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高校师范生美术课程教学中的创造力培养

2020-05-29朱文洲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0年1期
关键词:美术课程师范生创造力

朱文洲

摘 要:我国高校如今呼应时代需求,致力培养具备综合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而在美术教育中这一点表现得尤为突出。高校美术师范生是中小学美术教师的主要组成组分,因此高校要更加注重师范生的创造能力和学习主动性,在针对师范生的美术课程教学中思考新型的培养模式,建立以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核心的全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激发其创造力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师范生;美术课程;创造力

基金项目:本文系百色学校2019年度教学改革工程“高校师范生美术课程教学中创造力培养研究”(2019JG52)研究成果。

创造力是人类智力体现的最高境界,也是人类个性特征最明显的体现,因此在教育行业里采用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新型教育模式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在新课改的时代背景下,对于中小学学生的美术要求也比以往更高,同时对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观察、想象和创造的能力也有了更明确的要求,而高校师范生作为未来教育行业的引导人,必须应对现今时代条件做出改变,以此增加自身的就业机会。这对于我国美术教育也有着深远的意义。

一、高校师范生美术课程教学的现状和

创造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缺乏创新思想且教学理念陈旧

我国高校以往的美术课程教学中大都注重强调技巧的使用,对于学生的个性化和创造力不予重视,而长此以往的美术课程教学也一直是以重复的模式进行授课,对于学生的作品更加鼓励和重视技巧的运用而忽略作品的个性审美。在这样的教学理念和教师的授课方式下,学生的创造力得不到重视,只注重技巧忽略审美的陈旧理念打击了学生悟性的培养。

(二)局限的课程结构无法提供培养学生创造力所需的环境

高校师范美术人才的培养模式与职业画家的培养模式是不完全相同的,其区别的核心就在于如何构建课程的结构。综合性和师范性是师范院校课程结构构建的核心,但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现有的课程结构具有非常大的局限性,学校更加注重学生的技能技巧而不是创造力,课程结构里也十分欠缺辅助的课程,甚至完全忽略能够很好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素质教育的课程。如今的师范院校甚至全面借鉴搬运美术院校的教学模式,完全忽略了师范学校的本质和其伊始的目标,这种模式导致学生的创造能力遭受到了严重的遏制,并且高校师范院校也逐渐失去自身的优势和特点,致使学生在步入工作岗位时无法适應中小学的实际教学,就业存在风险。

(三)学生受以往教学深度影响导致对创造力的忽视

自古以来,我国教师在教育关系中往往处在主导地位,因此学生在传统的教学环境中对于教师产生了不可提出不同意见的心理,长此以往,就处于学习关系中的被动地位,只能一味听取老师的安排,逐渐丧失了自主思考的能力,进而自我扼杀了个性化的表现。这完全是学生的自我意识缺失的体现,这种现象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创造力培养,也使学生的艺术融合能力得不到提高。

(四)教学评价体系影响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我国师范院校的教学评价体系具有非常强的主观性,学生的期末考核和平常作品的打分大都是由教师来决定,而注重技巧的陈旧教学理念使得教师在教学评价时无法合理评价。学生因为学分和种种原因,为达到教学评价标准就会更注重技巧的表现,长此以往学生们都忽略了创造力的表现,甚至被这种模式磨灭了自身的艺术灵感和丰富的想象力,导致大部分学生只注重技巧的熟练运用,完全摒弃了使用新材料、新主题、新的表现手法和形式去表现作品。这严重阻碍了我国美术艺术行业的发展和创新,也磨灭了学生们的灵性和才华的培养与开创。

二、在美术课程教学中培养师范生创造力的具体途径

(一)加强培养教师自身的创新思维和教学责任

因为教师仍在高校师范专业中处于主导地位,因此要想使得高校师范美术课程中实行创新教育,培养出具备创新意识和能力的美术人才,就必须先加强教师自身的教学责任意识和创新思维。在我国师范院校中,因为缺乏稳定的专业课授课教师,所以存在着很多专业课教师混上的混乱现象,这种现象造成教学过程和结课考核中教师的职责分配的混乱,逐步导致了教师出现责任意识不强的现象。同时在如今社会和艺术背景多元的时代,绘画艺术的传统表现和新型的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冲突,由此在教师们的教学思维中新旧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冲突,新理念对原先的教学空白和欠缺的部分中产生了巨大影响,也与以往的教学理念形成了冲突和矛盾,在这种环境下教师在对于专业课的教学认识和应该具备的教学理念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分歧,因此忽略教学大纲、各行其是的现象也越来越普遍。受这种现象的影响,我国师范院校美术课程的质量和人才培养的目标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和阻碍。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教师必须要主动加强自身的责任意识,去了解美术行业的前沿消息,及时更新自我的专业思维和知识库,对创新的新理念进行吸收和充分理解,只有这样才能够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为学生传授新鲜的知识和富有创造力的新模式。由美术课程的实践反映可以得出,良好的构思和创新性的思维必须要由精湛的技巧和熟练的技术来表现,而创造力和技巧是互相依赖的关系,二者不能独立开来,而必须是以创造力为主、技能为辅,只有很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创造力,技能才能发挥最大价值。

(二)对高校师范专业进行课程结构和模式的优化

高校师范专业应对课程结构进行师范性的变革,在教学过程和教学目标里要明确渗透师范性的核心,让学生具备完善的师范心理素质和相应的师范能力。随着社会对综合性人才需求的提升,高校也应加大拓展力度,促进学科交融并鼓励倡导多元化,如美术和理工科相结合,培养出更富有创造力和符合社会复杂需求的专业人才。同时新模式还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完善自己的专业技能、关注各种前沿知识,只有保持创新力的教师才能够培养出具有创造力的学生。

(三)建造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环境

教师应努力建造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轻松与和谐的学习环境,主动引导和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进行创作,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营造充满活力的气氛以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同时教师也应采取多样的教学方式,用灵活生动的教学模式尽可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对于问题保留一定的模糊度,以能够留有余地供学生思维发散,为学生的思路探讨引导方向,打破传统思路的僵局和局限性,使学生能够从多角度和多方面进行思维的活动,以此帮助学生克服困难,自主学习,开创新的思维方式,提高自我的综合素养和能力。而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不能再以高高在上的姿态跟学生相处,对于学生的不同方向的思考和创新型的灵感要予以尊重,要培养出一种发展个性的自由的氛围。发展个性的环境氛围有利于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人能力和专业潜能。

(四)改良教学评价体系

改良教学评价体系对于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起着密不可分的作用,学校和教师也应对作品的美感和艺术效果以及学生在作品中体现的精神面貌进行考量评价,这样的教学评价体系对于不同素质、能力、性格和特性的学生而言才是更加公平且符合其自身个人发展的,这样的教学成果的体现利于学生自信心和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同时促使其学习有更强的自觉性。不能再以一种表现形式对学生进行考核和评价,以往的教学评价体系忽略了学生的个性,还造成了学生只追求作业的成绩和效果,缺乏创新意识和才华表现,学生们也渐渐在这种教学评价体系的影响和错误引导中忽略了自身创造力的表现、思维的发散以及自由的个性的表达。在美术课程的教学中,不能只以教师为评价的主体,因为美术的表现中,创造者自身的情感和精神的表达是重要的。教师对于美术表现的要求,使学生为了迎合教师的审美忽略了自身作为主体的表现,这对于学生的创造力而言是一种扼杀,这也是美术教育的失败。创造力本身是每个人都具有的素质和能力,高校学生作为最富有潜力的资源应该被学校和教师合理开发,而这对于未来师范生的就业选择和就业表现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结语

在高校的美术课程中,想要实现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必须从教师自身的思维入手,只有教师开始自主学习新理念和新思想、关注美术行业的前沿财富,才能够真正意义上创新教学模式。同时高校还应对现有教学结构进行优化,致力于构建良好的学习气氛,构建和谐和自由的校園氛围,鼓励学生的思想革新,以此达到其自我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同时使其创造力得到更好的培养。而针对美术课程的教学评价体系必须进行科学性的改革,原有的以技能为核心的评价模式是以教师为主体,甚至以教师的意愿取代了学生的自我意识,这不仅在艺术作品的表达上是一种错误体现,对于学生自我的悟性和灵感而言更是一种磨灭。综上所述,只有针对高校师范生的美术课程从以往注重技巧转变为注重创造力,才能够真正培育出符合我国新时代要求的创新型人才,进而推动我国整体艺术行业的创新和发展,而实现这一点需要学生、教师、学校在内的多方的努力与合作。

参考文献:

[1]王小路.高校美术教学中创造力的培养对策[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8(12).

[2]哈斯巴根.探析美术教学中学生艺术素养的形成[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8).

[3]吕松野.探析高校美术教学与现代艺术的密切关系[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4(9).

[4]刘靖戎.高校美术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合理应用探究[J].艺术科技,2016(1).

[5]蔡乐意.高校美术教学中创造力培养方法探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8(16).

作者单位:

百色学院

猜你喜欢

美术课程师范生创造力
以生成性培养创造力
“寻访身边的好老师”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2018年公费师范生招生专业及计划数
激发你的创造力
激发你的创造力
这才叫指尖上的智慧
论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培养下的课程整合探析
以生为本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研究
中等师范学校美术课中的素描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