设独特的审美阐释体系,以及一系列构建审美意识的方法途径,为共同弘扬书法美学而奋斗。
关键词:书法审美;审美文化;审美教育;审美意识
中国书法,是中华民族所特有的一门艺术门类,有着悠久而独特的审美文化传统。有人说,中国的美学是注重品和味的,其实对于书法的审美就是遵循这样的原则。但是,我们到底如何品,其中的意味又是如何能够体会出来呢?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人对于书法审美的探知力呈现出一种传承的新态势。
一、中國书法审美的现状
(一)认知的模糊
当代人即使学习书法或从事书法艺术相关行业,对书法的认知程度依然只是浅层次的,众所周知,书法依靠的就是持之以恒的长久性技法笔法的训练,但是对于内在的观念性,如果前期没有弄清楚则免不了出现南辕北辙的情况。提高书法审美首先要了解现代人对于书法的认知有哪些认知上的偏差,比如说:书法就是练字临帖,不断临摹名家大师的佳作,就可以有朝一日写成,完全不需要老师的指导。这其实就是一种误区。
(二)教育不规范
如今,在国家建设的过程中,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宣扬不断强化,国人对于学习书法的热情日趋高涨。少年强,则国强,对于青少年的培养尤为重要。但是,现实情况是社会上对于书法的培训堪忧,许多的培训机构急于求成,没有夯实基础,就一味要求青少年拿出好的书法作品,颇有揠苗助长的态势,是不利于青少年自身长足的发展的。这也与书法本身所要传达的文化精神背道而驰。
(三)书法派别繁多,业界混杂
目前书法业界,鱼龙混杂,初学者很容易走弯路。一些所谓的书法大师只是一味地宣扬他们的书法体派,甚至自创一些所谓的新书法艺术,完全没有一种传扬书法的使命感,只为博得社会大众的舆论关注。这对于大众的书法审美培养具有一定的误导性,无疑背离了书法所创之初的精神,也是对于书法审美的一种亵渎。
二、中国书法的审美
说到审美观,这是我们在参与绝大多数与审美体系相关的事时必须具备的。基于审美差异,会延展出风格迥异的书法形态。审美观是建立在社会文化的背景上的对于美的认知和品鉴,因此,文化的差异必然就会在审美上体现出来,而且,对于审美的评判也会由于文化脉络的角度不同产生不同的解读。这也是中国书法审美多重性的原因,因此,出现分歧与争议在所难免。对于书法,我们还是要从最根本上找到审美源头的意识模糊问题。
(一)中国书法审美的意识与方式
“人是创造审美客体的主体,也是被客体所创造的审美主体。”在书法创作中,书法的形成脱离不开人的创造,而人也因为书法而不断创生出不同的情感与思想。因此,不同的审美意识对于书法作品的审美判断结果就会有很大的不同。
书法的鉴赏,正如我们对待客观事物的三种态度:实用、科学、美感。通俗意义来讲:实用就是客观事物的实用性,彰显着作为善的崇高目标;事物的科学性就是一种真实严谨的体现;事物的美感应遵循美的准则。结合这样三种要素,以一种“澄怀味象”“澄怀观道”的审美意识和“虚静”的审美心态,对待任何一件文艺作品,都可达到心无旁骛、初心如一的无我境界。中国的书法鉴赏在于品,这与西方美学所注重的美这一概念不同,品作为一个动词,其中涵盖着分辨优劣、深入鉴赏之意,其中微妙的、只可意会的滋味,需要人自行体会。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具备一定的辨别能力。
(二)书法的审美境界
书法审美体系的形成,首先就是要明确书法审美的三层境界,即形、意、气,三者相互关联,其中又包含着内涵意蕴的提升,形是我们可以直观看到的审美,而意是一种书法创作人自身情感的流露,气即是书法作品给予观者的一种感受,是书法家自身的审美与能力的境界体现。
1.形——书法的形态
一幅完整的书法作品,包含着书法的用笔用线、字形布局、书面布局(即章法布局)等方面。这些可以通过肉眼直接观测到的是组成书法审美的形的构成要素。从字形的变化来讲,从篆隶再到楷行草,甚至是一些相同书体的不同风格、笔法的变化,都十分讲究艺术性的变化,魅力就在于施展出线条效果的优美,书法中的笔法正是为了审美而设。赵孟頫有言:“结字因时相沿,用笔千古不易。”他认为字形结构,就是“结字”,总是变化万千,正如我们现在不同的书体所呈现的,篆书的线条蚕头雁尾,质感圆润,行书线条飞扬,有笔走龙蛇之势,都呈现出各自体系中的审美。各书体之所以呈现出不同的特色,其根本还在于书者的用笔与执笔,其间涉及到用笔力度、速度、弧度等方面的处理。
那如何处理才能形成有审美价值的笔法线条形态呢?《笔阵图》中曾提出:“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骨微肉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笔力不是用蛮力,是一种长年累月练习的内在力量。只有对于笔力的把握恰到好处,方可创作出具有美感的作品,笔速在其中也就体现出来。
2.意——书法创作的心境
书法是痛苦与欢乐交织的人生韵调。艺术作品是人与自然的结合,但不是简单相加,书法家通过书法这样一种有意味的形式,不同程度地表达自身的心态和追求,这也是书法艺术产生撼人魅力的奥妙。审美意象的酝酿经过从“虚”到“实”、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书法家的主观情绪引发创作构思。书家从不同的情绪当中找出相应的书法构成形式。陈绎曾在《翰林要诀》说,“喜怒哀乐,各有分数。喜则气和而字舒,怒则气粗而字险,哀则气郁而字敛,乐则气平而字丽。情有重轻,则字之敛、舒、险、丽,亦有浅深,变化无穷”。下笔之前的构思既受审美法则的限制,又临事制宜,即时发挥。就拿天下第一行书的王羲之的《兰亭序》来说,现在能见到的只是临摹本,但是上面涂改的痕迹清晰可见,由此可见这一定是创作之前的构思与即时发挥的结果。心血来潮的创作能够催生出这样独一无二的作品,但之后再想创作,可能也达不到同样的审美效果。
3.气——书法的创作的气韵
书法源于自然,取法自然。自然是一种包含万物的有机整体,既是静态的,又是动态的,处于阴阳交融的、有规律的变化中。审美主体的气象,主要是指创作主体的独特气质和个人的创造力,包括了审美活动中心理的因素。王昱《东庄论画》中云:“画中理气二字,人所共知,亦人之所共忽,其要在修养心性,则理正气清,胸中自发浩荡之思,腕底乃生奇异之趣,然后可称名作。”艺术是每一个独特个体的综合集中表现,是人生身心思想高度凝合的一种形式,创作者的生命气象透过书法作品展示出来,因气之不同,各自呈现出不同的书法生命体征,也由此决定了艺术审美的内在价值。不难看出书法气这一层的审美,对于艺术家本身的内在修养、学识、道德品格有着极高的要求。
三、如何培养书法的审美素质
(一)前提:深化传统书法研究,旁征博引
书法美学理论的最重要的点就是对于传统数论的精准深入与启发性的二次诠释。书法学习者可以根据书论的编史方式,对此有一个系统性的把握,对于其中零碎的、易混淆的信息进行深入总结概括归纳,从而形成一个良好的清晰化的系统认知。没有一定的书法理论基础铺垫,就难以对于书法作品的线条艺术、笔法用笔有一个深入的分析和理解。这也是直接影响到书法审美能力的形成和发展的。书法理论会包含一些书法的美学理论,这是书法创作与品味的方法规律的一种概括解说。书法教育要着重于对于书法技术性的技能方面的研究,切实给出相应的知识点讲解。
(二)手段:注重实践,培养技能
在实践过程当中,不能一味地临摹,很多的书法技巧更是要灵活掌握运用,书法造型千千万万,点画线的造型,具体到每一个点、横、竖、撇、捺、折、钩,字体的每一个笔画都是需要去思考。对于笔墨特点、造型艺术,借助于高效率的临摹去理解形式之外的书法的美的内在成因,能够做到在实践中反思总结。中国的书法重在一个“悟”字,领悟中实践,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途径:掌握方法
高层次的审美境界,无疑是需要生活的经历去沉淀的,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初期我们对于审美的定义一定是单一片面性的理解,单纯只说书法作品美或者不美,还不能够体现书法的内在品质的彰显。因此,要领悟其中的美,要从多个层次和角度共同分析,在一个大的时代背景之下,先从一个共性的角度,再由一个单独的客体个性化因素昭示,也就是说书法作品虽然存在着个体性质的差异化,但依旧存在一个共性范围内的审美意识作为一个衡量标准。书法以神韵作为审美核心。《孟子·尽心上》曰:“夫君子所过着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神”既是领悟天地大话精神的心智,也是善的人格修养之最高格局点,传统的儒家赋予“神”道德智慧和道德修养的品格。这要求书者不仅要有昂扬的神气,还要善于领悟经典的精神,彰显自我个性的风采。学习古人:“书贵入神,而神有我神他神之别,入他神者,我化为古也;入我神者,古化为我也。”“我神”就是书法创作所追求的最高境界,这使得书法作品能展现极具个人特色的“风韵神态”。
四、结语
今天,对书法,现在的我们更多就是审美上的追求,目前国人书法审美的能力确实绝不能一概而论。从书法的根源与实质来认清书法所赋予人们的修身养性的实质性驱动力,从书法审美意识与方式中明确,书法学习当中需要掌握的審美的要领,从书法的审美境界中,领略书法的内涵与实质,在领悟中逐步获取精神层面内化量,达到可视化的作品个性化神韵。结合相关的理论知识技巧学会深度挖掘,这是一个长足的、循序的、周期性的实施过程。
参考文献:
[1]周睿.士人传统与书法美学[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17.
[2]陈廷祐.书法之美的本原与创新[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9.
[3]陈振濂.书法美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
[4]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传)[C]//上海书画出版社.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作者单位:
扬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