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线联合卡替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疗效观察
2020-05-29张洪辉陈艺宏许秀宽肖翠容林雅燕
张洪辉 陈艺宏 许秀宽 肖翠容 康 泓 林雅燕
福建省漳州市医院,漳州, 363000
血管瘤是婴幼儿期最常见的一种血管性良性肿瘤,好发部位是头面、四肢,影响患儿美观,同时由于部分瘤体生长迅速,可影响局部功能或破溃出血留下疤痕等并发症,给患儿家属带来比较大的心理负担,大部分患儿家属希望给予早期治疗。目前治疗方法多样,如激光、液氮冷冻、硬化剂注射、外科手术等,但这些方法患儿相对疼痛,且易留疤痕,影响美观。我们从2017年6月开始采用低剂量的浅层X线照射联合卡替洛尔滴眼液治疗婴幼儿血管瘤,并追踪观察,临床效果较好,现将治疗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76例血管瘤患儿来自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在我科门诊就诊者,所有病例均为初发未治者,其中男20例,女56例,年龄1~18个月,中位年龄6.2个月;血管瘤类型:草莓状血管瘤40例,海绵状血管瘤4例,混合型32例;皮损部位:面颈部24例,躯干21例,头皮4例,会阴部2例,四肢25例;瘤体面积为1.0 cm×0.8 cm~8.0 cm×5.0 cm。排除标准:患呼吸道感染、支气管哮喘、窦性心动过缓、家属对X线照射治疗排斥者。
1.2 方法 采用美国产SRT-100TM浅层放射治疗系统行低剂量浅层X线照射,嘱患儿家属协助患儿摆好体位,医生用铅防护片对皮损周边正常组织进行保护。每次照射管电压50 KV,剂量150 cGy,每周一次,共3次,总剂量450 cGy。浅层X线照射结束后,嘱患儿监护人瘤体部位涂抹卡替洛尔滴眼液,每天三次。随访1年,患儿每1~2个月至少门诊复诊1次以评价临床疗效,并记录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
1.3 临床疗效评价标准 按Achauer等[1]提出的4级标准,I级:瘤体缩小0~25%或瘤体表面颜色较前变浅;II级:瘤体缩小26%~50%或瘤体表面颜色明显变浅;III级:瘤体缩小51%~75%且瘤体表面颜色明显变浅;IV级:瘤体缩小大于75%或瘤体表面颜色消退;其中达到IV级为显效,III级为好转,II级为进步,I级为无效,有效率=(显效例数+好转例数)/总例数×100%。
2 结果
2.1 疗效 本观察过程中,因有3例患儿同时在外院接受其他方法治疗,予剔除,另1例患儿失访,本观察共完成72例。其中显效56例,好转12例,进步3例,无效1例,有效率为94.4%。其中瘤体基本消退的有28例,并且均达到较好的美容效果(图1,2)。
图1 1a:治疗前;1b:治疗后
图2 2a:治疗前;2b:治疗后
2.2 不良反应 2例患儿3次X线照射结束时瘤体周边皮肤轻度色素沉着,数月后变浅消退,没有发生色素脱失、溃烂、疤痕等并发症,未发现其他不良反应。
3 讨论
血管瘤是婴幼儿期常见的一种良性血管性肿瘤,在3个月以内的婴儿发病率为4.5%,女性多于男性,在月龄6~9个月之前为增生期,之后大多数开始自然消退,但消退非常缓慢,消退时间较长,一般至5岁时可消退50%,至9岁时可消退90%[2]。同时部分患儿瘤体生长迅速,可影响局部功能或破溃出血留下疤痕等并发症。近年来的认识,血管瘤越早消退预示较好的美容效果、较少并发症的发生。
目前血管瘤的治疗方法多样,如激光、液氮冷冻、硬化剂注射、外科手术等,但这些方法患儿相对疼痛、且易留疤痕、影响美观,而X线照射治疗血管瘤疗效肯定[3],但多次照射或剂量偏大可引起色素减退或发生放射性皮炎,甚至后期皮肤癌潜在风险,而这些不良反应我们通过降低射线剂量、减少照射次数以期有效控制。SRT-100TM浅层放射治疗系统X线穿透深度浅,且放射量低,可将放射损伤降至最低。近年来,β-受体阻滞剂越来越多的应用于婴幼儿血管瘤的治疗,并成为一线选择,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诱导瘤体的血管内皮细胞凋亡、抑制瘤体的血管生成和扩张有关[4]。卡替洛尔属于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在眼科应用较广,而用于婴幼儿血管瘤治疗的大宗报道较少。我们应用SRT-100TM浅层放射治疗系统联合卡替洛尔滴眼液治疗婴幼儿血管瘤72例并追踪观察1年,结果统计有效率为94.4%,其中有28例患儿在1年的观察期内瘤体基本消退,并且均达到较好的美容效果。
笔者观察发现,治疗中,部分患儿家属因瘤体消退慢、自觉治疗效果不理想而有轻微焦虑情绪甚至有考虑寻求其它治疗方法的想法,而卡替洛尔滴眼液的继续干预可安抚家属上述不良情绪,减少本治疗方法的退出或失访。
治疗过程中,患儿无疼痛哭闹,仅2例患儿X线照射结束时瘤体周边皮肤轻度色素沉着,数月后变浅消退,没有发生色素脱失、溃烂、疤痕等并发症,未发现其他的不良反应。
因此,我们认为采用低剂量的浅层X线照射联合卡替洛尔滴眼液治疗婴幼儿血管瘤,可促进瘤体早期消退,达到较好的美容外观,同时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是一种安全可靠、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适合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