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在高职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2020-05-29刘燕燕

知识文库 2020年7期
关键词:职业专业能力

刘燕燕

职业教育是以能力为本位,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形式。语文教学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促进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为学生今后的就业奠定结实的基础。在语文教学中融入职教特色的教学策略与手段,是提高学生职业素养的关键所在。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提出“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要遵循语文教育规律,突出职业教育特色。”职业学校培养的是未来的技能型人才。职业学校承担的是学生就业前的“终端教育”,学生毕业后将直接进入职业岗位。语文教学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促进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为学生今后的就业奠定结实的基础。而关乎职业的语文能力就在此时形成。职业院校的生源质量具有特殊性,学生入学成绩普遍较低,语文基础较差,面对这样一个特殊群体,如果还在沿用传统单一的教学方法,学生就缺乏参与到语文教学活动中的积极性,也就无法实现高职语文教学的实效性。笔者认为语文作为一门必修基础课,就必须在原有的基础上突出职业教育特色,融入职教特色的教学策略与手段,因材施教,是提高学生职业素养的关键所在。

1 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学生职业素养形成的前提

美国的教育家戴尔·卡耐基曾做过一个成功的调查,认为事业成功的人,只有15%是靠他的技术,而85%是人际关系和处世技巧。而这些人际关系和处世技巧都得靠说去实现。《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在口语交际中指出:“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能用普通话正确表达自己的观点,能根据语境,借助语气、表情、手势恰当地表情达意,提高交际效果。”可见,说话的能力在一个人事业中所占的重要性。特别是对现在的高职生来说,面临着就业的压力,想在众多的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首当其冲的就是说话能力。一位口才好、能言善辩的学生,势必会给用人单位留下较好的印象,为自己的成功应聘增添砝码。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先从基本功训练入手,然后再进行专题训练,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例如,我校的学生生源主要来源于三县四区,入学时有的学生讲家乡话,有的学生讲着不标准的普通话,而且方言差异很大。所以,在语文教学工作中首要任务就是教好学生“说好普通话”。学生能了解本地人学习普通话的主要难点,基本上能够辨别方音、纠正误读。学生在教学、集体活动和专业实践中,全部使用普通话;在校内各种场合自觉地使用普通话。自由交谈时,普通话比较流畅。那么,要想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就要把普通话的训练融入到日常的语文教学中。在讲授优美的散文单元时,教师可先确定重点的篇目讲读,其余的篇目可作为学生朗读的素材。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找一些名人朗读的录音磁带、光盘等放给学生听、看,以此开拓学生的眼界,达到提高朗读水平的作用。如朗读《荷塘月色》《我的空中楼阁》,要求:反复阅读文本,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根据文章的思想感情,设计朗读方案,做上朗读记号。与同学交流讨论自己的朗读方案,取长补短,最终确定方案。在小组或班级朗读课文,相互聆听,看看是否能达到了预期设计的效果,总结经验,指出不足。通过训练,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增强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为今后工作中与人沟通打下基础。

学生的普通话能力有了一定的基础后,教师可以创设各种情境提供给学生口语交际实践的机会。高职的语文教材每个单元都有“表达与交流”,教师可以利用这个模块让学生掌握口语交际的基本技巧,提高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教师可以出一个题目或设置一个情景,让学生在特定环境中介绍自己的情况;能在公众场合,针对不同对象恰当的进行口语交际。教师可以利用语文综合活动课展开对学生演讲,辩论的训练。让学生能作有准备的简单的演讲;能作有准备的辩论;能作有条理的即席发言。通过演讲训练,可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论辩能力,增强学生口语表达的条理性、灵活性和应变性。教师也可以利用课堂发言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教师也可结合课文设置话题,在讲授《家乡的食品》这篇课文时,在导语设计方面采用的是诱导思索性的方式,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来谈一谈自己“家乡的食品”。同学们畅所欲言描绘了家乡的特产,平时不爱说话的同学也能滔滔不绝地畅谈起来。教师在强化“应聘与自荐”的口语训练时,让学生走出校门,参加一些企业招聘会、毕业生就业洽谈会等,或指定一部分学生模拟企业招聘人员,一部分学生充当应聘角色,进行模拟面试。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使学生练有所得,得有所用,为未来走向职场奠定基础。

2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学生职业素养的关键

高职语文教学中,学生写作能力培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任务,是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语文写作教学的目标,主要体现在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语言思维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方面。目前来看,职业学校的大部分学生语文基础较差,写作能力弱,对语文写作毫无兴趣,极大制约了高职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是未来技术性的专业人员。因此高职语文写作教学要注重实用性的发展,将课堂教学与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充分结合,增强语文写作教学的实用性。教师需要转变传统教学观念,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力求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知力,通过实践的方式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兴趣,进而提高学生应用能力及语文综合素质。

高职语文教师在進行写作教学时要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导向,根据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打破原有语文教材体系的限制,制定校本教材,实施写作模块教学。以我校为例,语文教师可以根据写作教学目标,分为基础模块教学、专业模块教学和综合提高模块教学三个层次。首先,在基础模块的写作教学中,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写作方法和写作技巧,重点培养学生的基础写作能力。在这个模块中可以进行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的写作训练。通过训练让学生具备基本的写作能力,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和个人的情感表达能力。其次,在专业模块教学中,则应当结合学生的专业学习情况,重点加强与学生专业学习相关的应用文写作教学,可以安排一些《通知》、《申请书》、《述职报告》、《产品说明书》、《策划案》等应用文写作教学项目。再次,在综合提高模块的写作教学中,要着眼于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和综合写作能力的提升,可以安排《毕业设计》、《调研报告》、《求职信》等写作教学项目,这样可以促进学生知识整合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以及再学习能力的提升。写作的教学中,如果教师的教学还是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并且在教学的过程中缺乏与专业、实际生活之间联系,就无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所以在高职的语文写作教学中,教师应该加强与专业、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例如,职业学校的学生每学期都有专业的实习课程,在学生参加实习之后,语文教师可以教学计划安排学生写一下《实习心得》、《实习报告》,让写作教学以专业为依托,丰富学生的写作体。让学生意识到语文学习的重要性,有效克服学生的写作思维障碍。

3 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有效途径

语文课是一门综合性课程,目前高职设置的专业课程与语文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只是按部就班地照着课本进行教学,教学形式基本上跟普通中学一样。职业学校的学生没有高考的压力,课余时间较多,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应拓宽专业面,了解任教学生将来所从事的职业的特点,建立起文化课与专业课之间的联系,以课外阅读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教师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找准与专业知识学习相关联、与职业能力培养相通的教学内容为突破口,从课外多个方面去挖掘隐藏于课本之中的专业要素,促进学生语文素养与职业能力的提升。例如,服装专业,通过语文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课外可以让学生多阅读一些美学方面的书籍,例如李厚泽《美的历程》,是中国美学经典之作,他把中国古往今来对美的感觉玲珑剔透地展现在大家面前,对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有很大的价值;文秘专业,通过语文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礼貌礼仪和社交能力。卡耐基的励志经典杰作《卡耐基社会艺术与处世智慧》,该书阐明了社会交往与为人处世的各种技巧与智慧,在世界各地被广泛应用;幼儿教育专业,儿童文学为学生提供了教学驰骋的新天地,课外可以引导学生多读一些冰心与叶圣陶的作品。让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得到美的享受,培养健康的审美观念,实现教育功能。叶圣陶老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课本内的文章非常有限,只能举其一,只有课外阅读拓宽知识面才能反其三,才能在应用中化方法为能力。因此,作为教师每教学生一篇课文,都要用心的探讨,向学生介绍与这篇课文有相关内容的课外书,指导学生去阅读。课外阅读伴随着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我们不要将课外阅读片面地理解为语文学科的学习,对于从各门学科的学习中所获得的新知识和新内容都需要大量的课外阅读作为补充和配合,使学生更牢固地掌握和吸收。课外阅读对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乃至于整个学科学习都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4 利用专业知识,设计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职业学校迅速为了适应社会、市场发展的需求,转变办学理念,在校企合作、一体化课程教学模式体系下,语文学科更加注重基础性、工具性和实用性。语文课作为职业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是为学生专业学习和专业能力、素质的培养服务的。面对当前的形式,语文教学必须与时俱进,老师在教学的时候可以根据专业的特点进行,善于发现语文教学内容中蕴含的专业元素,将其和学生的专业结合在一 起,打造具有职校特色的语文教学。例如对于我校机械工程专业的学生,教师可以结合钳工实习期间制作的工件,让学生写一份详细的工作记录,并配合本工件写一份产品说明书。活动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完成,也可以学生自己完成。在以往教授产品说明书过程,教师基本都是照本宣科,学生不敢兴趣,觉得应用文与自己的关系不大。通过这种学用结合的方式学生意识到了基础课程对专业课的帮助和的重要性,才更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拓展学生的思维,缩短教学双方的角色距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了学习的兴趣,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和职业能力的提高。高职语文不仅要凸显其工具性,还要走进专业,为专业服务。不同专业的学生面向不同的就业岗位,所应达到的语文能力目标也就因人而异。用千篇一律的语文教学模式,很难适应学生将来就业的需求。所以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师要改变传统语文观念,拓宽语文课的局限性,在最大限度上开辟出语文课的新天地,让学生学得有趣、有利,从而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并能一举提高学生的岗位语文能力

5 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创业能力

作为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师,应该充分意识到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在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上所产生的重要作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需要和学生的专业情景相融通,使语文学科与专业学科之间紧密衔接。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适当添加职教元素,凸显职教特质,从而实现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提高语文应用能力,培养职业理想和职业情感”的目标。同时,通过活动实现由课堂到社会的有效对接与整合,为学生将来顺利进入企业就业做准备。 近几年,江苏省的职业教育重视对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多次举办职业学校创业能力大赛,培养具有创新业意识、思维、能力及人格的高素质的新型人才。语文课本中也有“分享我的创业策划”这样的综合实践活动项目。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策划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方案时,应充分考虑对教学资源进行合理有效率的优化配置,结合所学专业及行业的特点,针对创业目标,编制构想合理,内容充实,格式规范的创业规划书。很多学生在这个活动的过程中重新认识到自己的优势,也认识到某方面知识能力的缺陷,体会到文化基础课的重要性,也感受到合作的必要性,增强了创业的信心,为今后职业规划起到重要作用。

职业教育是以能力为本位,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形式。在语文课中渗透职业教育前提是语文老师要熟悉所教专业的课程内容以及学生的专业需求,否则就会陷于盲目的地位。在新的教学形势下,语文教师必须与时俱进,提高自身的素质。教师除了具有语文专业的扎实基本功底外,还要尽可能多地了解所教专业的相关知识要素,了解所在专业的发展方向和市场需求,从而明确该专业的语文课上教哪些内容,不同的知识点各让学生掌握到什么程度;不断搜集这个专业的新知识、新信息,从而挖掘出所教专业知识对语文的需求,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得到与专业有关系的信息,并加以运用,努力把自己培养成“双师型”教师。同时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实现语文课教学为专业课服务的目的,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形成。

(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工贸高等职业学校)

猜你喜欢

职业专业能力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部分专业介绍
专业修脚店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
你的沟通能力很好吗?
我爱的职业
五花八门的职业
关于马术职业
盯紧!这些将是5年内最赚钱的平民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