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徒步古布纳

2020-05-29汪璐

西藏人文地理 2020年2期
关键词:造币厂石头

汪璐

直到有一天,我在手機里翻弄高德地图,忽然被一个地名吸引——古布纳。问了周围许多拉萨人,居然没人知道它,甚至没人听说过它,这更增加了我的好奇!于是,在一个周末的清晨,我和一位叫石头的大二女生开始了一场主题为“寻找古布纳”的徒步行程。

当然,大致方向我是清楚的,就是向北向北再向北!全程往返35公里,量小,正适合单日行走。

从江苏路16号出发,拐入林廓路,继续走,接上夺底路。穿过热闹拥挤的路段,空气里传来雪水和牛粪的味道……城市彻底离开视线时,刚好走完8公里。夺底路的尽头是夺底乡,夺底乡有两个村,一个叫洛欧村,一个叫维巴村。

“夺底”藏语意为“开阔的沟”,而且它也一直夹在群山之间,所以又被称为夺底沟。

虽人烟稀少,好在景色美得极致。无论是纵横交错的经幡还是镶嵌着牛粪的墙面,无论是呆萌的毛驴还是健硕的藏鸡,无论是绽放着缕缕青烟的传统农舍还是两层小楼的民居,都在提醒你这里与城市截然地区分开了。

洛欧村,大概因洛欧庄园而得名?如今它淹没在新式民居中,显出一片破败,想象洛欧家族当年的繁盛景象,该是很令人敬畏的吧?据说在庄园鼎盛时期,他们拥有100多亩青稞地,80余户农奴,现在它只是一户农家的牛圈。

水泥路在竖着“夺底乡维巴村四组”的蓝色牌子附近结束了,后来才知道,它也是这条路的最后一个地名牌。砂石路面懒洋洋地铺呈在眼前,海拔偷偷地开始升高,徒步到此才算真正有了一点难度——起码呼吸有了阻力,然而这里才像是该徒步的地方。

早先就听说夺底沟是户外者的天堂,这里有可以攀岩的场地和徒步去易错(一个传说中的湖泊)的线路,不过对我而言,这一趟,只是想寻找古布纳!

不知不觉,我们走到了一处石桥模样的地方,六个石块垒成的阶梯形柱子把桥面高高托起。打听之下,原来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夺底水电站拦河坝,许多人游夺底沟都是冲着它来的。凭我的实际丈量可以负责任地说,其实行到这里只算是整个夺底沟的三分之一处,可惜极少有人再往里走。这些地方完全感受不到真正的荒芜,但关于这个拦河坝的故事倒很值得一提。

据说早在1925年,一位叫强俄巴·仁增多吉的贵族就曾带领10多位民工和50多位石木泥瓦匠,在这个名叫夺底沟的地方修建了西藏第一座藏式四柱电站,它也是当时整个中国的第二座水电站。电站1927年开始运转发电,1943年因机器老化不能维持正常运行,1946年机组出现严重故障,被迫停止运行,不久电站被水冲毁……而眼前我们看到的这个废弃水电站是1955年在原址动工兴建的,也就是西藏和平解放那一年。1956年12月正式送电。当时这座总装机容量660千瓦的电站可是拉萨唯一的电源供应点,仅凭这一点它就够长存历史。

虽然曾经的厂址被新建的村庄覆盖了,但这一座不起眼的拦河坝,却记载着西藏第一座水电站的荣光。经历大半个世纪的岁月交替,废旧的机器仍站在曾经的岗位上,机身依稀残存着尚未剥落的墨绿油漆,钢索和齿轮早已锈迹斑斑融为一体,任风声呜咽,烈日灼灼,却再也无力启动自己的闸门,极浅的河水从那些缝隙中穿过,像垂暮之人的经脉一样漫不经心地在河床中散开。

石头跟着我,我跟着高德导航,这种办法基本保险,何况只要记着一直向北就不会迷路。人烟渐次消失,一条狭窄的山路蜿蜒在夺底沟里向北伸进。

不多时,我们被路旁山坡上一座像寺庙的黄房子吸引。爬上去一看,门没开,大门左边用石块和土坯砌了座煨桑的炉子,炉身刷着白灰,我不知道它是不是寺庙?但普通人家是不会把自己的房子涂成黄色的,也不会在家门口建煨桑的炉子,据此,我把它当一个宗教场所应该不差,只是没遇到人,也无从打听。黄房子右边不远处是一片树林,挂满了经幡。想起一个听来的故事,说文成公主进藏时,路途颠簸且行程中受尽各种苦难,至夺底乡维巴村境内在桑伊山脚歇息了一晚,晨起梳洗完毕,侍女将她的洗脸水泼在了对面的山坡上,一夜之间,原本没有任何植被的山坡长满绿油油的杨树……倒与眼前的景象挺契合的。

黄房子右前方有一座荒废的藏式院落引起了我的注意,是那种石头砌成的传统建筑,只是屋顶都没了,杂草和树木在其间肆意生长,之前听一位对西藏历史研究颇深的朋友贡嘎江才说起过,旧西藏噶厦政府的造币厂就在夺底沟的山坡上, “维巴”本意就是制造钱币的意思,也是这个村名的由来。眼前这处废墟与传说中的造币厂描述颇为相似,只是我已看不出当年的任何印记了。

回家翻资料补了一下那段历史:夺底沟造币厂自1922年成立到1931年被其他造币厂合并,共存在过9年,一段不算太长的岁月却留下了“五钱银币” “七分五厘铜币”等被藏家追逐的钱币珍品,也不枉它存在一场!

石头是学绘画专业的,漫长的校园生活桎梏了她的画笔,她厌倦了那些来来回回写生的地方。夺底沟的一切让她重新找到了动笔的激情,那高亢的样子似乎要把这里的所有风景都画一遍才能解恨。我和她不同,我知道控制情绪和节奏,除了不停地走,什么也没想做。偶尔,脑中会冒出一些天马行空的画面和场景,也不说,自顾着体验一些喜悦或忧伤的瞬间。

私下以為,凭着造币厂、洛欧庄园遗址、夺底水电站拦河坝,这里完全可以打造出一个乡村生态旅游景区啊,也许已经有人着手这些事了吧?何况这里水源丰富,土地能种植,有天然的树林。不过,到底那时会更好还是更糟就真的说不清了。再往里走,看到一些开山凿石的痕迹,可以想见,这里曾经炮声隆隆,人来车往。如今这些活动被禁止了,据说是为了环保,也算后知后觉吧。只是大山被劈出的那些伤口,赤裸裸地显现着,再也无法愈合了。

行至底囊(一座山峰的名字)附近,完成12公里。路边一座矮小的黄房子引起了我的注意,原来它里面有一个靠水流冲击的红色木质转经筒,一条人为修建的小沟渠从黄房子中间穿过。之所以谈到这个转经筒,是因为此地海拔正好到达4000米。据说,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方就不再适合人居住,果然,从这座黄房子往后,村舍就越来越少了,石头开始有轻微高反。

从这里回头望去,拉萨城已经移到了我的视线下方,朦胧而又密集的一大片。

在沟里行走最惬意的是一路都有潺潺流水相随,沿着河道一直往里面走,村落渐行渐远,峰峦延绵起伏,仿佛挤满了宇宙空间,我看不到路尽头,因为它总在某个山口就忽然拐弯。大面积的枯黄色、紫褐色、酱红色占据着我的视野,好在蓝天点缀其间像块镜面宝石,加之四下无风,偶有牛羊和野狗自由漫步,倒也不失为一副逍遥的画面。

之后有6公里,路途变得越来越枯燥,不但没有了村庄,没有了牛羊和牧人,甚至没有一棵树一株草。与此同时,我发现遥远的左边山壁上有几个洞窟,洞窟右侧画着一些佛像。估计就是传说中的修行洞?真是选对地方了!因为这种环境中,什么杂念都会死掉!洞看着距离我们不到2公里,但中间隔着河流和乱石滩,想到跟前并不容易,我有自己的目的地,所以这次选择路过并错过。

石头行走艰难开始掉队,她不再兴奋地说话。我独自走上一段再停下等她,速度明显减慢。这种极度的枯燥感是很多徒步的人最害怕的,但于我实在不算什么,因为我有能力脑补。比如流水声,乌鸣声,就能让我幻听出喜多郎的《丝绸之路》,所谓美好的感受莫过于此。再糟糕一点,也就是任由自己麻木起来,不思不想,只是有节奏地走。更糟糕的状况就是累得僵硬,那么调整一下再调整一下,反正,有目标就不愁到不了!何况这一条路太短,到不了最糟糕的阶段。

6公里之后,一个小小的村落出现在我的左前方,海拔升到4330米。这个村子大概夏天经常会遭遇山洪威胁,所以好几处都立着“山洪威胁区”字样的白色警示牌。右边的山体上是大面积很有动感的冰层,仿佛它们正从山顶向下奔流时突然被冻住了。回头探寻,石头始终不见踪影,我知道她会慢慢跟来,就继续往里走。

真奇怪啊,村里不但看不到一个人也看不到一条狗!在西藏,很难遇到一个村庄没有狗!真疑心它是否有人居住?看我的导航,离目标也就1公里了。可此刻我也觉出了心跳得厉害,海拔的陡然升高让我每走一步都变得吃力。从村庄后面左转再向北,没有了机动车可以通行的路段,一条羊肠小道紧接着继续向未知的北方延伸,目标导航在一点点靠近,我却每迈动一步都很吃力,一边体会着举步维艰一边给石头打电话,她说已安全到达村子只是无力前行,我让她原地等候,自己继续挪动。

“嘟嘟”的一阵颤抖,手机提示到古布纳了。抬眼一看,我的天!这里啥都没有,除了荒原和荒山……等等,远处有一头孤单的牦牛。这就是古布纳?它代表山名还是地名?不管怎么样,反正我到达了预设的目标,我捡起一个小石片,用它在一块大石上刻下了“古布纳”三个大字,或许可以给后来徒步的人一个指示?打开海拔测试,4500米!难怪我不舒服,毕竟走得太快,又上升了900米。

返回村子时与石头会合,她强忍着难受画了一张速写。路过一农户时,居然看见一个小伙子在院子里喂牛,我激动地冲过去趴在低矮的土墙上向他打招呼,并用藏语问他这是什么地方?小伙子答了两个字“林宗”。

原来林宗是维巴村的一个组,是拉萨以北最后一个有人居住的地方。我们喝光了随身带的热水,吃了几个饼子,体力充沛后开始反向行走。熟悉的路段再走一遍总会很快捷,特别是奔到4000米以下,石头又恢复了活力,又开始叽叽喳喳,她已经兴致勃勃地计划起下次来写生的事,跟在林宗组时低迷的模样判若两人。

看过一篇驴友写的游记,说以林宗组为起点,大约再行三个小时可以到达山那边的一个湖泊——易错。易错也是我们沿途这条河沟的源头,它的传说很撩人:它要是涨水能淹了整个拉萨城!可见小是小,地位却极其重要。下次季节好一些时,我一定要去看一看它,要不会很遗憾。

也许是下坡的缘故,我们几乎是半跑着朝拉萨市区方向在行走。路程不长且无艰险,我和石头快乐而轻松。

回来之后请教过很多人,都不知道“古布纳”的含义,朋友贡嘎江才猜测说那也许是个祭祀点,祭祀村子守护神一类的。我看着不像,因为没有悬挂的经幡也没有垒起的石堆。看地图那里是一座山峰的图标,距5309米的果拉山口还有一定的距离,翻过去就是易错。

猜你喜欢

造币厂石头
别小瞧了石头
近代上海造币厂(原中央造币厂)研究(1920-1949)
澳大利亚造币厂看不到门卫
湖南造币厂滥铸铜元利润考察
《中国钱币大辞典·民国铜元湖南篇》读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