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利用同理心提高家校合作效果,助力学生成长

2020-05-28蒋轲

教育信息化论坛 2020年3期
关键词:同理心家校沟通案例

蒋轲

摘要:同理心是指能体会到他人内心所想的一种能力。在沟通中,特别是师生、家校沟通中,利用同理心可以高效地完成学生工作,提高家校合作效率。

关键词:同理心;家校沟通;案例

一、新班主任的困扰

情景1:办公室里,老师在和家长通电话,沟通孩子的学习问题。打完电话之后,她非常苦恼:怎么现在的家长都那么不负责任?

情景2:教室门口,老师批评几位后进生:“你怎么上课的时候睡觉?”“你怎么就这么不可理喻?”

老师——一个承载着知识讲授、文化传承的重要职业,同样也是一个和人打交道的“服务”行业,需要把自己的要求和观点通过语言等方式让孩子们及孩子背后的家长认同。笔者认为,孩子们接受老师的指导的前提,就是对老师的认可。

古时候,人们把老师尊称为“先生”,并通过各种礼教、仪式提高老师的社会地位,通过社会舆论整体提升了人们对老师的认可度。再加上读书科考是平民百姓走上仕途、改变全家命运的不二途径,所以老师的社会地位更是不可动摇。现今社会,思想开放,成功的道路相较于之前确实更多、更广,随之社会上也涌现出“读书无用论”或者单纯以学生快乐为目标的“快乐学习”等负面思想。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及对学生行为的约束者,教师和一些信奉“自由成长”或者“读书无用”的家长或者孩子有着天然的对立,再加上社会给予老师的权威大打折扣,所以现今的教师在和孩子、家长沟通时更需要方法和技巧。

二、同理心

同理心是指一个人能体会到别人内心的能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即想象自己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借此了解对方的感受与看法,然后再思考自己要怎么做。发展心理学中有一个观点:有对的感受,才会有对的行为。心理工作者在做心理疏导时常用的一个技巧——共情,也蕴含着这个道理。

笔者所指的同理心的目的和手段都不是妥协,而是理解对方的逻辑和想法之后,顺着他们的逻辑和观点来解决问题。当然,所有人的观点都不是一定正确的,如果我们发现他人的想法正确无疑时,一定要迅速表达理解并修正自己的观点。因为我们要营造一个公平的氛围:谁对听谁的,谁错谁就改。这样对我们后续的工作帮助很大。

三、同理心在沟通中的运用

(一)同理心在与家长沟通中的运用

1.打破家长的抵触心理。和家长们初次沟通,我们常常会发现家长们对自己的孩子总是赞不绝口。遇到这种情况,有的老师心里就开始犯嘀咕了:“您的孩子真那么好?相比其他小朋友,反应也不够快,注意力总是不集中,可能身上还有一些不好的习慣,这家长真的是‘敝帚自珍。”

其实,这个时候运用一下同理心,我们就会发现,家长对待自己的孩子,一般都是视作掌上明珠、心中的宝贝,所以会放大孩子的优点、弱化孩子的缺点。因此,如果要向孩子的家长反映情况,我个人觉得要从孩子的优点入手,投其所好:表扬孩子近期的优秀表现,再提出对孩子某些缺点的担忧,担心这些小问题会影响孩子的发展。这样,家长一般都会非常乐意去帮自己的孩子改正缺点。

2.理解家长真实的想法。到了高年级,老师向家长反映问题,有的家长的反应不再强烈,甚至有点敷衍。难道是家长真的不负责任吗?如果大家利用自己的同理心好好想想,首先可以明确:家长一定比我们老师更关心孩子的教育和前途。如果他的反应不强烈,说话很客气,是不是有可能他身处一次重要会议中呢?这个时候可以问一句:“××家长,您现在说话方便吗?”还有的小朋友从小调皮捣蛋,家长对孩子的情况肯定非常了解,已经尝试了他能力范围内的所有办法,所以他也是有心无力。如果情况如此,那么我们和家长沟通的重点应该转为分析原因、提供方法和家校合作,共同帮助孩子养成好习惯。

(二)同理心在与学生沟通中的运用

1.相信每个孩子都有上进心。和学生沟通同样要运用好同理心。很多老师看到孩子上课睡觉,会非常生气,指责他这种行为,并勒令他认真听课。笔者认为,如果利用同理心思考,会发现只是责怪他上课犯困,让他认真听课,实际上是无效的行为。大家可以回想自己犯困的时候,思维反应变慢,精力无法集中,再熬下去,效率确实低下。对于课堂学习这种要求注意力集中、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活动来讲,犯困肯定是一大杀手。另外,在与很多孩子的沟通交流中,我们发现基本上所有的孩子都有上进心,希望自己在学习上有所收获。就像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要相信孩子》中所说:“教育技巧的全部诀窍就在于抓住儿童的这种上进心,这种道德上的自勉。”因此,面对孩子上课犯困、睡着,我们首先应该想到孩子可能是真的困。

2.追根溯源,对症下药。承上所述,看到孩子上课睡觉,我们应该了解孩子犯困的原因。我们可以找孩子谈,找家长谈,甚至可以通过家访的形式去看看孩子的学习休息环境。可能孩子最近迷上了阅读武侠小说,导致日夜颠倒;可能是最近家长出差不在家,导致孩子缺少监督,通宵玩游戏;也有可能有些孩子的父母是外来务工人员,其生活环境的确很差、很嘈杂,根本无法好好休息。原因肯定是多种多样的。找到了孩子犯困的原因,再对症下药,我们的工作就会事半功倍。

四、案例展示

笔者曾经接触过一个高年级学生,头脑聪慧,平时也很懂事,但是就是在手机上的使用始终不能和家长达成共识,家里因为手机问题都已经闹了很长时间的“革命”。家长求助于班主任。班主任和学生在放学后谈话,从学习的重要性讲到手机的危害,从尊敬父母谈到成绩优异后享受美好的未来,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反观这个孩子,却是一言不发,明显想等老师讲累了之后,结束这场谈话。

笔者后来向班主任了解情况,改善了谈话艺术。谈话开始,笔者放低姿态,了解该问题的矛盾所在,发现症结在于其母亲把“学习好”和“不用手机”画上了等号。孩子是想要成绩提升的,但他的逻辑是:如果放弃手机之后成绩上升,那就坐实了母亲的“不用手机就能学习好,想要学习好就不能用手机”的判断。那母亲就再也不会给他手机玩了,他不能接受。而他的想法是,学习好和保留手机并不冲突,因此他拼命保留着手机,自己也同时付出努力想要提高成绩。确实,对一个沉浸在手机游戏里的孩子来讲,以后都不能和小伙伴一起玩手机是一件完全不能接受的事情;但是,如果不能合理地使用手机,他的成绩也确实不能提高,所以就产生了矛盾。

通过同理心,我们了解了问题的症结,就可以对症下药:建议家长在孩子成绩进步后依然给予孩子合理的手机娱乐机会,并指导家长陪伴孩子走向大自然,体会电子世界以外的美好事物;建议孩子把手机暂时寄放在除妈妈以外的自己信任的大人手上,先戒除对手机的依赖,等到好的学习习惯养成之后,再合理地使用手机。双方工作做好后,这个孩子家里的手机风波就此停息。

当然,所有的学生问题、家校沟通困难的原因没有那么简单,上文中仅列出了主要矛盾。综上所述,同理心可以把我们和学生、和家长之间的距离拉近,了解问题的原因,提高工作效率,减少教师的工作困扰,也让孩子们真正快乐地成长。

(责任编辑:奚春皓)

猜你喜欢

同理心家校沟通案例
样板案例
NSE 9A-Module 4-Unit 2案例设计
如果可以,我愿做你的眼
我的第一堂“同理心”之课
浅淡“同理心”在高职班主任工作中的运用
爆款青春剧 玩的就是“同理心”
寻找家校沟通中的润滑剂
微信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稿卷
推己及人,事半功倍