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街头绿地改造提升设计探析
——以厦门市莲前西路工程为例

2020-05-29

绿色科技 2020年5期
关键词:绿地公园设计

徐 艳

(厦门市雅景致环境艺术工程有限公司,福建 厦门 361000)

1 引言

城市街头绿地在人们生活中越来越受到重视,不再以“边角料”的形式出现,而是重新审视并改良。厦门市这次经历了莫兰迪台风,大部分的公共绿地灾后呈现毁灭性的损坏,整个城市的公共绿地需要进行重建。在莲前西路街头绿地改造项中,总结经验结合理论进行观点阐述,为设计人员在将来的设计工作中提供参考。

2 城市街头绿地概念与现状特点

城市街头绿地属于城市绿地中的一部分,是以绿化为主的公共休憩场所。一般分布较零散、广泛,普遍占地面积小,功能需求存在不同,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的休闲场所。根据与周边建筑、道路的位置关系可分为4种类型:街角的街头绿地、沿街的街头绿地、临街建筑前的街头绿地和街区之间的绿地。

随着现代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品质和审美要求不断的提升,人们对户外休闲生活表现的更为向往。人们对城市街头绿地等公共空间的功能需求有了变化:老年人希望外出锻炼身体,青年人也希望放松、减压,孩子们则想嬉戏、玩耍奔跑。城市街头绿地也被赋予了更多的社会功能。

街头绿地在建设初期很少系统的进行规划,大多以“边角料”的形式进行填充,或是硬塞一些成型案例,缺乏对本地使用人群的全面考虑,导致使用率较低。街头绿地在功能上具有景观、生态、防灾等功能,而游憩为功能之首位,为人们在城市密集区提供便捷、宜人舒适的休憩环境。另外,城市街头绿地的生态功能上主要可以调节小区域范围的小气候、降温增湿、净化空气、吸尘。合理利用街头绿地可对城市内部生态循环起到良好的调节作用。

3 案例分享

高线公园是位于纽约曼哈顿中城西侧的线型空中花园。整个公园是贯穿一条架空在地面以上的城市铁轨上,由南向北 ,全长1英里。直到21世纪初人们将高线公园进行改造,保留原有的高架铁路的走向和结构,增加树木、花草等浅根系并且容易存活的植物做软化装饰,这些植物的日常维护不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并与原本环境野性的风格相适应,还原原来的环境的生机。改造后的高线公园一共9个出入口,有一部分增设了电梯,方便人们出行。另外在空间上增加了观景露台,可以俯瞰欣赏附近河流两岸的风光,包括阶梯状的座椅,拓宽了人们的视觉,使得环境更加立体。在公园管理上,每天有固定的开放时间,安排警察巡逻,防止人们破坏公园环境和设施。

通过高线公园的改造设计案例分析,在城市街头绿地改造提升设计中值得借鉴的有:保留现有场地的结构基础,在原有的场地肌理上进行改造,尊重线路的完整性,充分发挥其实用性和特色,增强了设计感和艺术感,并毫无违和的融入了哈德逊沿河的风光。

4 城市街头绿地改造提升设计的要点

对于城市街头绿地改造提升设计,首先,其重要的是对现有基地的准确认识,包括明确用地边界,记录场地特征,并对其周边环境以及市民需求做出准确判断;其次,改造绿地选址在项目中尤为重要,因为这个因素与工程资金投入和改造力度有直接联系。对城市街头现有情况综合分析,通过对其服务半径(指绿地的密度是否合适)、场地是否有条件进行布置功能,以及周边人流动向来综合决策;再次,提升和改善现有街头绿地的具体设计,本文结合实际案例进行阐述。

5 结合实际项目提出的改造理念

厦门市莲前西路路段,全长约3 km,从西到东连接厦禾路与云顶中路。全线BRT贯通。沿线居住区有嘉盛豪庭、怡富花园、益友花园、卧龙晓城、云亭花园、东方山庄、禹州云顶国际等,基本建设于2000年。目前居住区周边配套稳定、成熟。莲前路两侧的边侧绿地地块板块相对较宽,条件非常好,有利于科学的规划为开放式的市民小游园。经过现场考察,目前现已建成几处以认知人生哲理与人生智慧为主题的公园,如:不争公园、无为公园等,并且诸公园具有林下休闲、林下下棋等休闲功能的社会属性。

莲前西路的街头绿化类型属于居住型休憩绿地类型。本次灾后重新的改造项目中:首要任务主要是将台风中受损的苗木进行移除。其次,由于绿地散布,场地情况不一,在建设经费允许的情况下应根据不同情况来对待,同时也避免过度设计。以下为本次设计提出的四大改造理念。

5.1 尊重场地的地域性,科学系统地规划主题

本次设计延续莲前路的社区文化精神,利用边侧街头绿地设计主题微型花园,通过绿色系统与现有的不争公园、无为公园形成微花园序列,营造一条集休闲、健身、科普于一体并具有浓厚的社区人文气息的文化走廊。

5.2 不同地段,呈现不同的绿化形式

金尚路丁字路口的街头绿地面积约600 m2,处于丁字路口的特殊位置,有交通分流的属性,应以视觉造景为主。现状植物有大王椰、花叶假连翘、三角梅等,中间有布置茶壶造型立体花坛,植物层次单一、缺乏中层衔接植物,没有形成良好的对景组团景观。

改造措施:修复原有茶壶绿雕并进行升级,将原有整齐的绿篱形式打破,选用不同高度的时令花卉,曲线布置,中间以市花三角梅为主景绿雕衬托。不仅活跃了组团空间,同时也达到花化彩化的灵动效果,如图1所示。

图1 金尚路丁字路口改造后实景

5.3 注重场地特点,人性化设计

无为公园节点位于莲前街道旁,现状有一部分为休闲小广场约1500 m2,林下设置步游道以及休闲坐凳。另外一部分为封闭式绿地,面积约1800 m2,竖向高差较大,有成年乔木小叶榕、芒果树、龙眼树等,下层灌木有亮叶朱蕉、红背桂、灰莉球等,长势较差,局部坡地有露土,及行人踩踏路线的存在,景观效果不佳。

改造措施:延续莲前西路的人文精神,以无为为公园主题,并作为设计依据,将封闭且效果较差的绿地利用起来。梳理掉受损植物,保留现有树形较好的乔木,利用现有有利场地高差,结合局部竖向设计智慧道德文化斜面浮雕,另外增加休闲坡道和户外锻炼休闲平台,设置户外锻炼平台,扩展人们在微公园中的活动范围,增加休闲锻炼的功能,丰富周边居民的业余生活,促进居民之间的邻里交流,使得整个小游园社会属性更加丰满。目前已经竣工,使用效果良好,如图2,3所示。

图2 无为公园节点改造平面

图3 无为公园节点改造效果

5.4 重视生态性,响应海绵城市

云顶国际周边现有一处带状边侧绿地,长250 m,最宽处约20 m,最窄约6 m,呈带状。现有植物有美丽的异木棉、相思树、秋枫、小叶榕、南洋杉、黄花槐等,长势良好,环境幽静,但种植方式为封闭式,使得景观效果不佳,如图4所示。

图4 云顶国际周边一处带状边侧绿地现状

改造措施:以莲前西路人文智慧为设计依据,以“上善若水”作为此边侧绿地的景观主题,充分利用现有植物条件,改造成新的植物组织形式,在靠近人行道边侧退让一些绿地,局部增加下凹绿地,这样与现有场地会形成竖向有变化的微地形。同时结合海绵城市理念,缓解暴雨来临,解决一部分的人行道地面径流,实现雨水分散。在植物设计方面,营造自由组团的开放式种植,品种上增加适用本地的观赏草丰富组团,如紫叶狼尾草、花叶蒲苇、紫叶皇竹草等, 营造丰富的城市街头生态绿地景观(图5)。

图5 改造后实景

6 结语与展望

本次街头绿地提升工程顺利竣工,过程中得到施工方的现场技术支持以及业主、代建、监理方等各方的严格把控,紧密配合并取得良好的景观效果。整条莲前西路的街头绿化形式多样,满足了周边社会性的需求,不缺乏人文气息。结合海绵城市理念,局部结合下凹绿地,发挥其生态综合服务功能。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城市建设与城市更新也一并向着“高品质审美”靠拢。在将来的改造重建城市街头绿地的设计项目中,应以视觉感受和实用性为主要精神,并且利用细节提升当地区域的文化特性,提高公众参与性积极性,提升城市附属空间的活力,推动并更新城市街头绿地的发展,改善城市街头景观,构建良好的生态循环空间,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新型城市绿地。

猜你喜欢

绿地公园设计
我家门前的小公园
绿地全球商品贸易港售楼处
小学校园绿地景观设计研究
在公园里玩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走进绿地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
一见如故
设计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