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儿园一日活动中告状行为的调查研究

2020-05-28任天阳

新智慧·中旬刊 2020年3期
关键词:幼儿园

任天阳

【摘 要】本文运用观察法、文献资料法对幼儿告状行为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分析,总结出幼儿告状行为的几种表现形式及产生的原因,以及幼儿告状的特点和影响幼儿告状的因素等。

【关键词】幼儿园;告状;告状行为

一、幼儿告状行为的主要几种表现形式及产生的原因

(一)寻求保护

幼儿为了求得教师公正解决纠纷或请求保护而产生的告状行为。在集体活动中我们经常会看见幼儿之间可能出现意见不合、争夺玩具、互相冲撞等纠纷。当这些纠纷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有幼儿去向教师告状,期望获得教师的帮助或寻求教师的保护。

(二)试探别人

幼儿为了试探教师对某件事情或某一行为的态度而产生的告状行为,而这种告状行为可以说也是一种变相的询问:“老师,他还没吃饼干就把牛奶喝完了。”这种幼儿向教师报告的事是其他幼儿的一些行为,其意图是询问教师“我可不可以也这样做。”幼儿的目的在于试探教师对这一行为的态度,以此作为自己下一步的依据,假若教师对这一行为表示否定,那么自己就不做,假若教师对这一行为表示同意,那么自己照做。

(三)维护纪律

有的幼儿告状,既不是因为自己与他人发生了纠纷,也不是为了自己的行为寻找依据,而是代人告状或检举他人的违纪行为。比如斌斌画画时弄破了画纸,丽丽站起来告诉老师,老师不理睬,结果一连有很多个孩子站起来告状。显然丽丽和其他小朋友告状的目的是对那些违纪的幼儿的的行为表示不满,希望老师能够批评他。

(四)为自己辩解

这是幼儿向别人表明我没有做错事,我这样做是有自己的理由的,其目的是期望得到成人的关注或表扬。幼儿吃早点时老师提醒一幼儿说:“你要吃快点了,别的小朋友都吃完了。”这时孩子为自己辩解,辩解的目的是想跟老师说“我吃的这么慢的原因是因为我来的比较晚,而且还有别的小朋友也没吃完呢”,老师不应该批评他。

(五)嫉妒别人

这是幼儿由于嫉妒别人找出一些莫须有的理由去状告别人。由于3~6岁的幼儿已有自己的自尊心和进取心,喜欢争强好胜。对幼儿的这种心理如果缺乏正确的引导,就会失去应有的积极意义,而走向消极的一面。幼儿园里经常会看到别人不和自己一起玩,自己完全被孤立,但又很羡慕别的小朋友在一起玩,继而产生了嫉妒心理,产生告状行为。

(六)恶人先告状

这是幼儿为了逃避责任或害怕被批评而产生的告状行为。有的幼儿由于平时受父母的溺爱,从小养成了一些不良的习惯,形成了不健康的人格,如自私、任性、缺乏友爱和互助合作的精神,攻击性强、容易与他人发生冲突等。往往是引发矛盾的当事人由于害怕老师的批评和同伴的指责逃避责任,主动先找老师告状,推卸自己的责任。

二、幼儿告状的特点

(一)幼儿告状行为不存在性别差异

由表可见,从观察的二十个案例中得出男孩和女孩告状的比例,很明显幼儿告状行为无明显的性别差异。这个年龄阶段的幼儿处于思维发展的具体形象阶段,其主要特点之一就是自我中心性,倾向于从自己的立场和观点来认识事物,而不能从客观事物的本身内在规律以及他人的角度认识事物。

(二)活泼外向的幼儿更容易发生告状行为

调查发现,活泼外向的幼儿的告状比例是70%,安静内向型幼儿的比例是30%,活泼外向型儿童的告状比例要明显高于安静内向型儿童的比例。针对这类告状,要因材施教,对那些整天爱告状的幼儿,在肯定孩子的某些优点时,要提出适当的要求,培养他们大度、忍让的好品质,逐步淡化他们的告状行为。

(三)善于观察,关心周围事物的幼儿易向教师告状

通过观察发现,善于观察,关心周围事物的幼儿特别爱打小报告。一日生活中老师经常发现“某某不洗手,” “某某没关水笼头,” “某某掉饭粒。”这都说明这是一个善于观察和关心周围事物的孩子。或许,我们可以用另一种心态来审视和对待孩子的告状,我们发现其实告状也很美。最起码孩子的告状让老师了解到了每个角落的情况,能防止不必要的事故发生。从这个层面上讲,正说明孩子具备了关心他人、关心集体的意识。

三、幼儿告状行为的影响因素

(一)幼儿平时的活动空间太狭窄是导致告状的一个重要因素

由表可见,幼儿告状行为多数是集中在狭小的空间内。我们都知道除了操场,其余的活动场所都不大,有的教师为了省事或是出于安全考虑让幼儿在教室周围活动,在狭小的活动空间内不仅场地小,活动器材也变少了。幼儿因为拥挤,争抢活动器材容易发生争执,更有部分幼儿无事可做,只能消极等待。而幼儿的年龄特征之一就是活泼好动,在无事可做或等待的过程中,自然容易“招惹”同伴,从而引发幼儿的告状行为。

(二)不和谐的生活环境对幼儿的行为产生了不好的影响

幼儿的年龄特征之一就是“好模仿”在众多媒体充斥的现代社会里,幼儿的行为不仅受到生活中许多“ 重要他人”的影响,也受到各种视听媒体的影响,这些行为既容易造成自己和其他幼儿受伤害,也不利于孩子心理的健康成长。正如班杜拉所指出得那样,即使对媒体或榜样中的反社会行为給予惩罚也不能阻止幼儿对这种行为的无意识学习,只要遇到与媒体中类似的情境,幼儿所习得的这些行为就很可能在现实生活中再现。所以在幼儿的生活中,教育内容的选择要十分慎重。

四、存在的不足

(1)研究幼儿告状行为现状的几个纬度是笔者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划分的,鉴于笔者理论水平有限,难免不够科学。

(2)由于客观原因和时间限制,问卷和观察对象的数量有限,笔录的可信度和准确度不是很高,观察问题还有很多不到位的地方,不能周密、全面地反映真实现状。

猜你喜欢

幼儿园
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爱上“幼儿园”
爱“上”幼儿园
爱“上”幼儿园
想念幼儿园
幼儿园私家菜
幼儿园私家菜
幼儿园私家菜
幼儿园私家菜
幼儿园私家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