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视野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案例教学

2020-05-28李方进

新智慧·中旬刊 2020年1期
关键词:案例教学道德与法治素质教育

李方进

【摘 要】《道德与法治》是一门学科,更是一门艺术性的教学,对案例的需求量是非常大的。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扩展和深入,案例教学法一直是广大教师运用颇多的教学方式,对提升学生道德素质和人文观念有很强的作用力。作为新时期的教师,我们要注重案例在课堂中的运用策略,从形式上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和学习能力。本文就从《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的教学理念出发,对初中课堂的核心素质教育和教学措施做几点分析,以强化案例教学在课堂中的运用实效。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案例教学;素质教育;核心素养

“案例教学”是一种通过引用案例,配合新时期题材的一种课堂教学方式,具有亲切、有趣、科技性强等特点,极度符合新时期的教学理念。在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课堂中运用案例,能极大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从本质上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和热情,教师一定要很好的重视并运用。这对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促进课堂教学进度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注重核心素养的教学理念,扩展道德与法治案例内容

传统的课堂缺乏灵活性,学生容易产生厌倦饿学习情绪,而加入了案例的课堂,能开拓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使课堂更加多样化和丰富化,促使学生主动探索、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这对“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实现新课标所要求的素质教育”有很大的帮助。当然,教师在选择案例时也要注意尺度,不能胡乱拉取教学资源,也不能硬给学生塞知识点。道德与法治的课堂应该运用正面的案例教材,保证教学的有效性,给学生树立标榜角色。

随着社会道德的建设和发展,《道德与法治》课愈发受到广大师生的重视和运用,案例教学在当前初中教育中的作用也随之凸显。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发挥新时代的教学优势,对教学案例进行精心选择,给学生提供各种有价值的教学题材。传统的教学课堂,大都把知识一股脑的全塞给学生,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理解和吸收率不够高,所表现出的积极性也不够强。为了改变这种教学缺陷,教师要淘汰以往的教学形式,多选择正面向上、与生活相关性高的案例来进行教学,以提升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度。初中阶段的学生,自主意识还不够强,只有在课堂中给学生营造相应的学习情境,才能带动学生的主观学习情绪,让学生产生代入感,积极主动的学习道德与法治的知识点。

传统的案例教学中,教师是课堂施教的主体,学生是被动接受知识的人,往往是教师干巴巴的讲述一个故事,然后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解去记忆知识点。这种教学形式在短时期内能起到一定的教学时效但过于枯燥,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能力也不够强。如果课堂形式过于单一,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创建情境,给学生播放一些教学视频,为案例教学创建氛围。比如《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人民的英雄》等电视节目,能调动学生的情感价值观,为课堂教学提供了诸多便利。

初中学生心理尚不成熟,对生活有各种属于自己的了解和认识,但缺乏正确的辩论思想和判断是非的能力,对于许多事物只能抱有一个模糊的看法。这种状态下的学生,很容易被一些事情给误导,失去主观判断能力。为了解决学生的这些困惑,需要教师与家长共同去引导学生,利用真实而有效的案例来带领学生走入正确的人生道路。只有这样才能发挥新时代的课堂教学效果,让道德与法治课堂真正的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身心发展需求。

二、提升核心素养的教学成效,引入道德与法治案例讲解

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是师生共同创建的友好课堂,是能提高学生自主思维意识的课堂。教师在进行案例教学时,要注意避免以往的教学漏洞,注意选择案例的尺度与分寸,保证课堂方案的有效实施。很多生活中的实例都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的案例,但有的内容是负面的,会促使学生不良的学习心态。所以我们要少给学生展示负面案例,避免那些消极的内容,而是给学生讲解正面案例,让课堂充满正能量和新鲜活力,让学生从正面案例中感受到到正能量的传播。

很多生活中的实例都能激发学生的“善”,带领学生进入到生活化的学习氛围中。比如“扶老奶奶过马路、在公交车上让座、自愿到服务社区陪老人聊天、到公园服务捡垃圾”等。这些都是生活中有趣的教学案例,极度的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需求,能带给学生丰富的学习体验。教师要给学生树立正确榜样,多举例这些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多接触生活中善良、温柔的一面。如果学生课堂中展现出来的积极性不够高,我们可以组织学生沟通交流,构造出各种生活实际,来促进学生自身思想与道德品质的良好发展。有的教学课文中含有许多有价值的道德内涵,教师要合理利用这些教材,给学生留下深刻的课堂印象。

必要的时候我们可以结合多媒体教学的“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各種教学题材,全方面为学生创建相应的案例情境,以新时期的教学题材来带动学生的学习能力。生动逼真的教学画面与声音,不但能扩展课堂的教学内容,让学生产生代入感,还能发挥案例教学法的实质性作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比如在教学《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时,如果按照常规的讲课习惯,学生容易觉得课堂枯燥乏味,不会投入过多的精力去思考和探究。教师不妨给学生讲解一些生活中的真实案例,带动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发展。“偷盗、违法犯罪、不良买卖”等负面案例,都是生活中真实存在的,能活跃课堂的氛围,给学生敲响警钟。

三、加强核心素养的教学力度,培养学生对道德案例的感知力

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课堂,涉及到很多生活性的哲理和原则,需要学生用心掌握才能理解和运用。初中生缺乏实际的指导,教师可以在课堂中提出教学问题,促进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意识。比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意义是什么?”、“社会中最缺乏的是什么?”等灵魂拷问,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让他们学会反思自我,从日常的生活案例中发展自身的核心价值观。既然引入了案例教学法,教师就要认识到案例的可塑性和价值性,分清楚正面教学案例和负面案例之间的差异性,给学生构造分层次、分内容的教学课堂。

正面案例和负面案例各有各的优势和作用,互相影响,互相促进,都是课堂中至关重要的教学依据。负面案例虽然具有更强的威慑作用,相比于正面的案例更具有刻画性,但对于初中学生太过于残酷与阴暗,很多学生无法理解这些反面的事件,认为这些负面的实例与自己的生活相差甚远。初中学生对事物的判断与分析能力不足,在面对负面案例时,没有用客观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想法就会比较简单与偏激。为了改变这种教学现象,作为新时期的道德与法治教师,我们要多和学生沟通交流,帮助他们解决困惑,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与价值观。

初中阶段的学生,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意识,极易收到身边事物的影响,生活中一些见义勇为、乐于慈善的事例,教师可以在课堂中给学生推荐和讲解,必要时举出一些爱国英雄,让学生吸收正能量的精神输出。比如“雷锋同志的热心助人事件”等,学生能学习这些榜样人物的优秀品质,让自己进入到课堂中的案例中。教师也能通过这些案例事实塑造学生“真善美”的道德精神,构造符合新时期的教学课堂模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道德观。

总而言之,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初中阶段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学习能力、生活经验的提升都有很大的帮助。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他们具有一定的生活能力,但是缺乏实际的道德素质训练,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教育。只有在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中融入案例教学的实例,才能从本质上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和学习品质。

猜你喜欢

案例教学道德与法治素质教育
不忘初心,落实素质教育
在素质教育中树立文化自信
浅析我国的素质教育政策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案例教学在机械创新设计课程中的应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案例教学的几点思考
EXCEL在《投入产出法》案例教学中的应用
《运筹学》教学模式探讨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
也谈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