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包容性发展与数字化转型:从过去到未来
2020-05-28胡汝银
胡汝银
摘 要:社会宏观经济整体由微观经济层面上无数个供应链组合而成,前者的发展是后者发展加总的结果。未来中国经济要出色地实现创新驱动的包容性增长和高质量发展,就必须借助新一代信息技术对单个供应链进行普遍、持续的多维度再造,补齐商业文化、产品质量、精细管理、技术创新和包容性发展等领域的短板。依靠产业互联网、数字化和产业大数据赋能,供应链全链条能实现智能互联、一体贯通、协同行动,最大限度地整合资源,推动技术进步,突破劳动力等各种资源与技术瓶颈,形成包容性产业生态圈,全面改造传统产业和促进新兴产业成长,并创造出无数全新的低风险、低成本、高效率、高透明度的普惠金融产业应用场景。
关 键 词:供应链;包容性增长;数字化转型;产业互联网;普惠金融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7934(2020)01-0028-07
一、概述
在微观经济和经济管理的层面上,供应链通常被定义为:为满足客户需求,由核心企业主导,通过对其内部和上下游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规划、组织和控制,从产品研发设计、采购原材料开始,到制成中间产品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客户手中并提供售后服务的一体化开放性功能网链结构。
在复杂多变的全球竞争环境下,供应链管理的根本问题始终是:以最有竞争力的技术(包括工艺与运作流程和组织方式),最低的成本,最快的速度,最好的质量,协同共赢、可持续地为用户提供最满意的产品和服务,通过最大化地为用户创造价值来赢得市场和为企业创造最好的效益与投资回报。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微观经济层面上的企业和供应链,是这种宏观变化的基础,也是现阶段中国总体经济的优势与劣势的基础和具体表现。
未来中国经济要出色地实现创新驱动的包容性增长 “包容性增长”这一概念于2007年由亚洲开发银行最早提出,2010年9月16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的第五届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会议发表题为《深化交流合作 实现包容性增长》的开幕致辞时阐述了 “包容性增长”的中国式实践思路,其基本含义:经济增长以人为本,“着力促进人人平等获得发展机会”,加强中小企业和个人能力建设,促进各产业链的发展,实现共创共赢,共同进步,“努力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和高质量发展,就必须以终为始,回归根本,按照创新驱动的包容性增长和高质量发展的基本逻辑,借助新一代网络化、信息化、数字化技术,重构实体经济、金融体系、微观企业与供应链。
二、基于微观供应链视角的宏观经济发展解码
就不同的维度而言,供应链既是一种涵盖信息流、物质流、资金流的一体化开放性功能网链结构,同时也是一个要素链、组织与管理链、产业链、技术链、创新链、价值链。
解码(decoding)通常是指用特定方法把數码还原成它所代表的内容或将电脉冲信号、光信号、无线电波等转换成它所代表的信息、数据等的过程。
基于微观供应链视角对社会宏观经济发展进行解码的基本含义是:宏观经济总量是微观经济加总的结果,社会宏观经济整体是由微观经济层面上的无数个或平行运作或相互嵌套的供应链组合而成的,社会经济整体的发展质量、效率、活力、竞争力和成长空间,决定于单个供应链的发展质量、效率、活力、竞争力和成长空间。后者优则前者优,后者劣则前者劣。
从社会经济发展历史的纵向角度看,中国经济由1.0阶段集中控制、发展不足、封闭落后、普遍短缺时代的指令性计划经济,转轨到由改革开放推动的市场化、全球化、高速增长、发展较为粗放的2.0阶段,正在步入创新驱动的包容性增长和高质量发展的3.0阶段。
从经济全球化的横向角度看,尽管现阶段出现了突出美国至上的特朗普升级美国与中、欧、日等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贸易摩擦并不断威胁“退群”,但经济全球化的广度、深度和影响范围依然在以任何人皆无法阻挡的步伐向前发展。
中国社会经济整体要实现包容性增长和高质量发展,要在持续进步的全球化中实现全球领先,为全球命运共同体建设和全球经济持续繁荣做出突出的贡献,中国的单个供应链就必须普遍、持续地进行多维度再造升级,并取得全球领先地位,带动全球相关产业不断发展。
三、中国经济发展与供应链管理短板
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奋斗,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社会GDP总量已在全球各国中位居第二。2010年,中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2017年,中国制造业规模是美国的1.7倍。中国建立了完整的工业体系,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规定的39个大类、191个中类、525个小类,世界500余种主要工业品中,中国有220余项产品产量位居全球第一。中国制造业等领域的供应链所涵盖的产业门类和范围,在全球各国中最为广泛多样和全面。但是,中国经济发展和供应链管理依然存在着明显的四大短板。
(1)不能普遍地贯彻和践行客户为本、质量至上、公正博弈、各方共赢的商业文化,企业和供应链的文化力、产品力、品质力、品牌力和美誉度不足。我国的一些企业家被人们讽刺为“除了钱一无所有”,包括有钱就任性,缺乏定力和谦卑,自我膨胀,缺乏人文素质和人文情怀,没有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担当,道德风险高,甚或见利忘义,热衷于投机取巧和旁门左道。
(2)在微观企业和供应链运营过程中管理粗放、粗糙、粗鄙、原始,决策常常依赖主观臆断和“拍脑袋”,缺乏专业、严谨、量化、精致、系统的理性主义思维模型和实践逻辑,不能精雕细琢,企业和供应链的组织力、管理力不足。
(3)能够构成市场进入壁垒和竞争护城河的特有关键技术(包括专利、工艺与设备等)的差异化异质创新过少,一味模仿、跟风、一哄而起、粗制滥造、相互拆台、恶性“割喉式”降价、竞相趋劣( race to the bottom)的同质竞争过多,大量产业产能严重过剩,全行业实际产能Q2远远超过最优产能Q1(见图1),使得行业盈利水平急剧下降。其结果,一是企业和供应链的盈利能力、可持续发展力、资源整合力和协同效应不足,供应链各个环节常常碎片化,内部相互独立,不能连接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二是资源严重错配,自主研发和创新力不足,大量产业整体长期被固化在全球供应链“中低端”,国内重复投资,重复建设,基础能力薄弱,基础产品质量和可靠性差,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操作软件、关键制造装备、精密测量仪器和基础材料严重依赖高价进口,对外依存度过高,部分整机行业沦为典型的利润微薄的“组装车间”,存在着不少“软骨病”“空壳化”“缺心少核”“为他人作嫁衣”等现象,并容易在国际贸易中遭遇国外“卡脖子”的锁喉之痛,供应链的安全和稳定性无法得到保证。
(4)中国经济和供应链组合发展的包容性不足,其结果是社会收入分配差距较大,基尼系数过高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的收入基尼系数为0.462(国家统计局之后未再公布后续年份的相关数据),连续第7年下降,但依然超过国际上公认的贫富差距警戒线0.4的水平。。
以上前三大短板,在如下两组中美头部企业盈利能力数据比较中,充分地显现了出来:
2017年,按照同期人民币平均汇率6.7463计算,美国标准普尔500指数的432家成分股上市公司(除金融公司外)与中国沪深300指数的成分股(除金融公司外)相比:后者的平均毛利率为19.7%,不到前者的2/3;后者的净利润率为6.1%,为前者的3/4;后者的ROA比前者低38%,ROE低12%;经营与投资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净利润后者为7.3%,前者为70.4%,后者只有前者的10%,其中,后者的筹资活动净现金流/净利润比率为29.7%,前者为 -54.6%(即前者将大量的企业盈利用于偿还外部债权融资的本息、发放现金股息红利和回购股份)。
中美《财富》 500强企业上榜公司行业分布和盈利能力比较:2019年7月22日,《财富》杂志发布了最新的世界500强企业榜单。中国上榜公司数量达129家,首次超过美国(121家)。但中国企业“大而不强”“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仍然突出。中国企业主要集中在能源、建筑、银行、保险领域,制造业企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进入世界500强企业数量相对较少,缺少通信、健康、科技行业巨头;美国500强企业的行业分布领域更广,至少涉及了26个行业,例如零售、石油、医药、电子、能源、投资公司、互联网公司等。中国企业盈利能力较弱:中国企业平均销售收益率和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分别为5.3%和9.9%,低于全球平均水平的6.6%和12.1%,更低于美国平均水平的7.7%和15.0%。如果不计算银行的利润,中国上榜企业的平均利润只有19.2亿美元,而美国企业平均利润高达52.8亿美元,是中国企业的近3倍。美国企业不仅具有核心技术和产品,而且具备吸纳、整合全球最优资源和引领全球价值链的管理能力。例如,美国军工防务企业收入利润率为9.6%,而中国军工防务企业仅为2.9%,美国的波音、洛马在全球军工防务产业链居于顶端,生产供应商和销售市场遍布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占据全球领先的研发资源。
四、供应链数字化转型与多维度升级:未来已来
未来的经济和未来的供应链,将以数字化为基础,亦即成为数字化经济和数字化供应链。这将是一场影响深远的数字革命。在供应链层面上,总体而言,通过数字化和各种数字技术的广泛运用典型的如基于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的数字孪生技术和数字主线技术等。数字孪生技术是指通过打通所有环节、所有维度、所有要素、所有设备、流程、产品、所有相关方的数据流并获取物理实体或流程的准实时数字化镜像或数字映射(如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同时呈现的数字设备、数字工厂、数字产品、数字客户等)。数字主线技术是指利用先進建模和仿真工具构建的,覆盖产品全生命周期与全价值链,从基础材料、设计、工艺、制造以及使用维护全部环节,集成并驱动以统一的模型为核心的产品设计、制造和保障的数字化数据流。,供应链的信息流和善用信息的能力、工具将会出现爆炸性的增长,并成为供应链发展的核心驱动因素和核心竞争力之一。同时,数字化会通过诸如智能排程、智能物流、客户订单驱动等技术的运用,使供应链各个环节的原材料、半成品和产成品的库存与资金占用精准化、最小化,从而大大提高供应链物流和资金流的管理质量与营运效率,最大限度地降低相关成本。
那么,什么是数字化?
最狭窄的含义即信息化,指的是在某个领域的n个方面或某种产品的n个环节采用数字信息处理技术。也有人称其为数字化的1.0阶段。其特点是大量信息碎片化和大量不能互联互通的信息孤岛的存在。
最广的含义即智能化,也被称为数字化的2.0阶段或数智化。其特点是基于发达的网络和ICT基础设施,数字信息处理技术无处不在和系统中的万物智联,通过数据驱动和以各种算法为基础的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了信息处理、决策和执行的智能化、泛在化,即“智能+”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本文将更多地采用数字化的后一种含义。
通过全面拥抱数字化技术和搭建跨界整合、一体贯通、协同联动、敏捷高效、精准优质、便捷共享、数字化、智能化的互联网平台和生态系统,供应链将回归现代市场经济、企业和供应链的根本,在多个维度上实现升级,包括商业文化和组织价值取向的升级、管理升级(内部流程、管理和供应链全链路运营的理性化、科学化、精细化、最优化及体系重构)、技术与质量升级(设备、工艺、产品的领先性)等,塑造中国经济高质量、高效率、高价值、包容性发展的微观基础。
这里,不再是供应链某一个环节的单兵突进,而是供应链全链路跨领域的技术、资源与管理机制的全面整合、融合和协同发展,实现全局优化,整合之前未整合起来的技术进步,包括运用这些技术进步来全面改造传统产业,使技术进步在更大范围内得到采纳和推广,将创新和技术进步在更大范围内转化为生产力,形成一个协同创新创业创富的共赢体系,并最终使社会经济和供应链体系产生革命性的变革。
什么是上文强调的“现代市场经济、企业和供应链的根本”?
基于现代微观经济理论和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市场经济是一个不断拓展的专业化分工合作体系和利益共同体,一个协同创富的共赢体系;在这样一个体系中,企业和供应链的基本功能、核心要素、社会责任和存在的根本,存在的唯一正当性,发展的唯一正道,即是在自己的专业分工领域高效地整合内外部资源,不断精进,不断创新,不断超越,不断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不断实现技术、产品与盈利能力领先,最大限度地为客户、员工、股东等利益相关者创造价值,最大限度地为社会创造财富、美好和繁荣昌盛——用现代微观经济学的专业术语来说,即最大限度地创造“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最大限度地创造经济价值和社会财富,实现“帕累托改善”和社会福利最大化,并依靠普遍、持续的创新、效率改善和结构变革,推动社会经济充满活力地不断增长。市场经济同时是一种契约经济,上述契约精神的实践是市场经济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根本之道,也是现代商业实践、企业与供应链管理实践、现代微观经济学和现代金融理论的常识。一个背离常识、背离根本之道的企业和供应链,不可能基业长青、长盛不衰。成功的企业和供应链一定是回归常识和根本,向善而生、择善而为、从善如流的价值型、道德型企业。一如中国先贤老子的《道德经》所云:“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孔子和孟子同样强调“见利思义”“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西方著名企业家卡内基的“赚钱行善”和罗森沃尔德的“行善赚钱”传导的是同一种价值观。这也是现代微观经济理论体系的底层逻辑。
从技术升级的维度看,通过数字化,传统的中国制造升级为中国智造(智能制造)。简单地说,智能制造是以智能技术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制造全生命周期和供应链全链路的广泛应用。通过全面的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和数据驱动,实现设计、制造、服务与管理全过程的智能化、一体化。亦即借助数字化、集成化控制系统、制造装备和业务流程,采用生产线重构与在线实时智能调度、生产装备智能物联与云化数据采集、多维人机物协同与互操作等技术,建立工厂大数据系统、网络化分布式生产设施等,实现生产设备网络化、生产加工精密化、生产数据可视化、生产过程透明化、生产现场无人化和用户需求驱动精益柔性生产与敏捷供给,打通企业前台、中台、后台,实现供应链所有环节互联互通、协同制造、协同服务和用户体验的实时化。
通过装备、生产过程、产品、管理、服务的全面数字化、智能化,传统的生产者本位、M2C的大规模大批量生产和市场推销、供应链系统碎片化和大量信息孤岛,被以用户需求为中心、实现以终为始的C2M大规模个性化订单定制、供应链全链条智能互联所取代,从而根本性地重塑供应链的运营规则体系和生态体系,在重塑和实质性地再造传统产业的同时,创造出大量的新业务、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和新的增值服务。借助“n+1+n”等基于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和智能专家系统、产业链一体化等的O2O平台,能够最大限度地整合社会资源,包括中小企业资源,推动技术和组织创新、技术应用和技术扩散,再造传统的供应链和产业组织,降低经济组织成本,提高社会财富生产的组织效率和价值创造能力。
网络化、数字化突破了时空与人力资源限制,使得运营和服务的空间、跨度、服务半径可以无边界地无限扩张,并可提供7×24小时的快速、实时服务,显著地提高了服务效率、质量、便利性和响应速度。
通过对供应链各个链条环节进行完整、及时的信息采集和分析,实质性地提高了企业、市场和用户的透明度,形成了新的风险与信用甄别数据集合、技术手段和管控机制,创造了大量新的供应链金融的服务场景,也使得供应链金融服务的风险、成本大幅度下降,便利性和响应用户需求的速度显著提升,普惠金融的广泛覆盖和供应链的包容性发展便不再是一件难为甚至不可为之事。以三一重工为例。三一重工及其组建的树根互联技术有限公司将工业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经济与金融模型结合起来,构建数字化、智能化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全供应链和所有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数据流连接,通过智能产品(39万台装有各种传感器的工程机械等)、智能研发(如挖掘机试验大数据应用)、智能制造、智能服务、智能金融等工业物联网和工业互联网赋能实践,形成了以聚能赋能、开放共享、深度融合、“政、金、产、学、研、用、人”各方共同参与、海量开发者和创业者共创价值、共享收益、协同发展的健康、可持续、包容性产业生态圈,也为供应链金融发展提供了一个极为成功的,以数字化、智能化产业互联网平台为基础的技术创新案例。通过施工机械等智能化产品和设备IOT(物联网)数据,三一重工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后端能准确获取每台售后施工机械的设备位置、实时工况、故障报警与故障代码、设备开工率、开工时长、故障率、维保记录等信息,为设备用户提供及时、精准、高效、智能化的远程运维、维修、配件供应、延保等服务。平台上建立了配件商城,智能分析客户行为,展示推荐产品;基于配件寿命周期、设备出工率、配件损耗和主机、配件理论需求量分析,主动提醒客户更换配件;基于客户设备的全生命周期数据,促进关联销售;基于设备实时监控,参考机型活跃度、客户活跃度等多维度数据,提供主动服务,增加保外服务;进行实时客户画像,挖掘二次销售机会:根据客戶设备开工、保养信息、设备量、还款习惯等情况,对客户行为进行分析并完成客户画像,在客观评价客户的信用情况、管理水平、资金实力等信息的基础上进行后续设备销售决策。在工业互联网平台上发展供应链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并提供银行贷款、融资租赁、设备出租等金融服务。在提供这些金融服务过程中,能够依据以上完整、准确、实时的业务信息和资产历史运营分析,对客户进行画像,提供尽调洞察和准入审核,进行项目风险评级,构建有效的反欺诈模型,便捷地进行远程尽调,智能决策,自动化审批,移动面签,远程资产实时运营监控,远程违约锁机,降低服务成本和违约率,提升违约控制率,从而建立了可靠的风险识别、预防、监控、锁定、化解、转移机制和闭环风控体系,依靠IIOT(工业物联网)赋能,降低融资门槛和担保抵押率,低风险地提供融资租赁、票据质押、应收应付融资等各种包容性金融服务,实现融资易、融资快,消除了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痛点,促进了中小微企业发展和社会就业。三一重工的上述案例提供的另一个启示是:在数字化经济条件下,产业互联网和业务数字化技术的深度融合,为未来我国发展可信、安全、可靠、低成本、低风险、基于客户完整、准确、实时、全服务周期业务活动等数据驱动的供应链与互联网金融,突破性地提供了大量新的产业应用场景和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模式。无疑地,这种可靠、精准的工业大数据,在微观、中观和宏观经济层面上也将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和理论与政策分析及决策支持的价值。
新一代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供应链的建设,将引发制造业以及其他各个行业的颠覆性变化。例如,通过采用全球领先的精准的数字化种植、养殖与质量控制及监管技术,中国农业目前的以下三大短板和痛点问题可得到彻底解决:①农产品的农药残留量高和剧毒农药滥用等食品安全问题;②农业技术落后,务农人员后继乏人,农业生产“散、乱、差”,农产品品质缺乏保障问题;③农业无法实现包容性增长问题。 中国农业等行业借此可实现华丽转身,由全球的落后者一跃成为领先者。
供应链、产业链的数字化转型和各种专业、智能机器人无所不在地广泛采用,将实现对人工的低成本、高效率的广泛替代,开启一个能够轻易突破现有劳动力供给瓶颈的机器人无限供给的社会经济增长新时代。这个时代,为经济与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提供了无限的空间和可能性。这将是一个化蛹为蝶、凤凰涅槃式的社会发展飞跃和质变。
參考文献:
[1]胡锦涛.深化交流合作实现包容性增长[EB/OL].(2010-09-16)[2019-11-01].http://news.china.com.cn/txt/2010-09/16/content_20944874.htm.
[2]财富中文网.2019年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EB/OL].(2019-07-22)[2019-11-01].http://www.fortunechina.com/fortune500/c/2019-07/22/content_339535.htm.
[3]通信产业网.赛迪重磅:《数字孪生白皮书》(2019年)正式发布[EB/OL]. (2019-11-19)[2019-12-01].http://www.ccidcom.com/gyhlw/20191219/RqEiupjCcwiOONTxc174im5va1upg.html.
[4]范玉青.MBE:智能制造数字化主线[J].中国信息界:E制造,2015(10).
[5]中华国学文库:老子道德经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1.
[6]赵红卫.敢问路在何方:工业互联网平台的不断探索与实践[R]//2019“智造中国”峰会,苏州:2019.
Inclusive Development and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Supply Chains:
From the Past to the Future
HU Ruyin
(Shanghai Stock Exchange,Shanghai 200120)
Abstract:The macroeconomy is made up of numerous supply chains at the microeconomic level,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ormer relies upon the cumulative development of the latter.If China wants to achieve innovation-driven inclusive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it will need to use new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to continuously re-engineer each supply chain in a multidimensional manner and on a wide scale,thereby closing the gaps in business culture,product quality,lean management,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inclusive development.Empowered by the industrial internet,digitalization and industrial big data,the full supply chain is capable of supporting smart connection,integration and collaborative action,thus consolidating resources to the maximum extent possible,promoting technological progress,and breaking through bottlenecks of technologies and resources including labor.In this way,the supply chain can help foster an inclusive industrial eco-system,transform traditional industries and promote the growth of emerging sectors,and create numerous low-risk,low-cost,efficient,transparent application scenarios of inclusive finance.
Keywords:supply chain;inclusive development;digital transformation;industrial internet;inclusive 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