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三思而行”的数学章前导学课设计

2020-05-28陈惠增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20年1期
关键词:前导平方根导学

陈惠增

摘 要 “三思而行”的数学章前导学课旨在改变现有低效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教材的能力,形成知识方法的 整体性,通过课堂教学的“三思”即“导思、疑思、启思”的数学思考,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与自学能力,通过导学课教学探 究,最终形成“三思而行”的数学章前导学课的初步的教学范式.

关 键 词 三思而行;数学思考;导学课;教学范式

当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两种现象.一科 是很多数学教师在每章的第一节新课时都是直接进 行新课内容的教学,对于本章知识的几何体结构及章 前内容(每章都有章前言、图及全章目录)都没有进行 关注,更没有进行教学内容上的设计,主要原因有两 个:一是现行的优秀教案(或教学设计)中都没有章前 课的教学设计;二是教师对章前课认识高度还不够, 因而这种教学观下,多数学生的整章整体知识结构是 碎片状的,很难形成整体的体系.另一科是教学内容 缺乏精心设计的数学思考与活动,从而导致课堂教学 的低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力.基于此,从提 倡简约化课堂教学角度,笔者创建了“三思而行”的章 前导学课的初步的教学范式.

一、“三思而行”的数学章前导学课模式的 解析

(一)“三思而行”的数学章前导学课的概念

“三思而行”章前导学课是每章或每大节(块)的 起始课,基于学生认知水平,先行组织学生整体把握 数学知识体系,以学会学习数学为目的,引导学生从 “导思—疑思—启思”三个递进式进行学习.

(二)数学章前导学课的分类

1. 按内容分:章前与章中;每一章都可有一节的 章前导学课,但章中的某大节也可作为节前导学课, 如人教教材的八上第十四章《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 解》中的14.1的“整式的乘法”与14.3的“因式分解”都 可作为节前导学课.

2.按方法分:方法导学与知识导学,如新课教学 基本上是知识的导学课,而活动课或复习课更多是方 法导学课.

(三)模式的总体框架

四)章前导学课设计要素

1“. 三思而行”的数学章前导学课的目的 :知识为 主的章前导学课让学生整体把握知识的体系及知识 生成;方法(活动)为主的导学课让学生体会方法的重 要性.总的来说,导学课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整体思 想与数学思考的能力.

2“. 三思而行”的数学章前导学课的起点——找到 知识的生长点.研究新知的生长点尤为重要,我们需 要充分了解和分析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中是否有适 当的能够与章节新知建立联系的知识生长点.找到知 识生长点,有助于找到新知源头,才能使探求新知成 为可能.例如,本节课新知的生长点是乘方.

3“. 三思而行”的数学章前导学课的内容 :让学生 明白本章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过程所涉及到 的思想方法,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发挥先行组织者角 色,使学生对全章学习内容有一个总体了解,帮助学 生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 .例如,本节课的板书设计和 框架图都起到了先行组织者统领全章的作用.

二、《数的开方》的章前导学课的教学设计与 简析

(一)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学会模仿类比的学习新知识,注重培 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 让学生了解数学史,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3) 引导学生在自主思考下的合作学习,培养学 生的学习能力.

(二)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思)已有的知识积淀,导思激趣 问题 1:由全体学生齐读一首诗,请说这首诗的 意义?

登鹳雀楼(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数学课上感受诗与数学的 关系.

问题2:有谁能说出画中人(图1)是谁?

(展示学生画在小黑板上这幅画)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数学史.

问题3:回忆之前学过的数有哪些?并进行分类. (板书在黑板)

问题4:从已经学习的数运算说它们之间的关系? 而乘方它是否有逆运算?若有名称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行已有知识的整理与回顾, 也为新课做储备及索引之用.

简析:一首诗让学生体会“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 楼”之意,而今天的这节课就是在旧知之上的“更上一 层楼”之作;一幅画更让学生沉入思考之中,这是谁 呢?我都没见过,更激发学生求知之欲;问题3中“数 的分类”又让学生的思考暂时回归平静,进入已有知 識结构的再梳理与重建!问题4中“数的运算”关系又 激起学生的“类比思考”与“相似思考”,从而导出即将 学习的新知识.

环节二:(疑思)当下的知识探究,疑思探行

问题5:探究平方根(师生合作,黑板直接展示研 究的五项内容)

定义:如果X2 = a,那么x叫做a的平方根(二次 方根);

(2) 求法:依据平方与开平方的逆运算的关系;

符号:土辺 简写成(竖写):皿(算术平方根) 与-皿;

(4) 化简:仅限被开数是简单的正整数.

归纳:一个正数的平方根有两个,它们互为相 反数;0的平方根是0;负数没有平方根.

【设计意图】让学生要研究平方根的 5 个内容,而 问题3中(1)(2)(3)是规定的内容,对于(4)(5)问题, 在教师的引导下尝试进行简单问题的转化与性质的 归纳.

简析:此问题5的(1)(2)(3)由教师直接进行规 定说明,而(4)先由教师口头说,学生回答,如 4的平 方根;而后学生之间相互出题并进行归纳.而此环节 中会出现被开数是正数、0、负数以及偶数、奇数等情 况,如-1、-2、0、2、3、4、5、7、8、9…此时教师更好引导 学生回归定义下的思考,并进行归纳总结: (1)被开方 数的限定性;(2)被开数的平方数特征与非平方数特 征.由于是导学课,此类问题可允许学生只要有“模 糊”的认识,日后可进行详细地学习,并引导学生课后 自学相关课时内容的继续自我探究,这样更体现了教 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地位.

问题6:探究立方根(学生自我模仿探究,先独立 思考后小组合作讨论)

定义:如果=a,那么x叫做a的立方根(三次 方根);

求法:依据立方与开立方的逆运算的关系;

符号::a

( 4)化简:(暂不要求)

( 5)归纳:(暂不要求)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平方根的相关规定模仿对 立方根进行规定,学会“类比思考”.

简析:学生模仿问题5求问题6中(1)(2)(3)这三 个问题,最会出现争议问题的是问题6中的(3)出现 如平方根同样的符号“士“a”,此时更好引导学生进入 疑思?如何说明它对与不对?为什么?通过这样“类 比思考”,先独立思考后小组合作讨论,最后教师视情 况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这样更突出学生的主体 地位.

环节三:(启思)知识归纳延伸,启思解惑

问题 7(: 1)上述问题中所列举出写在黑板上这类 数,如匹 辺,\/8可叫做什么数呢?

(2)关于“迈”的故事听过没?想听吗?

【设计意图】问题7中(1)让学生用猜想、对比的思 想给陌生的一个数下定义,问题7中(2)让学生了解 更多的数学史知识.

简析:问题7中(1)判断学生自学能力与联想猜想 能力,并由此判断学生的学习能力;而问题7中(2)让 学生通过对“希帕索斯与2”的故事了解,培养学生 阅读数学史的兴趣.

问题8:请大家给本节课起什么名称更合适?(先 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最后小组展示)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整体梳 理,并用概括性语言进行总结 .

简析:先对学生的生成结果进行展示,并恰当点 评,教师也可恰当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如“数的开方” 如诗如画如歌”(诗:登鹳雀楼;画:希帕索斯;歌:本 节课的名称(学生命名的))等,目的是培养学生整体 理解与概括的能力.

问题9:类比上述的平方根、立方根的定义方式对 n次方根进行定义,并探究它们的化简与运算.(课后 思考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知识可类比思考,并引导 学生进行课后知识的再探究,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力与 思考力.

简析:这个问题的设置目的就是引导学生进行课 外的自学与思考,这才是“导学课”最重要的意义.

(三)板书设计(图 2)

1.平方与开平方的式子:

2.平方根(二次方根):

(1)定义:

2 亠=4, x^=4

(2)求法:

2.立方与开立方的式子:

(3)符号:

(4)化简:

1 ·数的分类:有理数

(5)归纳:

无理数

2.立方根(三次方根):

2.希帕索斯的画像:

(1)定义:

(2)求法:

一些课堂生成的内容:

(3)符号:

如25的平方根是 ;

(4)化简:(暂不要求)

...

(5)归纳:(暂不要求)

(四)教学反思

1. 本课总体框架

首先对本节课进行回顾,框架如下图(图3),体现 数学整体结构性与浓厚的数学文化味,也体现这节课 的立体层次感與数学思考的深度.

2. 总体评价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让学生明白数学的知识可进 行联想、类比、猜想,最后进行深入地学习;数学的知 识不仅仅是课本中的内容,还可有很多与数学史(数 学文化素养)相关的知识.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也让学 生感受到对数学史了解是必要而有趣的,这对培养学 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有帮助的;课堂教学中处处留意 学生的言语表述,教师适时引导、发现、鼓励与表扬 这些对学生的心理成长与知识结构的形成都有正面 的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三思而行”的数学章前导学课主 要是以知识的整体建构与学会思考为目的,不是以知 识为主;要体现“三思”为主线,应体现它们之间的联 系而不是简单的罗列.总之,以学为导向,以思为动力 的“三思而行”的数学章前导学课是初中数学课堂教 学初步探究的教学范式,虽然还不够完善,但具有其 存在的价值.

参考文献:

  • 黄红成.“三思”而行:为师的应然追求[J].江苏教育, 2017(6)
  • 刘绍洲.基于课内先学,数学导学型课堂教学模式的 实践探究[J].科教导刊,2018(6).

(责任编辑:万丙晟)

猜你喜欢

前导平方根导学
“平方根”检测题
小学数学课前导入改进措施分析
基于“三思而行”的数学章前导学课设计——以《数的开方》(导学课)为例
平方根与算术平方根的区别与联系
NB—IoT系统物理随机接入信道设计
我是小导游
“平方根”检测题
浅谈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的几点异同
提高WIAN前导码检测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