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幼儿音乐活动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2020-05-28沈士吉

新智慧·中旬刊 2020年3期
关键词:音乐教育心理健康幼儿

沈士吉

【摘 要】音乐教育作为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分支,有着自己的独特的教育价值,本文结合幼儿教育实践,阐述了如何从音乐中充分挖掘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帮助幼儿从音乐中获得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幼儿;音乐教育;心理健康

音乐教育作为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分支,有着自己的独特性,它是以音乐为媒介的。那如何从音乐中充分挖掘心理健康品质,帮助幼儿从音乐中获得愉快的心理体验呢?下面,笔者就围绕教学中的所获所得,谈谈自身的看法。

一、生成教育契机,融合心理健康发展于音乐游戏

游戏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是必不可缺的,且占据着尤其重要的位置。游戏和活动是幼儿学习交往技能的最好机会,是独立性培养的极好手段。游戏的形式有很多,而“兴趣”恰恰是幼儿探究和参与游戏的心理倾向。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教师应充分挖掘幼儿的兴趣点,进行生成教育。

幼儿自发产生的音乐游戏,生活中并不少见。如比较常见的,听到一段音乐,自发的拍手、跺脚游戏;心情愉悦时的歌唱、舞蹈游戏等。还有近期班级中比较受欢迎的“桌子交響乐”的游戏。此游戏源于一个好动的小男生,吃完点心后,他突然对着桌子“砰砰砰”连拍三下,表现的非常愉悦。一组上的小朋友们也纷纷效仿,顿时场面有些失控。鉴于班级常规而言,这是件得及时制止的行为,但如果强制阻止,不仅扼杀了孩子对音乐游戏的兴趣,对孩子的心理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过于高控并不适合孩子的个性发展。

那如何才能顾及到班级常规,又维护到孩子的心理健康和个性发展呢?关键点在于“规则”的掌握,给游戏设定一个有秩序、规则的玩法,就能达到常规与兴趣两全。于是,笔者与幼儿商议后,共同设计出一款节奏游戏《小桌子,砰砰砰》。玩法很简单,幼儿围坐在桌子旁,教师带头打节奏,幼儿试着打出相同的节奏,掌握先听后跟的技巧后,慢慢地增加节奏型难度来提升游戏趣味性。熟练后,请幼儿自主合作组队设计节奏,并进行节奏练习。幼儿在欢乐的游戏中,塑造活泼开朗的个性,促进心理的健康发展。

二、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融合心理健康于多元化教学

传统的教育观念阻碍了音乐活动对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意义和作用。只有在多元化、个性化的环境中,幼儿才能愉快地学习和创作,得到全面的心理健康发展。

(一)在歌曲中融入心理健康故事

故事与音乐其实是相通的,他们都在讲述一个故事,描述一件事情,叙述一份感情……只是表达的形式不同。因此,我们可以选择一些教育性歌曲,挖掘并融入心理健康故事,让孩子们在掌握歌曲的同时感知健康的心理品质。

我们灵巧地将歌曲内容创编成故事,根据故事的情节,感受故事所叙述的情感特征,并从中获得对音乐的感悟。合理运用歌曲中的歌词表达,创编出完整的故事叙述,利于幼儿对歌曲的快速掌握,感悟歌曲轻松愉悦、抒情委婉或活泼灵动等不同层面的情感品质,从而达到心灵的熏陶。

(二)运用生活化节奏提升自信心

由于能力的差异,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拥有优越的节奏感。有些孩子,在短暂的课堂学习中很难掌握基本的节奏练习,久而久之,就会失去自信心,形成节奏恐惧心理。其实,只要有心就会发现,节奏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敲门声、拍球声、妈妈穿高跟鞋时的走路声,都有节奏元素。以此来引出节奏,例如三拍子“XXX”,可引用“咚咚咚”“笃笃笃”“啪啪啪”等象声词来便于掌握。还有带附点音符的节奏“X.X”,与平时所说的“爸 爸”、“妈 妈”是不是很贴切呢!由生活语言节奏过渡到音乐节奏,既降低了孩子学习节奏的难度,又提高了学习的效率,从而激发幼儿的自信心,形成健康心理品质。

(三)在音乐欣赏中调节情绪

音乐适用于抒发情感和发泄情绪,因此,音乐也被称之为“情绪的语言”。当“本我”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人们就会产生焦虑、紧张等状态,导致情绪低落。而音乐可以刺激大脑,使“本我”的需求得到满足,调节情绪,产生快乐情感,所以人们会用音乐来调节情绪,在释放消极的情绪的同时,从而获得良好的心理状态。

但幼儿时期的孩子,往往并不太擅长于运用音乐来调节自己的心理情绪,这时,教师就起到了关键性的引导作用。在音乐欣赏活动《打喷嚏的小老鼠》中,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倾听音乐,感受音乐的轻松和喜悦,感悟音乐中小老鼠积极开朗的心理。并以此来激励那些因为感冒生病而情绪低落的孩子们,帮助他们感知,形成良好的健康心理品质。

三、创设轻松自主的音乐游戏环境

以开放式的活动方式,鼓励幼儿自主充分体现“音乐游戏自主”,使其避免和减少不必要的等待与限制。在音乐游戏中,创设一个宽敞、舒适的音乐环境,提供箱子、布料、牛奶盒、奶粉罐、竹子、木头、礼品铁罐、发饰、各类金属物品等生活中常见的废旧材料。引导幼儿在宽敞舒适的音乐环境中自由选择投放的材料,设计游戏情境,创造出多种独特、个性的游戏玩法,从而体验音乐带来的快乐。例如,在一次音乐自主游戏活动中,有的孩子把木头、铁盒、奶粉罐等材料当做小鼓、小锣、快板等打击乐器,有节奏的敲敲打打,节奏感强烈;有的孩子用布料表演服装,带上漂亮的小发饰,把竹子当做了话筒,箱子当做舞台,在舞台上又唱又跳,很是欢乐……瞧!让游戏变得更加自主,更帮助幼儿更好地体会音乐精髓,感受音乐带来的快乐情感。

喜爱音乐是孩子的天性,我们的智慧是充分挖掘音乐中蕴藏的音乐教育元素,渗透入心理及健康教育。相互契合,合理组织,促进幼儿在音乐教学中心理健康的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音乐教育心理健康幼儿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幼儿优秀作品欣赏
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论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幼儿音乐教育中的运用
音乐美学基本原理对音乐教育的几点启示
中等职业学校音乐教育的价值与功能探讨
幼儿画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