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环境生态下地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以衡水学院为例
2020-05-29孙金旭牛玉璐
王 悦,孙金旭,牛玉璐
(衡水学院,河北 衡水 053000)
1 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随着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提出(2007),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2013~2015)以及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16)的相继出台并实施,社会对环境生态工程领域的人才需求越来越大,同时对人才质量的要求也逐渐提高,但是工程应用型人才尤其短缺。为了适应环境生态工程快速发展对人才提出的新要求[1],在培养学生掌握环境科学和生态学方面的基础理论上,运用生态学理念,并结合工程手段使其具有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绿色环境生态工程应用型人才。通过不断深化创新创业人才多元化培养模式的体系构建,优化结构体系,在这基础上创新创业人才多元化培养模式的构建体系的调整或重新设置,为环境生态专业突出培养高质量的创新创业人才提供借鉴。
2 研究的方法
2.1 文献资料法
根据本课题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要求,查阅了生态学、环境生态学、环境工程学和教学论等相关的书籍,并对文献资料进行了系统的归类与分析,从而了解到本课题研究的现状和前沿的动态,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解决问题的思路。
2.2 比较法
分别对2012版、2014版和2018版进行有针对性的比较,对环境生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也进行了比较。
2.3 逻辑分析法
在浏览综合文献资料和访谈的基础上,结合本课题对研究内容进行分析和思考,运用逻辑分析法梳理出本课题研究的逻辑和层次,细化研究框架,进而推导出本研究的结论。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衡水学院环境生态工程专业师资队伍概况
保证环境生态专业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就是其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和成长。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教学平台在不断的成熟和完善。通过对比分析显示环境生态专业师资队伍现状(表1)。
表1 衡水学院环境生态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统计 人
从表1中显示,衡水学院环境生态专业现有教师14名,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1人,讲师11名,具有博士学位教师5人(含留美归国博士1人),硕士学位9双师型教师11人。校级优秀教师5名;专业带头人1人。环境生态专业自2013年招生以来,师资队伍建设中高职称较低;高学历符合本专业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
3.2 衡水学院环境生态专业教学条件概况
从表2中显示,环境生态专业实验硬件条件建设现状可以满足教学的需求。
表2 衡水学院环境生态专业实验室设施统计
3.3 环境生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3.3.1 环境生态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历经发展的过程
20世纪60年代全球发生了生态危机,人们对环境资源的需求较大,进行保护的同时产生了生态工程[2]。其概念由美国的生态学家H.T.Odum首次使用,并在80年代后在欧美逐渐发展起来。而在1979年,中国生态学家、生态工程建设先驱马世骏先生首先倡导生态工程的概念。早在1960年环境工程概念被提出,主要侧重于运用科学原理理论知识解决污染问题。生态环境与环境工程[2],与未来的发展趋势是密不可分的。环境保护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的发展战略。我国快速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问题的特殊性和解决环境问题的紧迫性,形成了对环境生态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巨大需求,具有广阔的就业前景。
3.3.2 环境生态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多元化培养的指导思想
环境生态工程专业于2013年增设并于当年开始招生。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强调:“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4]应以此为政策背景,突出“厚基础、宽口径、多方向、重应用”的人才培养思路,依托衡水湖国家级湿地和鸟类自然保护区的区域优势和环境保护事业快速发展的有利条件,紧密依托地企资源优势,以服务地方发展需求为引导,以培养高素质环境生态工程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宗旨,凸显环境污染综合控制与治理、生态治理与恢复工程相结合、校地企互动双赢的专业特色。
3.3.3 环境生态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多元化培养目标
培养新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符合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培养的人才应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系统掌握生态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在生态学视野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解决或修复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开展生态保护和管理的基本能力,且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较强社会责任感、职业适应性、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能在环境生态保护相关的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及学校等单位从事与生态治理与恢复、环境生态监测与评价、生态规划与管理以及环境污染控制与治理等相关工作(表3,表4)。
表3 衡水学院环境生态专业培养目标对比
表4 衡水学院环境生态专业培养目标一览
调查发现环境生态专业的目标定位正确,体现德智体美捞全面发展,适应社会环境发展的需求。
3.3.4 创新创业人才规范性建设课程结构
表5结果显示,环境生态工程专业课程结构依据国家教育部最新设定的培养方案,以课程平台的形式出现。2012版包括内容:通识课教育平台(公共必修课和公共选修课)、学科基础课平台;专业课平台(专业必修程、专业选程与专业方向课);集中实践性教学平台,共计2802学时,178学分。
表5 2012版课程类别与课程结构比例
2014版包括:通识课程平台(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限定选修、任意选修);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任选课;专业方向课限选(生态工程方向、环境工程方向);集中性实践教学平台(生态工程方向专业实习、环境工程方向专业实习);共计学时数2976,学分187.5(表6)。
表6 2014版课程类别与结构比例表
2018版包括:通识课教育平台(思想政治系列、公共基础系列、文化系列和专业导航系列);专业教育平台(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对接行业企业课程组平台(环境行业课程组、综合实践课程组);和素质拓展课程平台(第二课堂、创新创业实践类和主题班会)等。共计3017学时,180学时(表7)。
表7 2018版课程类别与结构比例
通识教育课程平台:思想政治系列,按国家教育部下发的课程指导方案中的规定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1-2》《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大学生军事理论》《形式与政策》等 8门课程。学时数量最高为396学时,最低 279学时。公共基础系列,有大学外语4学期、大学体育4学期、大学计算机基础等9门课程。学时数量最高为 396 学时,最低214学时。文化素质系列,有传统文化经典、大学语文、安全教育、大学生健康教育、创业基础、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和任意选修课等,学时数达到272学时,最低214学时。学有导航系列,有入学教育与专业导航、军事训练、毕业教育等课程,学时数达到221学时,最低185学时。
通识教育课程平台:在2012版学时1045,学分54,2014版总学时896,学分53.5,2018版在1082学时,49.5学分,学时数提高加强了思政课的教育;学科基础课:在2012版学时58,学分37,2014版学时540,学时34,2018版基础课融合在专业教育平台。专业课程平台,2012版学时数999,学分数58,提高了专业课总数量,2014版分别设定(专业必修课学时数464,学分32,专业任选课学时数612,学分38,专业方向课学时数464,学分30),总学时数1540,学分100。远远超过2012版的课时数,对课程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具有明确性。2018版专业教育平台总学时1791,学分83,与2014版相比有所提高,专业教育平台承载着提升环境生态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迎合成才之路,增设了对接行业企业课程组平台(环境行业课程组、综合实践课程组),素质拓展课程平台(第二课堂、创新创业实践类和主题班会)等内容,提高学生社会认识和志愿服务、自主实践、创新创业的能力,是目前环境生态工程专业的一个亮点。
总之,环境生态工程专业课程中(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在专业平台、对接行业企业课程平台和辅修等平台中课时设置有明显变化。且课程类别授课的学时数,与2012版和2014版相比总课时数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当今社会需要人才需求岗位的竞争,环境生态专业积极推进人文素质教育内涵,提高教学质量,为衡水及全国各地教育教学、企业环境生态提供人力资源。培养新一代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是实现服务社会人才需求的核心要素。
(2)教学团队的建设,是当今环境生态专业加强和完善培养新一代人才,打造服务地方工程人才质量是关键。
(3) 人才培养的实施目标,是培养达到即为地方服务还要具备社会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4.2 建议
(1)环境生态工程专业,要有制度和计划,同时制定出相关人才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方面求亮点,并形成具有专业亮点的课程结构。
(2)环境生态专业教师(教学)团队,依据本专业教师(教学)团队建设要求,交叉课程的组合,同类课程的组合,对教学团队进行建设和拓展,并提出建设性要求,使人才培养达到规格要求。做到“一校一品”使学生达到一专多能服务社会。
(3)专业建设和教学资源优化和完善,达到与社会资源共享。加大专业实验室设备建设和经费投入,提高学生对环境生态工程专业认知能力。
(4)在传统教学方式的基础上,应体现三大核心要素,改变现代教学方法,提高本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实践性,使学生与就业发展融为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